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什么道理(扁鹊见蔡桓公到底想说个啥)
扁鹊见蔡桓公什么道理(扁鹊见蔡桓公到底想说个啥)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这篇文章的出处——《韩非子·喻老》,什么是“喻老”?说白了就是,用寓言的形式来解释老子的思想。那么讳疾忌医和老子思想有什么关系呢?韩非子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老马识途、螳螂捕蝉……众多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都是这位所谓的老学究所讲述。 在思想的深度上,对于作为本职工作的法家思想,其阐述的文章,让千古一帝秦始皇连连称赞;而其更是师从儒家著名学者荀子,将儒家的学问研究的鞭辟入里;对于老子的道家思想理解的极为透彻,被视为不亚于庄子的道学理论家;从这篇《扁鹊见蔡桓公》之中,疾在腠理、肌肤、肠胃、骨髓,而对应使用汤熨、针石、火齐与司命之法,其在医学上的造诣,不说能够比肩医圣,却仍可见一斑。 这样一位战国时期的鬼才,和孔子并称为千古帝师之人,难道写篇文章就为说个“讳疾忌医”?
韩非子所作的这篇《扁鹊见蔡桓公》,因为历来被纳入中小学语文教材,而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韩非子这位大贤,真的像老师说的那样,通过《韩非子·喻老》向我们讲述一个“讳疾忌医”的简单故事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从韩非子其人开始讲起。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其人如果只是翻阅教材,看到的韩非子可以说是一位严苛刻板,却思想深邃的法家代表人物。但是对其稍有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是个极为风趣幽默又博学多识的鬼才。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老马识途、螳螂捕蝉……众多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都是这位所谓的老学究所讲述。
在思想的深度上,对于作为本职工作的法家思想,其阐述的文章,让千古一帝秦始皇连连称赞;而其更是师从儒家著名学者荀子,将儒家的学问研究的鞭辟入里;对于老子的道家思想理解的极为透彻,被视为不亚于庄子的道学理论家;从这篇《扁鹊见蔡桓公》之中,疾在腠理、肌肤、肠胃、骨髓,而对应使用汤熨、针石、火齐与司命之法,其在医学上的造诣,不说能够比肩医圣,却仍可见一斑。
这样一位战国时期的鬼才,和孔子并称为千古帝师之人,难道写篇文章就为说个“讳疾忌医”?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其文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这篇文章的出处——《韩非子·喻老》,什么是“喻老”?说白了就是,用寓言的形式来解释老子的思想。那么讳疾忌医和老子思想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就是:没有关系!因为这篇文章就不是说“讳疾忌医”的,用韩非子自己的话就是“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不知何故,迄今为止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者都将其寓意认定为“讳疾忌医”。从人民教育出版社颁行的1982年版《教学参考书》中就是这样描述:“这篇故事记叙了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况,阐明了讳疾忌医终必丧生的道理。”1985年版教参增添了一个教学要点:“认识‘讳疾忌医’的害处。”1988年版教参将其寓意扩充为:“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到了1992年版教参,故事则沦为诠释“讳疾忌医”的注脚——“不悦”是“讳疾忌医的神态”,“又不悦”是“依旧讳疾忌医”,“遂死”是“讳疾忌医的结果”。2001年版教参尽管罗列出“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等意旨,但仍是建立在“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这一认识基础上。
教科书总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丰满的人物脸谱化,不知道是编者能力有限,还是怀疑学生难以理解那么高深的学问?
教参
不应停止的思考因此,除了听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们更要多问几个是这样吗?而对于老师而言,是否讲课之前,除了参考教参,更要去翻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