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度(曹魏陈群所创建的九品中正制)
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度(曹魏陈群所创建的九品中正制)这是乱世里的法则,也是曹操能够拓展势力的最大保证。然而,当曹丕称帝、局势相对稳定、需要建设管理国家的时候,他就不能完全凭个人好恶来拔擢官吏,不能不面对世家大族的反弹并与之合作了。毕竟世族诗书传家,世代簪缨,既有较高文化程度,又懂得如何治国理政、管理地方。曹操.剧照察举制在创立时的初衷其实是好的,察举的标准也有孝廉、茂才、察廉、贤良方正等,既考察能力,也考察品德。只不过随着世族的不断壮大,逐渐把察举制变成了自己手中维护权力、维持势力的工具了,只看出身而不看品德才干,所以才会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可笑现象。东汉末年的乱世,把这一切都打乱了。作为成功挟天子的曹操,既具有着大义的名分,又通过努力成为最强的一方势力,在汉廷拥有最高的权力。因此,虽然貌似表面上仍沿用察举制,但是真正选谁用谁、提拔谁贬斥谁,还不是靠曹操一句话嘛。一方面曹操自己就不是出身于世家大族,没有天生维护世族利益
九品中正制是由曹魏重臣陈群所建,魏文帝曹丕开始正式采用,并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九品中正制是后人的说法,当时叫作“九品官人之法”。
九品中正制因何诞生?有人说九品中正制是针对汉代的察举制因为弊端丛生,无法实行下去,从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更积极、更科学的选拔制度,是选官制度一次进步的改革。我认为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
首先,九品中正制与汉代察举制之间,并非无缝衔接,因为中间多了一个曹操。曹操掌权时期,虽然仍然属于察举制,但与东汉以来世家大族把持的察举已经背道而驰。
陈群.剧照
察举制在创立时的初衷其实是好的,察举的标准也有孝廉、茂才、察廉、贤良方正等,既考察能力,也考察品德。只不过随着世族的不断壮大,逐渐把察举制变成了自己手中维护权力、维持势力的工具了,只看出身而不看品德才干,所以才会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可笑现象。
东汉末年的乱世,把这一切都打乱了。作为成功挟天子的曹操,既具有着大义的名分,又通过努力成为最强的一方势力,在汉廷拥有最高的权力。因此,虽然貌似表面上仍沿用察举制,但是真正选谁用谁、提拔谁贬斥谁,还不是靠曹操一句话嘛。
一方面曹操自己就不是出身于世家大族,没有天生维护世族利益的基因;另一方面,他很清楚,在乱世里需要的人才,而不是那些“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庸才。所以他用人只看一点——有没有才干。连德行都不在乎,更不要说那些世族的利益了。因此曹操用人,出身低微但有本事的人居多。
曹操.剧照
这是乱世里的法则,也是曹操能够拓展势力的最大保证。然而,当曹丕称帝、局势相对稳定、需要建设管理国家的时候,他就不能完全凭个人好恶来拔擢官吏,不能不面对世家大族的反弹并与之合作了。毕竟世族诗书传家,世代簪缨,既有较高文化程度,又懂得如何治国理政、管理地方。
但是,察举制的弊端又是实实在在的,东汉亡国的教训就在不久之前血淋淋的摆在那呢。因此,亟待一种新的选官制度来代替。陈群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白。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晋代魏后,上位的司马家族本身就是豪门世族,更是延续了九品中正制,来获取门阀世族的支持。
所以,九品中正制并不是直接承接汉代察举制,更不能简单看作是东汉察举制的替代品,而是经过曹操时代的专权之后,为了缓和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而进行的一种妥协。
曹丕.剧照
把九品中正制“解剖”一下九品中正制,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共分成“九品官人法”和“中正制度”两部分。
◆ 九品官人法——通俗说就是给选拔人才定出了标准和等级。其中,标准就是考察三个主要方面:家世、品德、能力,来进行综合评定;等级则把人才划成了九等。(上上、中上、下上、上中、中中、下中、上下、中下、下下)。
这是一种比较模糊的、半客观半主观的评判制度。有点类似于我们在幼儿园时被评的优良中差,或者现在电话回访中让你评的“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九品中正制
◆ 而所谓的“中正”,其实只不过是负责选拔评判人才的主官官名而已。朝廷所设中正官有大小之分,小中正在地方基层,负责海选,然后上报;大中正在中央,算是决赛。通过层层选拔之后的人才,进入国家的官员储备库,一旦有空缺就直接授官了。
这里要注意,虽然分了九级,但是通常只把人才分成上品和下品两档。授官的时候,上品授的是“清官”,位高权重不说,还非常清闲;下品授的是“浊官”,不仅官小权小,而且最苦最累的事情都由他们来干。
魏晋时期世族生活
九品中正制本质上是改革还是妥协?◆ 首先,“九品官人法”,绝对是改革——目的是为了改革两汉察举制的弊端。
之前察举制的一个很大的缺点在于——人才优劣的评定过于笼统和主观化。而且,权力主要掌握在地方上,而地方又是控制在门阀世族手中,天长日久,地方世族就逐渐掌握了整个国家的选官之权。他们当然会选自己人了,这就使察举制后期,官员几乎都成世袭了。权力在世族手中,皇帝该何以自处?
“九品官人法”则从两个方面入手改革。一是在品评人才优劣水平上,给出了更加具体的级别划分。这种九品的划分,在后世被用于了官位的等级上,并且每一品又分成了六等,总共进一步细分成五十四等级。(比如三品官,就可以分为“正三品”、“从三品”,每一档又分成上中下三档)。二是把人才评定选拔的权力,部分收回归中央所有。
九品中正制
◆ 其次,“中正制”,本质上不过是察举制换了个马甲而已——更多的是面向士族政治的缓冲,以及向汉代察举制的一种妥协。比如在选人标准中,仍然把家世门第罗列在内;再比如明知道门阀世族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这个中正,但仍然按此施行。相当于变相的把一部分权力交还给了世族。
如果从初心来说,察举制也好,中正制也好,最初都是为了选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家世只不过是参考用,类似后世的祖孙三代政审。只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在士族的控制下,门第家世的因素被无限放大了。察举制如此,中正制也同样没有逃脱这个命运。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关键在于掌握品级和选拔大权的“中正”这个职位。”小中正”逐渐被地方士族所掌握,“大中正”也被京城的门阀大族所控制。仅仅过了几十年,就已经彻底沦为了旧汉察举制一样的景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国家地方大权又一次被高门士族所攫取。不仅阻断了寒门出身人才的上升之路,也使得门阀士族力量空前的强大,对皇权形成极大威胁。
直到出身底层的刘裕建宋开始,逐步打击士族势力,一直到了杨坚建隋,废中正而建立了科举制,再历经唐、五代、宋、元等朝代,失去有效维系手段的门阀世族终于逐渐衰落、消亡在历史长河中。
宋武帝刘裕
最后,说一说九品中正制在中国选官制度中的地位中国古代最为主要的四大选官制度中——
◆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主要行使于周代(之前的夏商尚不可考),于东周春秋时期达到最鼎盛的阶段。这是宗法分封制社会的特有现象,政治关系是由血缘关系决定,利于维系家族统治,但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的不断进步,以及世家的逐渐腐朽,必然会走向消亡。
到了春秋末期及战国时代,各国为了生存和争霸,不得不使用更多更有能力的人,于是大批出门低微的人才开始崛起,世袭制被纷纷打破。改革最为彻底的秦国,且连国家的政体也从分封制改成了中央集权,在用人制度上不仅完全摒弃了世卿世禄,甚至秦孝公之后连续六代相国都是“外国人”。
宗法制.分封制
◆ 察举制是汉代占主导地位的选官用人制度。人才的察举权主要在地方,中央只是形式上走走过场,导致了权力最终掌握在门阀世族手中。具体前文已经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 九品中正制源于魏,兴于东晋,自隋开始逐渐消亡。由于其与察举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没有从制度的设计上,最大限度排除人为因素的干预,从而导致后期都被门阀世族乘虚而入,沦为他们攫取权力和利益的工具。而且最终都走向一种变相了的世袭。
朱绍侯有句精辟的论述——“不论是何种官僚制度,一旦变成世袭制,它便很快就要腐朽下去。” 而这大概就是世卿世禄、察举、九品中正制最终走向消亡的根本原因吧。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 科举制自隋朝开始诞生。与之前制度相比,科举制最重要的是解决了两大问题:
一是把家世这一点,从评判标准中完全去除,一切只凭成绩说话。这与察举制、九品中正等相比,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虽然损害了世族利益,但是无论对于中央集权的君主、整个国家,以及天下的寒门读书人都是有巨大的好处的。
二是改主观的评判品级为客观的考试,从而把这个过程中人为的因素降到了最低。君不见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后的明清,想在科举上走后门都要靠舞弊,没有人敢光明正大、理所当然的更改制度,也没有人能够更改制度。就可以看出科举制度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了。
隋文帝杨坚
结束语:九品中正制的确是上承察举、下载科举、承前继后的重要选官制度。但仅就其自身来说,它是延袭,而非开创,既没有跳出察举制的框框,也没有真正有效解决国家的人才之道;既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又未能逃脱消亡的结局。
虽然有积极的成分在内,虽然对后世有一些影响和启发,但从本质上,我认为九品中正制是夹在察举制与科举制之间的一个“半成品”,是中央皇权与地方世族门阀之间相互对抗、妥协、博弈的产物,是从汉代郡国制向后世彻底的中央集权制发展过渡时期的一个不成熟的“畸形儿”。
参考资料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