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永乐公主入蕃的意思(观妙入真来了永乐宫)
观永乐公主入蕃的意思(观妙入真来了永乐宫)这是一场元代艺术的视觉盛宴,观妙入真 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以最好的身姿得到你的青睐。6月底,山西博物院将推出重磅大展:
我在这壁上,
已等了七百多年。
我知道你会来,
所以我期盼,
以最好的身姿得到你的青睐。
6月底,
山西博物院将推出重磅大展:
观妙入真 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
这是一场元代艺术的视觉盛宴,
讲述永乐宫的保护与传承故事。
这是一场自1965年永乐宫迁建完成后,
首次全面展示永乐宫文化艺术魅力的特展。
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大展,
深入诠释永乐宫艺术价值的大展!
6件国家一级文物首次精彩亮相,
200余件展品全面讲述永乐宫的往事今生……
本次展览的亮点:
以国内领先的3D打印技术
复原三清殿最为精彩的壁画,
效果震撼;
部分新发现的元代艺术珍品首展于世;
大量永乐宫迁建资料首次公开展出……
煌煌巨制
壁上丹青
永乐精神
观妙入真
精彩即将呈现,
敬请期待!
永乐宫始建于元代,
是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
它以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壁画艺术驰名中外。
永乐宫壁画有1000多平方米,
是十三、十四世纪世界壁画的艺术珍品。
精美绝伦的《朝元图》
更是壁画中的极品,
令人震撼的是,
1956年,
因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库,
包括整体建筑和巨幅壁画在内,
永乐宫进行了整体搬迁,
被国内外人士公认为一大奇迹。
如今,
六十多年过去了,
壁画依然完美,
色彩依旧夺目。
那么,
非凡的永乐宫壁画大搬迀的奇迹
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那场搬迁对它来说意味着什么?
福兮?祸兮?
永乐宫九年搬“家”路
在修建水利工程或进行其他经济建设时,如何保护文物古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上世纪50年代末,埃及和苏丹政府决定建造一座新的大坝以更有效地调节和分配水源,增加土地灌溉,这样一座大坝像一个屏障,其后面将出现一个大面积的水域,许多重要的古建筑和遗址也将不复存在。当时,这一消息令全世界关注文化遗产的人揪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发出呼吁,51个国家作出了反应。从1960年开始,专家们对此地进行了40多次大规模的挽救古迹活动:由24个国家的考古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实地勘察了受湖水威胁的地域;22座庙宇经过测定方位和计算,拆散后化整为零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以其旧貌重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埃及阿布辛贝神庙的搬迁。
大约同时,东方的永乐宫也因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不得不背井离乡,进行搬迁。当时,中国还没有加入联合国,和中国进行合作和交流的国家还是以苏联为代表。当一批中国的年轻文保工作者在为永乐宫壁画眉头紧锁时,他们并没有机会像阿布辛贝那样集合全世界的力量,他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从1957年到1966年,永乐宫历经九年时间,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成功移至现址。
▲在搬迁过程中工作人员自制了很多工具
▲山西文物工作者研制的工具在永乐宫搬迁时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关复制品即将在山西博物院展出
1
百年成“宫”
这里是传说中吕洞宾的故乡,曾有吕公祠,元代被改建为“大纯阳万寿宫”,与终南山重阳宫、大都长春宫并列为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
因位于永乐镇,又叫“永乐宫”,当地人也称“神宫”。
元太宗十二年(公元1240年),道师披云真人宋德方拜谒纯阳祠,见其荒陋,提议兴建永乐宫,但未实施四年后,纯阳祠被野火焚毁。而此时,新兴道教全真教的势力迅猛发展,道教祖师吕洞宾受到极力推崇。在全真教掌教首领尹志平、李志常等人的请示下,元太宗赦令将吕公祠“升观为宫”,晋封真人吕洞宾为“天尊”,批准兴建大纯阳万寿宫。
永乐宫兴建的时间很长,几乎跨越整个元代。1247年前后,永乐宫开始兴建;1262年,三清殿等主要殿宇建成。但到了1281年,因元廷禁止道教经书,永乐宫的修建受阻。1291年,“全真事渐解,全真于是复苏”;1294年,无极门及龙虎殿建成;1325年,三清殿壁画完工;1358年,纯阳殿壁画完工。而重阳殿壁画完成时间则更晚,根据碑刻推测极有可能完成于明洪武年间。历经一百一十多年,永乐宫磕磕绊绊终于建成。
永乐宫建成后,虽然中央政权已然更替,却并未对其造成影响。根据永乐宫碑刻记载,明清两代,曾多次对永乐宫进行修缮和补绘,可知其生存、保护状况良好,香火鼎盛。但进入20世纪后,政治的动荡、社会的变局,使宗教失去了统治阶级的保护,遂逐渐沦落。
▲永乐宫
2
永乐宫“惊现”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护国家文物遗产,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启。1952年,芮城县文物工作者偶然在永乐镇发现了一座破败的道观。当时,这座道观已经荒废,没有香客,没有道长,大殿外的石狮子被雨水淋刷的痕迹显得斑斑驳驳,两道土墙只剩下断壁残垣,孤零零地伫立在瑟瑟秋风中。推开大殿的门,只见大殿内部空空荡荡,只余四壁被积满尘土,隐隐透出其下的壁画,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自己的不凡。
这就是永乐宫“消失数十年后,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样子——荒凉、破败。
几十年来,永乐宫几乎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任人损毁盗窃,精美的建筑装饰、塑像以及不少经典图集都已荡然无存;各大殿甚至一度成为民间集市的活动场所,致使壁画下半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有许多的钉孔、刮痕、残洞等。
但幸好,它还在。
永乐宫由山门、无极门(又名龙虎殿)、无极殿(又名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五进建筑构成。除山门外,其余四个殿里都绘有反映道教题材的壁画。
三清殿是永乐宫主殿,四壁满绘神仙像,描绘的是道府诸神朝谒元始天尊,故名“朝元”。《朝元图》壁画高4.26米,全长101.06米,总面积为403.34平方米,在永乐宫壁画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绘制最精美,堪称我国中原地区现存艺术水平最高的古代壁画,其对线条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之境,至今仍是众多美术院校线条教学的典范。
▲《朝元图》局部
《朝元图》构图宏阔,气势磅礴,神像个个神采奕奕,表情、动作无一雷同。壁画以八个高三米的主像(南极、北极、东极、玉皇、勾陈、木公、后土、金母)为中心,前画青龙、白虎二星君,后有天蓬、天犹二元帅,周置仙曹、仙官、天丁、力士、太乙、侍臣、金童、玉女、二十八宿、三十二帝君等,共画像286具。他们之间有的对语,有的沉思,有的倾听,有的注视,神情、姿态彼此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服饰冠戴华丽辉煌,衣纹多用吴道子“莼菜条”线条,长达数尺,紧劲贯气,既含蓄又有力度。色彩采用重彩勾填,在冠戴、衣襟、薰炉等处沥粉贴金,使其具有浮雕似的立体感。
纯阳殿壁画为《纯阳帝君仙游显化之图》,壁画高3.5米,面积为203平方米,描绘了吕洞宾的一生事迹。壁画由52幅画面构成,分上下两栏,幅与幅间用树、石头、云、水连接,每一事件既单独成章,又能通过景色相互衔接,整体上构成一幅巨大的山水人物画。纯阳殿壁画与三清殿壁画的不同在于,其从神界“下凡”到人间,更具社会化、生活化。壁画中描绘的元代风俗、衣冠服饰、居室器用等内容,尤为珍贵。
重阳殿壁画是王重阳画传,和纯阳殿壁画体例相同,风格也相差无几。画的内容非常丰富,举凡宫殿、市井、渔夫、农家、茶寮酒肆、庙宇宫观以及通都大邑、荒村僻野等无所不包。画中人物繁多,三教九流,幽冥鬼神,种种情态,杂处其中,为了解宋元社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形象材料。
▲“题壁付图” 重阳殿壁画
永乐宫及永乐宫壁画的发现,对中国文物界、书画界影响巨大。如此大规模的元代建筑遗存已经难能可贵,其内近千平米的精美壁画、高超的绘画水平,更提振了当时处境堪忧的中国传统绘画的气势,让美术人得以重新认识、理性对待中国画。
3
命运的玩笑
1953年,中国进入轰轰烈烈的“一五”计划,还来不及被提上保护日程的永乐宫,先迎来了覆灭之灾——三门峡大坝的修建。
1954年,经中苏专家联合考察,决定在三门峡修建水利枢纽,以综合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问题。经过测算,永乐宫刚好位于三门峡水库淹没区内。
命运仿佛在和吕洞宾开玩笑,神话中飘然过海的八仙之一,现实中竟真的面临“水患”,自身难保。
当时,摆在永乐宫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放弃对其的保护,任其淹没;一是将其完整地搬迁到水库淹没区外,再按原样重建。“两害相权取其轻”,永乐宫搬迀几乎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三门峡水库的预计淹没区。
图/央视纪录片,《永乐宫搬迁记》
永乐镇当地有一个传说,说鲁班盖起了永乐宫,并留话“胜吾者添木三根,不胜吾者去木无数”,意思是说后人如果想要拆掉重建,比我厉害的就添三根木头试试,没我厉害的拆下来就别想装起来。这个传说当然是谣传,永乐宫兴建之时,鲁班爷早已仙逝一千余年。然而,这句话却也道明了其拆迁的难度。虽说,中国古代木建筑的榫卯结构连接在理论上可以进行拆卸组装,且历史上也有过成功先例(明万历十年,西安钟楼被整体从鼓楼对面迁移至现址),但如何把四米高的壁画揭下来,再迁移走,重新安回去,还要做到不损坏壁画,在当时的国内没有人知道答案。
1957年,三峡大坝开始修建,永乐宫必须尽快搬迁。
4
九年搬“家”路
1957年2月,国务院批准永乐宫整体搬迁。文化部立即组织中央美术学院和民间艺人等组成永乐宫壁画临摹复制小组,负责壁画的临摹任务。壁画的揭取、加固、安装等工作则由文物研究所和山西省临时迁建委员会的祁英涛、柴泽俊等人负责。
壁画临摹
( 1957年2月至1959年初 )
壁画临摹小组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陆鸿年带队、传统壁画世家出身的王定理担任艺术指导,参与的人包括黄均、罗铭、沈叔羊、邓白、丁希宁、叶浅予等大家,以及在当时还是学生的王邦彦、刘文西等人。整个临摹工作前后分三次进行,总耗时七个月。
1957年3月,永乐宫壁画临摹开始。
由于永乐宫壁画是绘制在沙泥涂抹的墙壁上的,本身结构就很脆弱,又历经几百年寒暑,粘力和刚度大减,采取常规的玻璃纸临摹的方法,极有可能给壁画造成损伤,因此,临摹小组在考察了各殿壁画后,选择了不同的临摹方法。
▲中央美院陆鸿年教授临摹三清殿白虎星君像
图/高翠凤
三清殿壁画为大幅通景画,采用拍照然后放大然后打幻灯片的过稿方法。为避免摄影及放幻灯时的角度不准而影响衔接效果,结合挂线的方法,先在壁画表面用白色小绳结成一米见方的网,拉平后分段摄影,再在稿纸上用铅笔打一米见方的格,两相套正即可。而纯阳殿和重阳殿壁画面积相对较小,加之墙面很暗,选用了玻璃纸封闭画面过稿的方法。
永乐宫壁画被誉为可与敦煌壁画媲美的中原宗教壁画巅峰,绘画技术造诣极高,它对线条的运用被后人不断学习。《朝元图》的一根线动辄就有2米多长,怎么能画出尽量长的线条呢?短峰狼毫吃墨少,画不了多长墨就没了。那改用长锋如何?古人创作用的是一种叫“捻子”的鬃毛笔,我们能不能制作出来?一步步实验,终于解决了线的问题。
历时4个月,三清殿的壁画临摹工作终于完成。总计用了一千张高丽纸,六十盒炭条。
▲工程技术人员在壁画面上打粉线格
图/高翠凤
1957年7月,三清殿壁画临摹刚刚完成,反右运动也开始了。正在参加临摹工作的中央美院师生被调回北京,临摹工作不得不中断。1958年,反右运动结束后,文物局第二次组织壁画临摹,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纯阳殿、重阳殿的壁画临摹。
1959年,龙虎殿壁画在拆迁中被发现,陆鸿年又带着十余名教师第三次前往永乐宫,耗时一个月,最终完成永乐宫壁画的临摹复制工作。
八百余平米的永乐宫临摹壁画,不仅为永乐宫壁画复原提供了修复依据,还让参与者得以深入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对当时西画冲击之下的中国画的肯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央美院和浙江美院学生在三清殿临摹壁画
图/高翠凤
壁画揭取
(1959年3月至1959年10月 )
壁画临摹期间,壁画揭取方案也在不断进行着实验。北京古建筑修整所(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祁英涛等人在北京研究试验寺观壁画揭取方法,山西省文管会也组织相关人员以太原东郊延庆寺清代壁画做试验。
1959年2月,山西省永乐宫迁建委员会正式成立,历经近五个月实地实验和方案完善,1959年7月,壁画揭取工作正式开始。
永乐宫壁画揭取的方法主要是:在建筑物未拆除前先将殿内壁画分成若干块,然后由壁画侧面锯截泥层,考虑到运输条件,所揭取的壁画不能太大,每块为2~3平方米,最大块不超6平方米。壁画揭取前,还要先进行对残破处清洗、刷胶矾水加固、贴布等保护工作。
1959年9月,一千余平方米的永乐宫壁画全部被安全地揭取了下来,它们被精心包装,等待搬往新家。
▲壁画揭取
壁画转移
(1959年11月至1960年春)
永乐宫壁画临摹、揭取之际,永乐宫新址被选定为芮城县城北部的古魏城遗址,但此地离永乐宫旧址大约有22公里,对那个年代来说,是个“遥远的距离”。
当时,两地间既没有公路,也没有搬运设备,迁移工作陷入困境。幸而,当地政府组织沿线村庄义务修路,开出了一条5米宽的黄土道,打通了两地的运输线路。
但揭取下来的壁画实在太脆弱,经不起任何的颠簸,柴泽俊等人拉着小平车,不断排查路上可能造成的颠簸。但小平车运输效率实在太低了,一趟来回将近50公里的路程,大清早出发,大半夜才能返回,根本无法在三门峡蓄水前完成搬运。无奈,永乐宫迁建委员会再次向国家求助。很快,四辆苏联产的“嘎斯小货车”被紧急从太原调过来,用于壁画运输。40天后,341块壁画全部被运送到了新址。
永乐宫搬迁终于赶在三门峡水库蓄水之前,顺利运出。
▲文物工作者用自制工具搬运壁画块
壁画复原
(1962年下半年至1966年8月)
1960年6月30日,在三门峡水库开始初蓄水时,永乐宫壁画和建筑已全部安全搬迁到新址,同时新址的建筑复建工程也开始启动,1961年复建完成宫门和龙虎殿,1962年复建完成了重阳殿、纯阳殿和三清殿木构屋架工程,1963年完成了三大殿的瓦顶工程。
早在五座大殿复建期间,壁画的修复加固试验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技术人员对修复材料的选择、对壁画加固后的耐久性、抗老化性、对画面色泽的保护等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分析和研究,制定出详细的壁画加固、归位、修复方案。
1961年开始进行试验性的加固修复工作,先是实验性加固龙虎殿壁画,到1962年下半年,用时一年半,全部取得成功后,从1963年开始依次对重阳殿、纯阳殿和三清殿壁画进行加固,至1964年,所有壁画全部加固完毕。1965年到1966年,完成了壁画的安装及壁画彩画缝隙、残缺部位和裂缝的修复。1966年8月,迁建工程顺利告竣,永乐宫基本恢复了迁建前的建筑与壁画面貌。
今天,当我们置身永乐宫,感叹永乐宫壁画之美,这份美不止有700年前匠人、画师的创造,还有50年前迁建者们的智慧与心力,他们跨越时空,共同造就了今天的永乐宫。
▲陆鸿年教授在修补搬迁后的永乐宫壁画
5
福兮?祸兮?
20世纪50年代以前,学术界偶尔有人提起大纯阳万寿宫,但却无人知晓它是否还存在、保护状况如何。直到1952年,永乐宫被再次发现,人们犹如重获至宝,惊喜于它的幸存,感叹它的幸运。
根据永乐宫碑刻记载,自其建成后,明清两代均对其有过数次修缮和补绘,最后一次补绘时间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这说明自永乐宫建成后五百余年来,广受重视,香火不断。而此后,随着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的灭亡,永乐宫迎来了自己的命运拐点——宫殿几乎无人管理,殿内物什尽数被损毁盗窃,“家徒四壁”。
空荡的永乐宫一度被当地村民当成集市的活动场所,给永乐宫壁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加速了永乐宫的破败:各殿堂也曾是当地村子的小学堂,但满墙的壁画让孩子们很害怕,村里人就凑钱在大殿里砌了一道假墙,将满墙壁画遮挡了起来。正是这个看上去很无知的举动,保护了这座艺术宝库。
据《永乐宫志》记载,1938年,一支日军入侵永乐镇,拆毁永乐宫丘祖殿,烧毁附近另一座道教宫殿纯阳上宫,此后日军在此驻扎七年之久,如果不是这堵假墙,“永乐宫壁画”的命运可能就与敦煌壁画一样,被切割偷运出境或毁于战火。
1952年,永乐宫被发现,熬过苦难岁月的永乐宫仿佛即将重现往日辉煌,却又面临被搬迁的命运。
1966年,永乐宫终于搬迁成功,却又面临“文革”,匆匆关闭十数年。在此期间,随着三门峡大坝蓄水位一降再降,永乐宫搬迀这件事本身的正确性遭受质疑。
1998年,永乐宫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最终却没能通过,据说原因可能正是因为搬迁过,所以不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标准。
如今 ,永乐宫迁建已然过去五十多年了,当我们面对着永乐宫壁画,震撼之余,刺目的割裂痕让人痛心。那一道道割裂,鞭笞在每一个文物保护者的心上,警醒着后人,面对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该如何抉择。
2013年至2016年,永乐宫迎来了迁建后的首次大规模修复,对建筑、消防等方面进行了修复,对壁画采用物联网手段进行全面监测,以为壁画修复提供技术支撑。2019年5月,永乐宫壁画试验性保护修复工作启动。
万望,永乐宫壁画能尽快得到修复,不使我们丧失这弥足珍贵的文化遗珍。
▲永乐宫原址
位于今山西芮城县西南二十多公里的永乐镇
▲永乐宫现址
位于芮城县城北五华里的龙泉村附近
来源;文博山西
- END | 运城文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