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永恒的丰碑(不朽丰碑载史册)
红色记忆永恒的丰碑(不朽丰碑载史册)娄山关大捷 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四渡赤水 写就用兵如神的谋略经典……这些丰碑将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80多年前 红军在遵义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历史转折。娄山关战斗遗址编者按遵义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 当年红军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 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专题】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
四渡赤水(一渡赤水土城渡口)
四渡赤水(三渡赤水茅台渡口)
四渡赤水(二郎滩渡口)
娄山关战斗遗址
编者按
遵义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 当年红军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 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80多年前 红军在遵义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历史转折。
娄山关大捷 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四渡赤水 写就用兵如神的谋略经典……这些丰碑将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
80年过去了 昔日红军征战的地方已不是旧模样 万水千山间 远去了血雨腥风只有一处处历史遗址 记录了那段令人惊叹的壮举。
1 突破乌江天险
乌江 又名黔江 自古号称天险 两岸陡峭 水深流急 是黔北的一道天然屏障。在当年红军长征途中 敌人靠着这一天险设下防线 使得红军无法前进。为了顺利夺取遵义、桐梓 保证全军向遵义进军作战计划的实施 当时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决定 千方百计 都要突破乌江天险。
1934年12月 中央红军由黎平向西进军贵州腹地 蒋介石连电王家烈 要其严防乌江一线。王家烈急调重兵沿乌江数百公里各渡口设防 由第二军副军长兼教导师师长侯之担负全责 坐镇遵义 副师长侯汉佑为前敌总指挥。沿江西至遵义老君关 东至思南塘头 黔军各部分段严防 在主要渡口修筑工事。
中央红军进至施秉、黄平、余庆、瓮安等县后 李德、博古等又提出不过乌江 在南岸转战和回头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意见。
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1日在瓮安县猴场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再次否定李德、博古等人的主张 重申黎平会议的战略方针 做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决定》指出 首先在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 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会议还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 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以加强领导。决定改变了军事工作由博古、李德包办的状况。
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奉命速抵乌江南岸 开始渡江。
1月2日 右路纵队前卫红一军团第1师第一团 在余庆县回笼场渡口 击垮守军1个营 首先突破黔军左路江防 强渡成功。3日 红一军团(缺2师)和红九军团架起浮桥 顺利渡过乌江。
1月2日 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 在瓮安县江界河渡口实施强渡。此渡口是通向黔北重镇遵义的咽喉。
红军经过实地勘察和敌情摸底 决定佯攻北岸渡口大道 主攻北岸渡口小道。当佯攻方向打响后 主攻方向8名战士投身入江 在激流中一手拉着棕绳 一手急速划水 奋力向北岸游去 游到江心 被敌人发现 棕绳被炮火打断 后继的竹筏又被江浪打翻 第1次强渡失败。
当日夜里 工兵赶制双层竹筏。红4团第1营3连连长毛正华率4名战士趁夜色乘竹筏顺利登上北岸 隐蔽在离敌不远的崖石脚下 怕暴露目标 由原定用手电筒光联络改用火柴光 因火光太弱 对岸未看到信号遂又派两个竹筏下水 均未成功。
3日上午 重新组织强攻 10名战士乘3个竹筏 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 急速划到江心 遭守敌猛烈射击 难以前进。
这时 隐蔽在敌军脚下的毛正华等人 迅速运动到滩头阵地背后 实施突然袭击 趁势夺占敌军哨所 接应强渡战士登岸。随即向敌排哨阵地佯攻 经过白刃拼杀 又夺取排哨抵抗线。当沿小路向通往遵义的大道进击时 与敌军一个营的增援部队相遇 敌军居高临下 红军受阻 双方在坡路形成胶着状态。红军后续部队相继登岸 对敌军正侧两面夹击 敌军不支 纷纷溃逃。工兵连在渡口架起浮桥 军委纵队和第五军团渡过乌江。左路、中路江防被红军突破后 右路刘翰吾部闻风而逃。1月5日、6日 红三军团不费一枪一弹 从开阳县茶山关、桃子台渡口渡过乌江。
乌江战役 历时5天 歼灭和击溃黔军4个团另两个营。
红军由江界河渡口突破乌江天险 为胜利攻占遵义打开了通道 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解放后 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幕 拍成电影《突破乌江》 并到江界河渡口等地实地取景、拍摄。
2 一举拿下遵义城
1935年1月4日 红军渡过乌江后到达遵义县团溪镇集结 刘伯承给部队下令:“一定要夺取遵义!”红军从这里出发 1月7日占领了遵义。
当时 黔军第25军副军长兼教导师长侯之担得知红军渡过乌江 率部撤往桐梓。黔军“前敌总指挥”侯汉佑所属的3个团约3000余人 防守遵义城之外围据点深溪水、桑木垭、忠庄铺、马鞍山、丰乐桥等地 一个排及城防司令部2个营驻守红花岗。
1月6日晨 红一军团2师6团 从团溪镇冒雨出发 下午1营到达深溪水的水山脚。山上守敌1个营 据守左右碉堡 山势陡峭 不利进攻。红军行动迅速、隐蔽。黔军对此毫无防备 戒备松弛。红6团一个营担任强攻 重机枪排和轻机枪排封锁敌人碉堡火力 1连从正面攻击 2、3连从侧翼冲锋 黔军抵抗无力 全线崩溃。红军乘胜追击。
红军渡江后 遵义守城黔军已成惊弓之鸟 军心崩溃。红军参谋长刘伯承指示 由6团智取遵义城。6日晚 红2师第6团1营营长曾保堂带领3连和侦察排 化装为溃退黔军 由10名愿意重新做人、为红军效劳的俘虏兵带路 从深溪水出发 经过2小时的急行军 午夜抵达南门。曾营长命令带路俘虏向守城哨兵叫门 哨兵一看是自己人 将城门打开 侦察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冲入城门 占领城楼 守军已无还手之力 纷纷缴枪投降。接着 红一军团侦察连占领红花岗山头并侧击黔军 3连迅速向纵深发展 对黔军实行穿插分割 1、2连占领黔军城防司令部 并俘虏黔军官兵数百人 缴获一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红4团2、3连相继入城投入战斗。“前敌总指挥”侯汉佑带着残余人马从北门向娄山关方向撤退。
1月7日晨 红军进驻遵义城 共俘黔军500余人。
“红军在团溪镇的日子 是老百姓最快乐的日子 大家都舍不得红军走!”据当地几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介绍 1935年1月4日 红军陆续经过团溪镇 不少深夜来到的红军战士宁可冒着严寒留宿街上 也不打扰已入睡的乡亲。尽管部队也缺乏生活物资和粮食 但看到老百姓生活贫穷 他们挤出了衣服、被子和粮食来救济穷人。一些红军战士还主动给百姓打扫卫生 劈柴烧火做饭 拉家常。当时盐供应紧张 盐商一粒盐也不卖 企图囤货而沽。看见百姓吃不上盐 红军便开仓放盐分给百姓。红军的种种义举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老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
那时的团溪镇小而窄 一眼可望穿全镇。街上几乎全是简陋的茅草屋 脏而乱 晚上黑漆漆的 街上看不到人。百姓生活困苦 一年难吃上几回肉 穿着破烂 商品极为匮乏。
长征精神感召下的这片红土地如今已旧貌换新颜。走在团溪镇宽敞而整洁的街道上 记者仿佛置身一个县城之中:一排排门面内摆满时尚的服装、品种丰富的生活用品 一幢幢新商品楼拔地而起。深夜12时许 小镇上的小吃摊还热闹非凡 灯火明亮。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来到这儿 要上几瓶啤酒 点上几样卤菜 围着热气腾腾的火炉 边吃边聊天 驱去浓浓的寒意 享受着惬意的生活。
3 攻占娄山雄关
娄山关 是黔北地区的重要关隘 地势十分险要 山路崎岖多拐 是连接贵阳、遵义至重庆的必经之道。
红军进占遵义以后 军阀王家烈、侯之担急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红花园、桐梓一带布防 以保其老巢。
一边 侯之担急令从乌江防线溃退下来的林秀生旅严防把守娄山关 同时又命令从川南赶来桐梓的部属增援娄山关 防堵红军北进。另一边 王家烈则令何知重、柏辉章、魏金鳙等师急渡江北进 妄图夺回遵义 扬言要“打过江去 成败在所不计”。
面对敌人的重重布防 为了确保遵义的安全 确保中央政治局战略意图的实施 中革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率部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 乘机夺取娄山关 进占桐梓县城 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向红一军团第2师下达了夺取娄山关进占桐梓县城的命令。
1935年1月8日拂晓 担任主攻娄山关任务的是红2师第4团。在扫清娄山关南麓第一个前哨阵地后 进抵娄山关脚下待命。9日 第4团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兵分两路冲上娄山关 与早在此地布防的敌人展开了白刃战 经过惨烈的战斗 守敌终于被赶下山去 随后向桐梓方向溃逃。
红军遂占领娄山关。
与此同时 抢攻娄山关的红4团战士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 一鼓作气直追30余里 打进桐梓县城。当仍然沉浸在自己“完美部署”之中的侯之担听说红军已打到自己的家门口时 如惊弓之鸟 狼狈逃往重庆。抵达重庆后 侯之担又被蒋介石以“临阵脱逃”的罪名关押 树倒猢狲散 其部队四分五裂 分别向赤水、四川等地溃逃。
1月12日20时 军委向各军团发出《关于湘川黔敌军活动情况及我军之部署》。根据中革军委的部署 红一、三军团主力置于川黔公路以遵义为中心的南北两端;红三军团还要兼顾遵义西面的警戒;红五、九军团置于遵义东南侧翼。
中革军委的这一系列军事部署 主要意图是北线出击 做北渡长江的准备;南线则凭乌江之险 踞险固守;东西两翼扩大防务 为保证“遵义会议”的召开和红军在黔北地区的休整提供了可靠保证。
翻过历史 再看今朝。
褪去历史的外衣 如今的娄山关镇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乡村旅游带动显著增强。水果、方竹笋等产品更是享誉中外 投资48个亿的火电厂建设项目已开始进入发电运营……娄山关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
4 四渡赤水出奇兵
赤水河 一条红色的河 一条英雄的河。
1935年 红军在这条河上3个月内4次横渡 3万人杀出了40万人的重围 演绎了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的神话 书写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光辉篇章。
1935年1月 红军突破乌江 进占遵义之后 蒋介石大为恼怒 急调四川、湖南、广西等地军阀部队 加上中央军约40万兵力 向遵义地区紧逼 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川黔边境地区。
为摆脱险境 党中央决定北渡长江 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然而红军的战略意图被敌人察觉 北上受阻。军委决定集中优势兵力 先歼灭尾追的川军郭勋祺部 为北渡长江创造有利条件。
1935年1月28日 聚歼郭勋祺部主力的战斗在赤水河边的青杠坡打响。因情报有误 战斗非常惨烈 如若继续恋战 红军必将陷入被四面包围的境地。军委当机立断 决定放弃由赤水北上 从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 撤出战斗 保存实力。1月29日清晨 红军分别从土城、元厚一带西渡赤水河 向川南前进 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3万红军战士一渡赤水后进入四川古蔺县境 随后又转向云南的扎西地区。然而 蒋介石对红军咬住不放 调集精锐部队企图再次围歼红军。2月10日 正当国民党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边境 黔北地区敌人兵力空虚之机 军委决定避实就虚 回师东进 再入黔北 寻机打击尾追的薛岳军团。
1月11日 中央红军从扎西挥师东进 于18日至21日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 向桐梓地区急进。此举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料。川军3个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 黔军3个团从遵义向娄山关、桐梓增援 第1纵队2个师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疾进 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2月26日 红军强攻娄山关 取得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打的第一个干净利落的大胜仗 为第二次夺取遵义创造了条件。毛泽东十分高兴 欣然挥毫 满怀激情写下了壮丽的诗篇《忆秦娥·娄山关》。
蒋介石吃了败仗 极为恼火 由汉口飞抵重庆坐镇指挥 企图南北夹击 围歼中央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中央红军为进一步调动敌人 遂转兵北进 于3月16、17日在茅台及其附近三渡赤水 向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19日 红军攻占镇龙山 接着进至大村、铁厂、两河口地区。红军再次进入川南 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又要北渡长江 急令所有部队向川南进击 企图围歼红军于古蔺地区。
在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 毛泽东决定 乘敌不备折兵向东 在赤水河东岸寻机歼敌。3月20日 为迷惑国民党军 红1军团1个团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 诱敌向西;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 突然折向东北 于21日晚至22日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 并31日南下突破乌江 成功把几十万追兵甩在北岸。4月2日进至狗场、扎佐地域 前锋逼近贵阳。
这时 国民党军在贵阳及其周围地区只有4个团。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发现红军逼近贵阳时 惊出一身冷汗。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 并准备轿子马匹 随时准备逃跑。一面急电滇军孙渡部队火速“救驾”。
这一着 早在毛泽东的预料之中。就在滇军部队昼夜兼程东调贵阳之际 红军却绕过贵阳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直插云南。至此 中央红军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合围圈 摆脱了国民党的重兵围剿。
四渡赤水战役 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内部矛盾 发扬红军运动战的优长 指挥中央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广大地区 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 声东击西、出其不意、避实击虚 陷前堵后追的国民党军于徒劳往返、疲于奔命的境地。25年后 毛泽东对来访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说:四渡赤水是我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本版图片由遵义军分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