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第一次写句子(这些人生中的第一次)
人生中的第一次写句子(这些人生中的第一次)《人生第一次》。平淡的周末,私心想给大家安利这一部温暖的纪录片——这些人生中的第一次,怕是我们每个人最难以忘记的瞬间。 最近有部纪录片就把镜头对准了这些第一次,记录了从诞生开始,不同人群的十二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第一次。
人的一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
第一次睁开眼,第一次咧嘴笑,第一次吃饭,第一次牵手,人生中的第一次应该有无数次...
这些人生中的第一次,怕是我们每个人最难以忘记的瞬间。
最近有部纪录片就把镜头对准了这些第一次,记录了从诞生开始,不同人群的十二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第一次。
平淡的周末,私心想给大家安利这一部温暖的纪录片——
《人生第一次》。
有第一次出生的命悬一线,有第一次上学的闹腾,有第一次写诗的感动和寄托,也有空降兵第一次跳伞的紧张刺激……
每一集的“第一次”都不同,但每一次的人生初体验,普遍但珍贵。
第一集就令人印象深刻,是我们所有人与这个世界的第一次相见——出生。
在这一集当中,选择了三个相对典型的生育家庭,记录了4个孩子的出生:二胎家庭、大龄产妇和患心脏病的双胞胎妈妈。
最令人感动的,是第三个故事中的一对年轻父母。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有时候我们却无法预料。
27岁的向爽,因先天性心脏主动脉瓣二叶畸形,需要接受心脏外科手术。而同时,向爽已经怀孕27周,肚中的一对双胞胎面临着高达30%的死亡风险。
这场手术,注定险象环生,但这是最后的希望了。
因为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基本被告知没有办法,丈夫王翔带着妻子从老家一路寻医到上海。
心脏手术前夜,丈夫不断抚摸着妻子的肚皮,夸奖孩子有灵性,这两天拼命长大了很多。
向爽说自己梦到《岳阳楼记》中的那句“春和景明”,希望用做孩子们的名字。
心脏手术当天,向爽的心脏停跳了,低氧的状态严重威胁着两个胎儿的生命。
经过60分钟的生死急救,幸运的是,母子平安,手术很顺利的完成了。
手术室外得知消息的王翔一路小跑,看见妻子安好后,却转身到角落里掀起衣角偷偷哭了。
一个月后,两个小家伙在顺利闯过妈妈心脏停跳这样的难关之后,来到了这个世上。
这对夫妻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大春和”和“小景明”。
看着被护士抱在手中的孩子,王翔又哭了,他说:“这辈子我就守着他们三人过了。”
这真的是一个爱妻狂魔啊,片子里他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媳妇呢,我媳妇好不好呀。”
出生,是父母与孩子,人生第一次的会面。
往往孩子使劲哭,爸妈拼命笑。
经历了生命的阵痛之后,婴孩第一次睁眼看见世界;大人第一次成为父母,笨拙的承担起新身份赋予的责任。
原来,第一次与生命的亲密接触,是让人如此悸动。
直到片尾,三个故事都走向了圆满的结局,就像双胞胎名字的美好寓意一样,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第二集的主人公是刚上学的孩子,对于我们而言,人生有一门重要的课,是学会离别。
人生在世,要经历的离别不在少数。
第一次离别,我们哭着学会接受,当真正的离别到来,我们才能坦然面对。
离别的第一步,从上幼儿园开始。
每年九月份,幼儿园门口都会集体上演各种苦情大戏。
学会与妈妈分离,是孩子们出生以来再难不过的人生第一课。
孩子们躺地打滚、撒泼、哭着、喊着、尖叫着、扯着妈妈的手指,誓死不踏进教室的门。
而偷偷抹泪的父母们,也很难学会离开自己的孩子。
这种离别,他们也都是第一次,大人和孩子,都要学会变得“勇敢”。
人生总有各种各样的离别,学会了忍受离别,一切都会好起来。
就像是被问到,“你睡觉的时候会不会想妈妈呀?”这样的问题时,孩子会点点头。
“会的,我放在心里想妈妈。”
或者小班的小朋友被问到“幼儿园老师怎么样”时,他会像个小大人一样跟你说:“很好,都不错。”
然后小声补一句“都蛮凶的。”
世界上,除了这些备受父母呵护的孩子,还有一些孩子,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不得不过早地品尝思念的苦涩。
第三集,是我很喜欢的一集。
相较于前两集的直叙写实,这集更加诗意温柔。
第三集的镜头,聚焦在云南乡村漭水中学的学生身上。
父母为了让孩子读得起书、养活一大家子,往往一整年都在外打工。
这些偏远山村的留守儿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安静是一种常态。面对父母的离开,他们不会哭不会闹,只是安静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变化。
直到,诗歌来到他们身边。原本安静的孩子,透过诗歌,找到了心中对于离别的无奈与思念表达出来的出口。
太喜欢这一集的导演了,把这一切拍得如同美好的青春电影。
老师带领大家来到户外,上人生中的第一节诗歌课,用第一次写诗,记录自己成长的心境。
有人为无尽的黑夜写诗;有人为广袤的宇宙写诗;还有人为最好的朋友——小牛写诗:
其实他们有着非常细腻的内心世界,可是他们习惯了孤独和安静。
因为常年与父母分离,他们的爱无处诉说,也羞于表达。
穆庆云的父亲车祸去世,母亲为抚养两个孩子外出打工,过年也不能回来,穆庆云一个人在家已经有一年多了。
那天晚上她和母亲开了视频,虽然彼此想念,可是却不知道要说什么。
穆庆云说,要给母亲念自己写的第一首诗歌:
念完,穆庆云轻轻地哭了,母亲哭着问孩子能不能原谅她在女儿生命中的缺席。
一首诗歌,架起一座桥梁,让母亲与女儿的情感互相通了车。说不出口的爱,都放在与山、与风相关的诗歌里。
她说希望以后每周能给母亲读一首诗。
当胆怯的、隐秘又克制的情感,与诗歌相遇,他们能触摸到浪漫,也终于能让思绪飞出拦住他们的大山。
也许诗歌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却真真切切地改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高考作文里永远都有这样一句话: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更何况,漭水中学的孩子有一半考不上高中,他们会留在漭水,成为漭水未来的主人。
诗歌于他们,有什么用?
但校长坚持在学校开办了诗歌课,“诗歌可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可以改变一个人。”
这正是这集关于“长大”的主题。
诗歌不能让这些孩子的生活有本质的变化,却可以带给他们诉说情感的窗口,带给他们温柔和柔软。
就像片中说的:“学了诗歌的孩子,不砸玻璃。”
人生像一本书,有时平铺直叙,有时情节曲折,漫漫长路,还有许多的“第一次”隐藏在我们的人生轨迹中。
最后想说说第五集,《上班》。
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上班”,对于片子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去上班,收获的不仅是酬劳,更是平等和尊重。
坐落在河南省郑州市的残友培训就业孵化基地,是他们上班的地方。
创办人王绍军,曾经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患上腓骨肌萎缩症之后,常年陪伴他的是轮椅。
王燕钊,高考前突然遭遇车祸,醒过来半身瘫痪,高考也结束了。
在这里接受免费培训的所有学员,都是这样特殊的残障人士。他们会在这学习,直到技能测试合格,成为一名阿里巴巴的云客服。
在被命运拨弄而偏离的人生轨迹上,他们都经历过自卑和绝望,但始终有人坚持与命运抗争,始终有人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执着的对生活满怀希望。
面对眼前的残助事业,王绍军说, “残健融合”才是这个社会正常的形态。他们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从容地生活。
基地的玻璃窗上,贴着学员们许下的心愿。
有人想早日去成都做手术;有人学好电脑基础知识,有人想早日买套自己的房子。
在这一集里,导演把“工作”二字升华了。
对残障人士最大的尊重,就是不要把他们当做残障人士。而一份工作,是让他们找到人生意义所在的源泉。
生命中有荆棘也有泥泞,同时这个世界存在着自私、背叛、懦弱、不堪,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黑暗的另一面,也有很多温暖、美好、坚忍和力量。
而这些,都浓缩在这12个,万千普通中国人,一生中普通的“第一次”,因为这些第一次,也是每一个普通人平凡而又珍贵的一生。
我们都在经历人生不同第一次,还请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