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历史上朱棣和朱允炆谁坏(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

历史上朱棣和朱允炆谁坏(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和尚朱允炆一天,严正在云南路上意外地遇到了建文帝,建文帝问严正,你打算怎么处置我?严正回应到,皇上请便,臣自有妙计。晚上,严正出现在驿馆里。建文帝看到自己的行踪暴露后,又一次在白龙山隐居了很长时间。长期的野外生活,建文帝身心俱疲。到了夏天,又患上痢疾,却因为怕被发现不敢外出觅食就医,尴尬至极。这时,史滨三人来到这里,眼前的情况顿时好转。过了几天,三人痛哭流涕,建文帝交代以后就不用再来了。一是道路艰难,二是官军严峻。永乐10年3月,一直跟随皇帝的杨应能、叶希贤相继病逝。永乐14年6月,建文帝足疾发作,成济制成秘药得以治好。这使皇帝感到了危机,所以口述了他的流亡经历,由成济笔录,写成《丛亡传》。建文帝亲自写了序言,并且都藏在岩石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建文帝在云贵川之间逃亡。永乐18年10月,建文帝登上峨眉山赋诗一首,诗中有两句是“登高不待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飞”,流露出此时思念故国的复杂心情。

公元1398年,70岁的朱元璋病逝。因为太子朱标早于朱元璋去世,所以皇位传给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朱标的长子也早死了,是为建文帝。建文帝虽然有将洪武改为建文的意愿,但燕王朱棣早有野心。于1399年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大军攻入宫中的时候,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下落不明。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儿子。因为出身卑微,他当了皇帝之后,就怕开国大臣尾大不掉。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率军北方守备,抵御蒙古。周王启王等在内地各省督办地方官员。朱元璋规定,遇到奸臣专权,诸侯王可以声讨奸臣,甚至可以派兵清君侧。他的本意是利用皇室亲属来维持皇权,结果适得其反。皇位应该由朱允炆的父亲朱标继承,朱标是长子且早被立为太子,可惜英年早逝,卒于洪武25年,也就是1392年,朱元璋按照长子继承的原则,立长孙朱允炆为太子。洪武31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长子朱允炆继位。洪武10年生, 1377年的朱允炆已是英勇的少年。他充满了书卷气和温柔,但缺乏祖父和叔叔的才华和草莽的习惯。在位仅4年就被他的叔父燕王朱棣赶下台了。朱元璋封王建藩的时候,授予他们清君侧的特权。这种方式,同样在出身卑微的刘邦也采用过。刘邦建立汉朝后,立即将同姓诸侯和诸王作为刘氏的屏障。没想到,同姓诸侯野心勃勃,与中央朝廷抗衡。汉景帝接受了晁错的削藩提议,导致了藩王的叛乱。历史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建文帝即位后,那些被托付在边疆和内地的诸侯,根本就没有拿正眼看待这个年轻的皇帝。他们个个拥兵自重。建文帝深深地感受着诸侯们的威胁,不得不与大臣们商议斩断诸侯权力的方法。当然,诸侯王也不会坐以待毙。其中最强大的燕王朱棣率先出击,他的借口是清君侧。结果在建文元年1399年7月,他以清君侧为名,立于封地,发动了靖南之战。目标直指建文帝。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陷当时的首都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说他死了,也有人说他是怎么逃出来的,众说纷纭。这就是建文帝生死之谜的由来。

历史上朱棣和朱允炆谁坏(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1)

建文帝朱允炆

燕王朱棣为了夺取皇位,不得不宣布建文帝已死,否则他将无法登基。在多次假装拒绝大臣们的劝说后,他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这样做有篡位之嫌。想要打消嫌疑,首先必须否认建文帝的合法性,因为他既没有给建文帝起应有的绰号,也没有承认建文时代从建文4年改到洪武35年,说明他没有继承建文帝帝位,而是直接继承了太高祖的帝位。就这样,他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 1403年,明成祖改为永乐元年。明朝皇帝朱棣为掩饰登基的合法性,指使大臣掩盖历史的真相,毁坏建文时代的政府存档,禁止所有关于此事的讨论。当然掩盖是不够的,历史必须被篡改,所以政变被描绘成这样:建文4年6月,靖南的军攻打南京金川门。建文军欲出营,左右西散。唯有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日,我有何面目相见也。 《春秋》的笔法已经显露,对朱允炆既不叫惠帝,也不叫建文帝,而是改名为建文君,以表明他不是合法继承人,因为他无脸见人才畏罪自杀。燕王朱棣显得高风亮节,立即派太监去救他,但为时已晚。太监报告说建文君的尸体在火中被发现,燕王朱棣哭着说,果然如此痴呆,我想帮你当好皇帝,你却不知不觉走上了绝路。其实这分明就是史官的掩饰。建文帝若不自焚,必死无疑。事实上,朱棣上台后,对亲近建文帝的大臣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屠杀。其残忍程度堪比其父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惩罚。

明末文坛领袖钱谦益,他在建文年谱序中写道:他在史局工作了30余年,(史局是国史馆)博览群书,唯为对建文殉国一事搞不清楚而伤心落泪。原因有三,一是记载无可争辩,二是传闻一词,三是假史杂书。因此,他对赵氏编著的建文编年史集赞不绝口。可见,从明初到明末,总有人探寻建文帝的生死之谜,就连明成祖朱棣也不相信建文帝真的死了。据明代胡传的记载,朱棣怀疑建文帝逃亡,派大臣拜访张三丰为名,暗中调查建文帝的下落。时隔十四年重回朝廷,向皇上汇报了他所打听的民间传闻,最终使朱棣打消顾虑。

历史上朱棣和朱允炆谁坏(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2)

明成祖朱棣

万历年2月17日,他在文华殿与内阁学者谈建文帝,提出了一个他想了很久的问题。听说建文帝逃亡不知真假,又提起了明朝第一桩无头公案。内阁首辅张居正如实回答,我朝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件事的记载。前朝相传,靖南之师入南京,建文帝伪装逃亡。到了正统年间,有一位老僧在云南驿站的壁画上写了一首诗,上面写着沦落江湖数十秋之际。御史召来此人,老僧坐地不跪,说要落叶归根。查验后,才知道是建文帝。张居正的这番话,载于《明神宗实录》。可见,明朝末年,建文帝的下落已不再忌讳,事实真相逐渐明朗。看来名人野史建文帝逃亡的记录。 不再是虚构,不妨将其始末简述一下。 建文6月,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门陷落,叹息欲自杀。有大臣跪在地上,提醒皇上,高皇帝在升天前留下了一个宝盒,并说明万一遇到大麻烦可以打开。众人冲到奉仙殿左侧,打开了红色宝物夹,里面却是三张谍照,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还有沙袋、僧帽、僧鞋、剃刀。

第一个应文写着,应文从鬼门出来,其余人经过水关遇沟而行,在神乐园西房汇合。皇帝立马剃光头发,穿上袈裟,戴上帽子,穿上鞋子。吴王教授杨应能表示愿意剃发,流放到哪里都行,监察御史叶希贤也亦然。当时殿内五六十人痛哭流涕,都表示愿意跟随流亡。建文帝说这么多人一起行动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怀疑。他决定让9个人陪他去鬼门。在神乐观乘船抵达太平门后,等待其他众人赶来。一行22人开始了流亡生涯。建文帝交代,他与师兄弟相称,不必拘泥于君臣之礼。兵部侍郎廖平建议,不要再有追随者不必多,5个没有家庭背景的人就行。建文帝当场决定,杨应能,叶希贤叫和尚,成济叫道士。这三人紧跟建文皇帝,其余六人在运送衣物,第一站来到吴江县史宾家。8月16日,建文帝带着两个和尚和一个道士走了,等待其余的人来到廖平在襄阳的房子,得知跟踪者也到了这里。经过商议,决定去云南。明成祖派密探用拜访张三丰道长的幌子,实际上是为了调查建文帝的踪迹。消息传来,建文帝决定逃亡深山,永乐8年3月,工部尚书严正以安南大使的名义在云南秘密探访建文帝。

一天,严正在云南路上意外地遇到了建文帝,建文帝问严正,你打算怎么处置我?严正回应到,皇上请便,臣自有妙计。晚上,严正出现在驿馆里。建文帝看到自己的行踪暴露后,又一次在白龙山隐居了很长时间。长期的野外生活,建文帝身心俱疲。到了夏天,又患上痢疾,却因为怕被发现不敢外出觅食就医,尴尬至极。这时,史滨三人来到这里,眼前的情况顿时好转。过了几天,三人痛哭流涕,建文帝交代以后就不用再来了。一是道路艰难,二是官军严峻。永乐10年3月,一直跟随皇帝的杨应能、叶希贤相继病逝。永乐14年6月,建文帝足疾发作,成济制成秘药得以治好。这使皇帝感到了危机,所以口述了他的流亡经历,由成济笔录,写成《丛亡传》。建文帝亲自写了序言,并且都藏在岩石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建文帝在云贵川之间逃亡。永乐18年10月,建文帝登上峨眉山赋诗一首,诗中有两句是“登高不待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飞”,流露出此时思念故国的复杂心情。永乐22年2月,建文帝在旅店遇见了史宾。史宾关切地询问道路起居。并和史宾一起下了江南,回到了史宾在吴江的家。这时,史宾的丛书祖史弘从嘉兴赶来,在客厅里见到了老和尚。问史宾大师从何而来?史宾没说话,就把祖史弘拉了出来,说这是建文皇帝。史弘不相信,说我曾在东宫见过他,他是我的救命恩人,史宾只好如实相告。史宏哭泣中询问近况。建文帝说,全靠各位从王给的衣食,得于周旋于山野之间。20年来,一直担惊受怕。后在杨红的陪同下,浏览了天台山,并前往宁波渡莲花羊。从中经历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个皇帝。建文帝已经经历了4个朝代,是时候让自己重新露面了。

历史上朱棣和朱允炆谁坏(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3)

和尚朱允炆

1430年,在广西的建文帝对成济说,我决心东游。建文帝有文学天赋,在流放期间经常写诗。最著名的一首就是《流落西南四十秋,潇潇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散去,草原阁上雨声收,新浦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枯未休》。从这些诗中,不难体会到一个流亡皇帝的心声。巧的是,与他同住的一个和尚偷了他的诗,到思恩知州岑瑛那,夸口说我是建文帝。岑瑛大为惊讶,立即报告藩司,藩司下令逮捕,并上报朝廷。当朝皇帝命其送回京,皇帝令御史在宫里审问。和尚说他已经90多岁了,想葬在祖父的陵墓里。建文帝生于洪武10年,现在是正统5年,才64岁。怎么可能90岁了?后来核实后才知道这个老和尚的名字叫杨应祥。钧州白沙里人。向皇帝报告后,皇帝判和尚处死刑。建文帝在这个时候把真相告诉了御史,御史偷偷把真相报告给了皇帝。皇帝派侍奉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去探听虚实。建文帝看到吴良脱口而出,你不是吴亮吗?吴良说不是。建文帝再问道:有一次我在偏殿吃子鹅,一块鹅肉掉地上了,你拿着壶就趴在地上吃,还说不是你?吴亮知道建文帝道左脚脚趾有黑痣,巡查后。他真的没想到几十年后还能见面。于是,皇帝下令,请建文帝入宫养老。宫里人叫他老佛,死后葬在西山。因为很难给他名分,所以成了无名坟。

所以,要想确切地找到他的下落,真的是如雾里看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