北京工人体育场游泳馆改造:工人体育场
北京工人体育场游泳馆改造:工人体育场“体委的工作”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工人体育场一直是姓“工”的,隶属全国总工会,由北京市总工会代管。上世纪50年代,首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与时任全国总工会主席赖若愚一同参观工人体育展览,谈到新中国成立近十年,国内还没有一座像样的体育场。资金困难是当时的最大难题,赖若愚当即提出,全总刚好有准备上交中央的全国工人会费,是否能用这笔钱建一个体育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经贺龙请示后,中央同意用这一款项建体育场,其中全总出资1400万元,北京市总工会出资300万元,最终用总计1700万元的会费建成了这座1959年8月竣工的体育场,并定名为“北京工人体育场”。刚分配进工体的时候,冯宏被分到了服务科,成为面案师傅,为运动员食堂做面食。那时候不少专业队都在工体集训,体育场的一层是体操房,二三四层都是运动员宿舍,很多项目的国家队、省队外出比赛、访问之前都会到工体集训,回国后在工体落脚。1977
工体建成之初的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1959年8月,一座巨大的椭圆型建筑在当时北京东郊的一片大苇坑上正式竣工,成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1959年9月,第一届全运会在这里举行,这是该体育场建成以来第一次举办体育赛事。此后,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七届全运会又相继在这里举行。
1990年9月,第11届亚运会在工人体育场拉开大幕,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1996年,工体正式成为北京国安足球队主场……60年来,从“苇坑上的奇迹”到“圣工体”,工人体育场见证了中国体育从弱到强的众多高光时刻及历史节点。
上班第一天领到铁饭碗
1977年1月,22岁的冯宏走进工人体育场,开始了他插队回京的第一份工作。当时的他恐怕不会想到,就此当了一辈子的“工体人”。几年前,他以工体财务科科长的身份退休。
到工体工作是一件挺意外的事,起码对当年的知青冯宏来说是这样的。当老师、去房管局工作对喜欢体育的冯宏都没什么吸引力,“我都不想回来了。”直到有一天,书记跑来问冯宏:“体委的工作你去不去?”“我去!”
去之前只知道是体委的工作,具体工作是什么、在哪儿工作一概不知,这种茫然一直到进了工人体育场的大院才打消。大、看着痛快,这是工体留给年轻时冯宏的第一印象。第一天上班,新分配来的员工们每人都领到了一个铁制饭碗,拿着去食堂吃饭——这是工体的传统。后来冯宏说:“这个铁饭碗一辈子都没放下。”
刚分配进工体的时候,冯宏被分到了服务科,成为面案师傅,为运动员食堂做面食。那时候不少专业队都在工体集训,体育场的一层是体操房,二三四层都是运动员宿舍,很多项目的国家队、省队外出比赛、访问之前都会到工体集训,回国后在工体落脚。
“体委的工作”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工人体育场一直是姓“工”的,隶属全国总工会,由北京市总工会代管。上世纪50年代,首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与时任全国总工会主席赖若愚一同参观工人体育展览,谈到新中国成立近十年,国内还没有一座像样的体育场。资金困难是当时的最大难题,赖若愚当即提出,全总刚好有准备上交中央的全国工人会费,是否能用这笔钱建一个体育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经贺龙请示后,中央同意用这一款项建体育场,其中全总出资1400万元,北京市总工会出资300万元,最终用总计1700万元的会费建成了这座1959年8月竣工的体育场,并定名为“北京工人体育场”。
在建造工体前,那里是个大芦苇坑,也叫窑坑。所以在当时,工体也被称作“芦苇坑上的奇迹”。最近这些年,工体开始面向社会招聘,新员工们初来乍到,都是冯宏负责给他们讲课,说的就是工体的历史,工体“诞生”的过程更是已经不知道说了多少遍。
和冯宏对工体的第一印象一样,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高潮第一次来工体的时候也觉得眼睛不够用了,“太大了,感觉都看不过来。”后来成为北京国安俱乐部总经理的高潮当年跟着邻居大哥从琉璃厂走着去工体,当时那个一路上在问“什么时候到”的孩子不会想到,自己未来会与工体结下深厚的缘分。在国安俱乐部担任了6年总经理,高潮于2015赛季结束正式退休。2017赛季高潮再次受聘回国安任职。此次他担任中赫国安俱乐部董事兼常务副总经理,负责俱乐部公共事务、商务运营及球迷文化建设等工作。
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在工体举行。图/中体在线
工体人最得意的“11次辉煌”
在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工体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工体人至今津津乐道的是工体建成后的“11次辉煌”,冯宏说起来如数家珍:“第一、二、三、四、七届全运会,第26届世乒赛(1961年)、1990亚运会、1994年远南残疾人运动会、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4年足球亚洲杯、2008年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有五个项目的比赛在工体举办)。”这里诞生过中国体育的多个第一:第一次全国运动会、第一次国际比赛、第一次商业比赛……工体隔壁的工人体育馆在1985年迎来了威猛乐队的演唱会,那也是西方乐队第一次来华演出。
工体走出的中国体育明星太多:朱建华在这里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纪录、郎平在这里打过球、庄则栋领军的中国乒乓球队在这里捧起了第26届世乒赛冠军奖杯……不过当年没有“追星”这么一说,冯宏和同事们在场院里常常目不斜视地和体育明星们擦肩而过,倒是明星们会主动和工体员工、尤其是服务科的员工们搞好关系——毕竟那是物质不那么充沛的年代。
冯宏和同事们当时要做的不仅仅是在食堂做饭,在还没有出现志愿者的时候,工体但凡有活动,都是所有员工全部上岗,体育场24个看台,每个看台都得有十几名工作人员验票、引座、清洁……亚运会和奥运会的时候,每个工体人都身兼多项。北京市足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军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亚洲杯,“老工人时刻盯着草皮的情况,头天晚上比赛结束后,连夜补草,让草皮第二天依然达到最好的状态。”
2008年奥运会前,为了达到奥运场馆要求,工体进行了改造,这一改造就是三年。工体是差额补助单位,改造期间没有任何商业收入,员工们只拿80%工资,还有一部分人回家待岗。可工作不能停,得保质保量完成,有需要的时候,待岗的员工也随叫随到,半点马虎都没有。1990年来到工体、现任工人体育馆馆长陈爽对这种模式习以为常:“工体人大局意识强,这就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工人体育馆建馆时候铺设了和人民大会堂同款的地板,由于太过坚固无法拆除,得以保留至今。受访者供图
没有门牌号码并未带来不便
上世纪80年代,骑自行车去工体看球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的方式,有路不熟的会沿路找公交车站,看站牌一路找到工体。相较于门牌号,公交站牌是好找的,因为工体没有门牌号。
围着工体修建的路有四条:工体东路、工体南路、工体西路和工体北路。工人体育场与工人体育馆只隔了工体西路那一道并不宽的马路,这条并不宽的马路是“区界”——东边的体育场属朝阳区,西边的体育馆属东城区。然而跨了两个区、三个街道、四个派出所的工体直到今天也没有门牌号。
在北京,没有门牌号的单位极少,工体是其中之一。不过,这件事从来没给工体带来过什么不便,因为在北京,这座体育场家喻户晓。
这同样是一座受到国家领导人青睐的体育场,1977年夏天,邓小平到工体观看“长征杯”足球比赛的决赛,这是他恢复工作后的首次公开亮相。冯宏那时候已经来工体工作半年了,之前他们并没有得到邓小平要亲临现场的内部通知,还是听广播和现场观众们一起得知的这个消息,“鼓掌,当时大家都使劲地鼓掌。”
工体人是不怎么愿意提“5·19”,冯宏说,工体举办过万八千场比赛,从来没出过事故,靠的就是工体人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5·19”是个太特殊的例子,向来被工体人看做是“负面”的。
1985年5月19日,高潮是在现场看的比赛。谁也没想到头一年刚拿下亚洲杯亚军的中国国家队会1比2输给中国香港队。这场失利的结果是中国队第三次冲击世界杯失败,那时候去工体看球还没有不能带包、不能带饮料瓶子入场的规定,北冰洋汽水瓶雨点般从看台上往下扔。1990年亚运会,中国国家队在工体0比1输给泰国队也是类似的一幕,高潮依然是在现场看的,“人家打了个反击,傅玉斌战了一场,就那个球没扑到。”
不可否认,现在提到工体,人们首先想到的仍是足球,尤其是在1996年北京国安将主场由先农坛迁至工体之后。刘军将当年的那次搬家形容为“向职业化迈出了第一步”,工体将自己的办公楼腾给了国安俱乐部,就是那座后来被叫了十年的“工体小白楼”,国安队的日常训练都是在那里进行的。平整草皮用的机器那时候在国内极为少见,草太长了就自己动手,刘军依然记得自己当初跟着主教练金志扬、总经理杨祖武一起去西外场拔草、浇水。
刚建成的时候,工体看台上可以容纳八万名观众,看台上的座椅是长长的木板。两次改造后,工体现在的容量是将近六万名观众。在冯宏的印象里,工体最满的一次是2009年北京国安战胜杭州绿城后夺冠的那场比赛,“后来都不让进了,有票都不让进,因为里面已经满了。”
2018年8月14日,北京国安队在工人体育场迎战大连一方。图/视觉中国
四合院处出的情谊迁至工体赛场
从1984年搬到工体北门附近到后来再次搬家,高潮在工体旁边住了将近30年,“我年轻时候的印象,我女儿成长时的印象,都是围绕着工体。”
没有比赛的日子里,普通百姓们也愿意往工体跑,因为工体承载了很多群众体育的功能。冯宏记得,当初工体场院内有游泳场、跳水台、旱冰场、翻斗乐,人工湖里还能划船……高潮关于这一部分的记忆是来苏水味儿的,“后来孩子们喜欢玩的翻斗乐是修在当初游泳池旁边更衣室的位置,那会儿夏天工体游泳池全是人,跟煮饺子似的。游完泳,大家去旁边的更衣室洗澡换衣服,洗澡没有热水,都是凉水,更衣室也能闻到特别大的来苏水味儿,感觉特别舒服。”直到现在,住在周边的老百姓都不适应工体有活动封闭场院。工人体育馆馆长陈爽就遇到过住在附近的大爷大妈站在工体外发牢骚:“怎么就不让进了呢,那我们去哪儿?”
甲A时代就已经开始有“工体不败”的传说,直到现在,其他中超球队提到来工体打客场,第一反应都是“不好打”。国安球员说,只要站在工体场内,就能感觉到不一样的气场。北京球迷说,这是“圣工体”的气质。这种气场,或者说这种气质在之后被总结成一句很具象的话——北京最后的四合院。
高潮是在四合院长大的,60多岁的他至今还与当时在四合院的小伙伴们有联系,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惦记,“那时候我们一个院里住了六户人家,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出去不用锁门,邻居就帮你照看着;谁家缺了酱油少了葱,只要说一声,邻居就直接说:‘去拿我们家的用。’”小时候淘气,高潮被父母追着打的时候,跑出来护着的也都是邻居,一如现在的工体,“要是哪个北京孩子被欺负了,国安哪个球员被犯规了,受伤了,球迷肯定不干,就是护短的那股劲儿。”
北京的四合院如今已越来越少,而四合院生活中处出的情谊往往能在工体的一场比赛里展现出来:不管认识不认识的球迷,大家都能在看台上聊到一起。重新回到中赫国安俱乐部工作后,高潮主要负责球迷工作,与担任俱乐部总经理时相比,他与球迷打交道的机会多了许多。有一幕是“二大爷”一直记得的——
有一个比赛日,他站在看台外,一位老球迷带着孙子来看球,见到“二大爷”就打招呼:“干吗呢你?”然后就是唠家常,“还管球队吗?你多注意身体……他爸爸没时间,我带着孩子来看球。”一老一小都穿着国安队服,看着他们走上看台的背影,高潮说:“在每个工体的比赛日,就是把原来老北京四合院的文化给‘搬’过来了,虽然展现的方式不一样,但文化根基是一样的。”
六十岁的工体,生日快乐。
新京报记者 周萧 编辑 王希翀
场馆概况
●建造年代:
1958年开建1959年落成。
●场地规模:
占地35公顷,可容纳64000名观众。
●地理位置:
北京市朝阳区工人体育场北路。
●历史地位:
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投资建设,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工程,诞生过中国体育的多个第一。
大事记
●1959年9月13日
第一届全运会在工人体育场举行,这是该体育场建成以来第一次举办体育赛事。
●1990年9月22日
第11届亚运会在工人体育场举行。
●2008年8月6日
工人体育场迎来了第一场奥运比赛——北京奥运会足球小组赛。
●2009年10月31日
北京国安足球队在最后一轮中超比赛中,以4比0战胜杭州绿城队,获得队史上第一个职业联赛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