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通身不用一根骨架(通身不用一根骨架)

通身不用一根骨架(通身不用一根骨架)仙居花灯工艺独特,通身无骨架由若干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形成区别于其他花灯的特色工艺。灯面图案不施黛墨,由针凿刺凿成孔,透光留影而成。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是一门在仙居衍生、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据老艺人口述,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起源于唐朝。皤滩镇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和物产的丰富,到了唐朝,商贸便优先发展,纸张供应方便,为花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相传为一秀才夫妇所创,因造型别致,制作精美而广泛流传,始成雅俗。明朝,皤滩已形成重要的商埠,更加促进了花灯的发展、兴盛。据说万历年间当地已经每年均要举行盛大的闹花灯活动,说明花灯已经相当的发展,已经和地方风俗水乳交融。清代,灯的式样、品种进一步发展增多,艺术也更臻完美,保留下来的1887年(清光绪13年)的古灯图可以见证。花灯故事更加丰富,流传广泛。民间珍视花灯为具有镇宅祛邪、消灾除晦功用的吉祥物,当时皤滩古镇的“大明堂”“大学士”府建筑上均雕有造型的雕刻。 建国后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技艺十分独特,其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造型千变万化,丰富多姿。

当地民间称为“唐灯”。自挖掘与公众亮相以来,先后多次获奖,曾荣获“中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金奖、“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等多项荣誉,素有“中华第一灯”之美称。在台州古代俗语中就有“临海的城,仙居的灯,黄岩乱弹呀呀声”之说。

通身不用一根骨架(通身不用一根骨架)(1)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历史悠久

据老艺人口述,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起源于唐朝。皤滩镇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和物产的丰富,到了唐朝,商贸便优先发展,纸张供应方便,为花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相传为一秀才夫妇所创,因造型别致,制作精美而广泛流传,始成雅俗

明朝,皤滩已形成重要的商埠,更加促进了花灯的发展、兴盛。据说万历年间当地已经每年均要举行盛大的闹花灯活动,说明花灯已经相当的发展,已经和地方风俗水乳交融。

清代,灯的式样、品种进一步发展增多,艺术也更臻完美,保留下来的1887年(清光绪13年)的古灯图可以见证。花灯故事更加丰富,流传广泛。民间珍视花灯为具有镇宅祛邪、消灾除晦功用的吉祥物,当时皤滩古镇的“大明堂”“大学士”府建筑上均雕有造型的雕刻。 建国后,由于“大跃进”和“文革破四旧”等原因,花灯几乎失传。1985年,经仙居县文化局、皤滩乡文化站重加挖掘,才使失传多年的花灯重放异彩。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是一门在仙居衍生、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

仙居花灯工艺独特,通身无骨架由若干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形成区别于其他花灯的特色工艺。灯面图案不施黛墨,由针凿刺凿成孔,透光留影而成

通身不用一根骨架(通身不用一根骨架)(2)

多姿多彩的无骨花灯

种类繁多。分单灯和组灯两大类。历史上单灯品种共有80余种,组灯15种。截至2007年经抢救和挖掘出来单灯已有27种,另有分支品种10余种,组灯10种。能完整制作的单灯已有23种,另有4个单灯品种尚存图纸而不能制作。

工艺复杂。整个花灯的成型过程工序相当复杂,做一盏花灯,工时少则10——20工,多达50——100工。从大处分有13道工序。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表现形式是一个丰富生动的艺术空间,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静态的表现多悬挂于厅堂、廊道、门楣、书房、闺阁,或美化雅室、或渲染喜庆、或以增添雅趣。动态表现多以组灯进行。组灯一般是围绕某个主题,按照体例由花灯和其它造型艺术结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平台,一组组灯由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种的花灯组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动态表现形式便是把花灯作为互相馈赠祝福的礼物,这在仙居当地已经形成礼俗流风。

当地政府非常重视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保护和挖掘

目前能制作这种花灯的老艺人已经很少,为了抢救这一民间艺术遗产,85年,成立了仙居“皤滩花灯协会”,组织人员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搜集、整理仙居民间各类古花灯的制作艺术。88年、90年、95年三年中,又把收集到的古花灯,参加县、市花灯大展赛,每次都荣获一等奖和特等奖。96年三月份,浙江省电视台在“黄金时间”里专题播放了仙居“皤滩花灯”,并把皤滩乡荣称为“花灯之乡”。

通身不用一根骨架(通身不用一根骨架)(3)

多姿多彩的无骨花灯

2000年,仙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针刺无骨花灯)”。2006年3月,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6月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作品龙凤灯被国家邮政总局入选为“中国灯彩”特种邮票。2011年、2012年元宵期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赴美国展出,2014年2月赴宝岛台湾参加元宵灯展。2014年8月,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荣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评审的“2014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2006年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