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建筑夏衍旧居(踏上嘎吱作响的楼梯去看他当年生活的样子)

老建筑夏衍旧居(踏上嘎吱作响的楼梯去看他当年生活的样子)夏衍旧居二楼的卧室还原了当时夏衍生活的景象,家具系夏衍真实生活过的物品。据夏衍秘书李子云回忆,当年夏衍家住在一、二层,一楼是客厅和警卫住的房间,二楼是家居,三楼当时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一位遗孀住着。家里有一条德国纯种大狼狗“来福”,是夏衍1951年去民主德国访问时,总统皮克通过大使馆送给他的,家里还有一只“老资格”的猫。生于1900年的夏衍,原名叫沈乃熙,是中国著名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著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等,创作改编电影剧本《春蚕》《狂流》《上海二十四小时》《革命家庭》《林家铺子》,话剧剧本《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从1930年的虹口塘山路业广里685弄42号到爱文义路普益里,再到南京西路静安寺重华新邨59A,最后到乌鲁木齐南路178号,夏衍一家在上海住了近30年。自上海解放后至

老建筑夏衍旧居(踏上嘎吱作响的楼梯去看他当年生活的样子)(1)

夏衍旧居前高大的香樟为夏衍与其子亲手所植。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图

在上海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178号的小院落里,有三栋小楼,其中一栋是著名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夏衍曾经居住的地方。

3月27日,澎湃新闻(thepaper)记者从徐汇区了解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夏衍旧居”已向社会开放,目前是试运营阶段,市民可进行微信预约参观。同期开放的,还有紧挨着的“草婴书房”,这是为著名翻译家草婴搭建的。

老建筑夏衍旧居(踏上嘎吱作响的楼梯去看他当年生活的样子)(2)

草婴书房

生于1900年的夏衍,原名叫沈乃熙,是中国著名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著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等,创作改编电影剧本《春蚕》《狂流》《上海二十四小时》《革命家庭》《林家铺子》,话剧剧本《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

从1930年的虹口塘山路业广里685弄42号到爱文义路普益里,再到南京西路静安寺重华新邨59A,最后到乌鲁木齐南路178号,夏衍一家在上海住了近30年。

自上海解放后至1955年离沪赴京去文化部任职前,夏衍一直居住在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这是夏衍一生担任职务最多的时期。除了上海市军管会文管会副主任,他还兼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文化局局长等职。

据夏衍秘书李子云回忆,当年夏衍家住在一、二层,一楼是客厅和警卫住的房间,二楼是家居,三楼当时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一位遗孀住着。家里有一条德国纯种大狼狗“来福”,是夏衍1951年去民主德国访问时,总统皮克通过大使馆送给他的,家里还有一只“老资格”的猫。

老建筑夏衍旧居(踏上嘎吱作响的楼梯去看他当年生活的样子)(3)

夏衍旧居二楼的卧室还原了当时夏衍生活的景象,家具系夏衍真实生活过的物品。

在向社会开放前,这栋小楼经历了“颇费心思”的修整。

夏衍旧居修复的总设计师沈晓明透露,这所宅邸为三层砖木结构,深棕色的装饰木架、简洁几何装饰的腰线元素都体现了英式建筑风格,入口尖券门洞、绿色釉面漏窗、高耸的烟囱则点滴融合进了西班牙风格元素。

在着手修复前,这幢小楼曾是徐汇区政协办公用房,由于不存在老上海72家房客共用一幢房屋的情况,这幢小楼整体的保护情况很好,修复起来不用花很大的力气。

“旧居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既展现原貌,又能较好地陈列名人生前的用品?”沈晓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由于夏衍在此生活的时间并不长,能够确定系他使用过东西不是太多,这给整体设计带来了一定困扰。

为此,沈晓明在设计之前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到过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去找建筑老图纸,还找过夏衍的家人沟通旧居当时的建筑结构。也正是有了这一被沈晓明称为“破案”的探索过程,夏衍生活时的样子才渐渐丰满起来。

为了让建筑尽可能还原当时景象,仅外立面的用料,设计团队就试验了十几个样板才最终敲定方案。为了让屋内的陈设也如昔日之景,建筑内的壁炉、木门,甚至踏上去会“嘎吱”作响且凹凸不平的楼梯都被一一保留……沈晓明说,只有将这些历史原物都保留下来,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修旧如旧”。

老建筑夏衍旧居(踏上嘎吱作响的楼梯去看他当年生活的样子)(4)

夏衍旧居保留了老壁炉。

作为夏衍旧居的策展方,上海衡复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了再现夏衍曾经在此生活的痕迹,更是从北京运来了夏衍真实使用过的物品。

相关负责人透露,二楼卧室展厅内陈列的家具、床品都是夏衍的子女捐赠,这些物品都曾在乌鲁木齐南路这处旧居里使用过,后跟随夏衍搬去了北京,现在又返回到了上海的这处旧居。展厅里,梳妆台上的剃须刀、橱柜上的收音机,这些陈设也都是当年夏衍在上海使用的旧物。

除了展现夏衍及家人再次居住的情形,旧居还展示与梳理了夏衍在上海的足迹,以其具有“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特质的历史事件为主线,回顾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革命工作;筹建左联,创刊《救亡日报》,参与隐蔽战线工作;翻译《妇女与社会主义》《母亲》等著作;创办左翼剧社,创作话剧《上海屋檐下》、电影《风云儿女》,筹办《光明》刊物,发表报告文学《包身工》等历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