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大名鼎鼎的陈群与九品中正制)
陈群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大名鼎鼎的陈群与九品中正制)首先,各州推选大中正一名。这个大中正的任职条件是,必须在朝廷担任有官职,且在地方上德高望重。然后州下属的各郡,每郡推举小中正一名。这些大、小中正负责自己所属地的人才的品评工作。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就是由中正负责评定所属地区的人才品第的制度。陈群是曹魏的名臣。早年在刘备占据徐州时,陈群曾经在刘备麾下做过一段时间的别驾,后来曹操占据徐州后,陈群投入曹操麾下,很受曹操器重,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对曹魏多有贡献。在整个历史上,陈群也算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最著名的,就是制定了“九品官人之法”。这个“九品官人之法”的核心是“九品中正制”,随着在使用中的不断完善,成了接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主要采用的制度,被使用了大约四百年,直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实行,才被彻底淘汰。
身为魏王的曹丕,当然不可能只是折腾自己的手足玩,主要精力还是要好好治理父亲留给自己的这大好国家,毕竟,现在的曹丕,已经将这整个天下,都看成了自己的私人财产。
但是要想好好治理国家,得有大量的人才啊,于是曹丕开始大量选拔各地的优秀人才。
这时,尚书陈群向曹丕提出建议。
陈群认为,原来汉朝采用的“察举制”选拔官吏的制度,弊病太多,并没有把应该选用的人才都选用出来,应该有所改变。于是陈群将自己设计的“九品官人之法”献给曹丕,并得到曹丕的认可,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代替原来的“察举制”,成了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陈群是曹魏的名臣。早年在刘备占据徐州时,陈群曾经在刘备麾下做过一段时间的别驾,后来曹操占据徐州后,陈群投入曹操麾下,很受曹操器重,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对曹魏多有贡献。
在整个历史上,陈群也算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最著名的,就是制定了“九品官人之法”。
这个“九品官人之法”的核心是“九品中正制”,随着在使用中的不断完善,成了接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主要采用的制度,被使用了大约四百年,直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实行,才被彻底淘汰。
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就是由中正负责评定所属地区的人才品第的制度。
首先,各州推选大中正一名。这个大中正的任职条件是,必须在朝廷担任有官职,且在地方上德高望重。然后州下属的各郡,每郡推举小中正一名。这些大、小中正负责自己所属地的人才的品评工作。
如果说人才是考生的话,那么这些中正就是阅卷老师。
这些大小中正按照朝廷的统一要求,将所属地的人才,按照九个等级评定品第,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并加上评语,记录在案。
这些记录最后上交司徒府复核,送吏部备案,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中正评定的品第,称为“乡品”。乡品的高低虽然不是任命官职的唯一标准,但也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一般也高,并且升职快。
这就是所谓的九品中正制。
那么,九品中正制中品评的标准是什么呢?
针对每个人的具体品评,一般按照家世和行状两方面来进行定品。家世,也就是家庭出身,看看你的家族情况,父祖辈资历、爵位等条件;行状即本人的才能本领、道德品行等。然后根据这两方面的综合评定成绩,确定此人的品级。
中正评定的品级,也不是一直一成不变的,而是按照惯例三年调整一次。当然,如果发生大的变化,中正也有权随时对自己品评的人物品级予以提升或者下降。
后来,九品官人法发展成既能对候补官员及还没步入仕途的人才品评,也能对现职官员进行品评。前者即是乡品,后者慢慢发展成九品官制度,称为“官品”。
客观来说,九品中正制度的实行,开始的时候,是有着非常正向的积极作用的。
虽然这个制度,即使实行的公正无私,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粗疏无比,漏洞百出,但是,它毕竟有了一个标准,解决了一直以来选拔官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问题。
当初曹操起事之后,为了迅速积累人才,扩充实力,曾经先后三次下达唯才是举的“求贤令”。曹操的举动,让社会各阶层的大批杰出人才汇聚到曹操身边,从而使曹操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最后称王称霸于天下。但是因为是临时的举措,所以曹操的唯才是举,对什么算人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而且,这种只在意才能,其他方面毫不在乎的做法,也存在着诸多隐患。以曹操的心胸手腕,驾驭这些臣子当然没什么问题,能最大限度发挥这些人才能的同时,震慑住他们,减弱危害。但是换了继承人之后呢?如果不能有效的驾驭这些“唯才是举”选拔出来的家伙,很有可能造成非常大的损害,那样一来,就得不偿失了。
九品中正制就很好的避免了唯才是举的缺陷,改成家世、道德、才能三方面并重,所以,很快从社会各阶层选拔了大量有用、好用的人才。
不过,在运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制度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
九品中正制中,品级的评定,开始的时候,是以个人的行状为主,家世只是作为参考,但是在实行过程中,慢慢的,就演变成完全以家世为主了。只要出身好,行状再差,也是上品,而出身寒门者,行状的评定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了。这就是后世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了。
因为,九品中正制中最关键的核心部分就是中正的人选,而这些中正基本上就掌握在世家豪门之中,因而他们当然要偏向于自己所属的世家豪门了。所以,慢慢的,这个九品中正制就完全被世家豪门把持,成为了门第高下的比拼,和道德、才能基本没什么关系了。
而在九品中正制的慢慢催生之下,这些豪门世家慢慢演变成一个个大的门阀,形成了能左右朝局的门阀制度,并影响了接下来的中国社会几达四百年之久。
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通过科举考核选拔官员的实行,九品中正制被废除。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敬请推荐给友人并请关注此微信号。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纵览上下五千年的隐秘幽微
“青禾田讲古”之历史故事目录
『目录一:001-030』
『目录二:031-060』
『目录三:061-090』
『目录四:091-120』
『目录五:121-150』
『目录六:151-180』
『目录七:181-210』
『目录八:211-240』
『目录九:241-270』
『目录十:271-300』
『目录十一:301-330』
『目录十二:331-360』
『目录十三:361-390』
『目录十四:391-420』
『目录十五:421-450』
『目录十六:451-480』
『目录十七:481-510』
“青禾田讲古”之视频目录:
『視頻(先秦篇)目錄一:01-18』
『視頻(先秦篇)目錄二:19-36』
『視頻(先秦篇)目錄三:37-55』
『视频(秦汉篇)目录一:01-15』
『视频(秦汉篇)目录二: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