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经有大把时间读诗的日子(一首好诗就是一个小宇宙)
那些曾经有大把时间读诗的日子(一首好诗就是一个小宇宙)两位分享嘉宾,“周末读诗”专栏作者三书和诗人巴哑哑就此进行了一场轻松又真挚的对谈。6.古诗如何活在当下?能否帮助我们活在当下?3.词对你意味着什么?词与物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4.从能量上感受一首诗。5.古诗与现代诗和而不同。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也许,我们阅读更多的书,想要拓宽认知,领悟更多智慧,其目的就在于更加贴近生命的本质。古诗作为直观、现场的生命表达,对于我们与天地万物以及自身的连接,更具有本源性意义。
围绕“让古诗帮助我们活在当下”,分享会分六个部分讨论:
1.当我们读诗时,我们在读什么?
2.一首好诗就是一个小宇宙。
3.词对你意味着什么?词与物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4.从能量上感受一首诗。
5.古诗与现代诗和而不同。
6.古诗如何活在当下?能否帮助我们活在当下?
两位分享嘉宾,“周末读诗”专栏作者三书和诗人巴哑哑就此进行了一场轻松又真挚的对谈。
《周末读诗》,三书 著,青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
当我们读诗时,
我们在读什么?
三书:当我们读诗时,我们在读什么,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但很多人可能没有想过。我以前也没有想过,后来我问自己:我到底在读什么?这并不是一定要问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更有意识地去想自己读的是什么,可能体验会更丰富。比如文字的声音,一般的读者可能没有特别有意识地从这个层面读诗,大部分人关注的是文字的意思,尤其是读古典诗歌时,很多人会把每一句都翻译出来,目的就是要知道文字的意思。
对我来说,文字的意思很次要,而且我喜欢的诗是我不太懂意思的那些诗。比如吉卜林有一句诗,“一座如玫瑰红艳的城市,已经有时间一半久远”,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但觉得非常美。无法解释,就是很有感觉,很美。所以读诗首先是一种身体上直观的感受,而不是我们用头脑思考出来的“意思”,一首诗不管“意思”多好,也很难真正打动我们。就算一首诗的意思让你很感动,诗首先也不是让人感动的,而应该是让你觉得美,甚至让你感到震惊,或者给了你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我经常读的一组诗是大家都熟悉的王维的《辋川集》。即使王维的山庄依然存在,我们去了也不一定可以体会到他的诗带给我们的感受。就像我们很熟悉的那些旅游地,大部分人去了就是拍下照,仅此而已。如果读诗,我们首先会慢下来,诗人通过他自己的对生命的领悟能力和他对文字艺术的驾驭,把我们关注不到或体会不到的东西用一种艺术的方式让我们瞬间感受到,我会觉得更享受。
巴哑哑:我想问大家,你们读现代诗多还是古诗更多一些?大部分人还是读古诗更多。从我自己说,我读现代诗会多一些,我对古诗的感受反而是通过现代诗的写作慢慢体会到的。我们读诗时读的是什么,可能要分为不同的人生阶段来看。很小的时候是语言文化的启蒙,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在学习古诗。等到有了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之后,突然发现我们可以读懂古诗了,发现自己的内心可以和古诗里人的心灵发生共振了。
读诗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在通过语言扩展自己的生命认知,因为每一首诗里都保存着另一颗心灵,另一个生命的生存体验。作为一个个体,我们的心灵所能感知到的、我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都非常有限;然而通过诗歌阅读,我们能够和非常多敏感的、敏锐的、充满悲悯的心灵连接在一起。三书喜欢读王维的《辋川集》,辋川在地理上已经找不到了,但是它已成为我们的心灵坐标,因为王维用语言建造了它,只要汉语存在,这个心灵坐标就永远存在。无论我们什么时候去读王维的诗,它就又会在我们的精神里浮现,成为说汉语的人的共同精神家园。
主持人:当身处辋川的世界时,三书的心灵体验是怎样的?
三书:简单说,就像冥想。我们对诗歌的阅读可以走得更深。我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我之前觉得这句话不对,因为听得再多,没去到那里,就无法直接感受到山水。去到之后,大自然本身的能量场会对你产生一种直接作用,感受到自然的能量之后你就会平静了,这和我们在繁忙都市里的感觉完全不同。但这句话在另一个层面上讲也对。看景可以看到什么?很多人说,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世界再大也大不过我们的心,我们心灵的体验在什么层次或范围,我们能看到的就只能在那个层次和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辋川集》,王维和裴迪在看到那片竹林时,他们是怎么体验的,可能是我们大部分人感受不到的,或者说因为太匆忙而感受不到。
比如《辋川集》里的一首绝句《南垞》。我们汉语的绝句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少有气势磅礴的长诗,但绝句真的是艺术精品。在《南垞》里王维写:“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我不知道如果我们真的去到那样一个地方,在那样一片湖上划船,我们能体验到什么。但读王维的诗,我们不仅体验到在湖上的感觉,而且带出非常深刻的体验,就是水上的时空是怎样的。“北垞淼难即”,在水上看到北垞,是那么遥远。船一离岸发现,岸忽然变得遥远、模糊,没有了在岸上时感到的那种真实感。“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给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另一种视角。这首诗不只是风景描写,而且是用精炼的艺术把王维在南垞湖上的深刻的生命体验表现出来了。
我会把读诗当成冥想,这是非常好的方式,读的时候可以把自己代入。当然我们有以往的个人经验,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在船上的经验或许就比较难去体会那种感受。不过诗那么多,总有一些和我们的经验有交集。
很多诗集只选王维的诗是很可惜的,我自己会把王维和裴迪并读,虽然他们是知己,但两人对世界的体验方式是不同的。裴迪可能离世界近一点,王维的诗像是无人之境,他已把自己完全融入万物了。
活动现场图。大屏幕上的是“周末读诗”专栏作者三书。
一首好诗就是一个小宇宙
主持人:不知大家听三书读王维的《南垞》时,有没有瞬间进入另一种时空、另一个宇宙的感觉。
三书: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时空的。我们一般的理解是,时间是线性的,空间和时间有关,从A点到B点产生了空间感。这样的认知基于我们自己的信念,我们的信念就是时间是线性的,一旦过去就不存在了。如果从能量的角度理解,如果你了解量子物理学就会发现,时间的线性和空间的有限性只是我们的幻觉。我读《辋川集》时不会觉得它(的时空)是过去了的,这个物质世界的线性时间可能是在那个时候发生的,但这首诗里蕴含的能量一直存在,这才是为什么我们读的时候它会感动我们。如果它是已经死的、过去的东西,我们不会感动。
怎么看待时空是很重要的基准。我们拿李商隐举例。李商隐是古典诗人中最具现代性的,我把他当现代诗人来读。现代性不是时间概念,而是一种感悟力。比如《夜雨寄北》里的时空,是同时包含他写诗的当下、过去和未来的。“君问归期未有期”,按我们的理解是过去的时空。“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诗的当下。然后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写的时候可能也没有想,他只是直觉地在巴山夜雨的夜晚想到了过去,也看到了未来。过去、现在、未来共同存在于当下。最后两句可以看成是来自未来的回忆。这样会把我们对生命的体验扩大一些,不会那么局限。
元,倪瓒 (传)《山水秋雨枯树图页》。
巴哑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被三书的量子物理学吓到(笑)。这种时间的感受在小说《百年孤独》的第一句里就有体现。“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时间的回环就是这样的。多年之后,我会回想起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诗的下午,那时候我可能已经白发苍苍,正走在某个小街的路上。现在想象未来,未来回忆现在。在李商隐这样看上去离我们有点遥远的古人的文本里,已经有对时间非常具有现代性的呈现。包括“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是过去和未来的交织。
说到小宇宙,诗为什么让我们着迷?因为词语永远在捕捉当下,捕捉正在生成的时空。一切艺术都是这样,把刹那化为永恒。我们用相机、绘画、雕塑都是在捕捉某个时刻。诗是用词语把当下瞬间的情绪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化为永恒。所以当我们读一首诗时,那首诗就永远处在当下发生的状态;你什么时候读它,它就什么时候正在发生。比如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一千多年过去了,多少人读过“木末芙蓉花”,这花就永远在“纷纷开且落”,它没有成为过去时,永远是现在进行时。当你读的时候,它就在你心里活起来。所有的诗都有这样的属性,阅读是一个解码的过程。另一个心灵用语言编制了它们,而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它们。诗人的天赋就是能用语言传递出我们体会到了但没办法传递的信息,读到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诗人说出了自己心里本来就有的东西。
我特别想回应一下三书讲的《辋川集》。一首古诗怎么能够活在当下?“会心之处不必在远”,前段时间我在奥森散步,穿过一片树林,正好是黄昏,阳光把树的影子斜斜地投在地上,非常安静。这时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就在此情此景中瞬间活了过来,他的诗和当时的情景交织在一起。这首诗是我们小时候就读过的,那时并不知道这首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现在我会认为,这首诗不仅仅是描摹景色。如果它只是写了黄昏时进入树林的一道光,为什么它那么触动我们?一定是某个时刻它和我们最深的生命经验交织在一起。这个景色不仅仅是景色,而且是一个密码。一首好诗确实是一个小宇宙,让我们可以不断进入。
三书:还有一点特别想和大家分享。刚才说,诗里的时空是永恒的当下。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的,就是诗里的时空和我们阅读时所在的时空(之间的关系)。读者有千千万,就会衍生出更多的时空,无数的平行时空。
诗人巴哑哑。
词对你意味着什么?
主持人:有时是一首诗激起我们的感知力,有时则是一两个词,就足以让人产生特异的感受。词对一个写作者或读者意味着什么?
巴哑哑:说到词语,说到语言,会涉及比较深层的语言学和哲学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一边。先说日常经验。我个人觉得,词语当然是有能量的,这一点大家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当你说出“爱”这个词,感受一下你自己的内心;当你说出“恨”这个词,感受一下你的内心。它们绝不是相同的。
词语最基本的构成是能指和所指,能指就是词语本身,所指是词语背后对照的真实存在的事物。很多时候,词语会变得空洞,一个词空洞的时候就是能指和所指脱离了。“伟大”这个词并不(让人真正感到)伟大,尤其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篇长长的文章读完之后,我们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这时就进入了能指的滑动,一个能指到另一个能指,没有真实性。我希望自己诗里的词语是真实可信的。花朵就是指花朵,石头就是指石头。让词语回到最原初的状态,这些词之间的碰撞可以产生一些新的能量。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我掌握的词语非常有限。当我不太知道一个复杂的词所指的到底是什么时,我会非常警惕,尽量不去使用。我会尽可能使用朴素的、日常里大家可以感知到的词语,把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像王维、李白的诗里,并没有很复杂难解的词语,但依然能够产生很强的冲击力,就是因为它的表达是真实的。不管是写作还是生活,我都希望我们说出的词语背后,有真实东西的存在,不要让它变成“花言巧语”。我们要不停地回到最基础的物质,像回到土地,回到石头、花一样。
三书:我深以为然。这也是诗歌的一种理论,就是及物诗,写的诗要有物,石头就是石头,花朵就是花朵。我们对形容词比较警惕,因为形容词不及物,是空洞的,虽然表面上比较华丽。
我还有一个理解,就是汉语的特殊性。汉字的音、形、义三位一体。我自己读诗都会读出声。很多人读诗是默读的,因为我们被教育成这样。默读只是人类阅读史上非常晚近的事情,也许还不到200年吧,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是发出声音来读的。对文字来说,声音是它的核心,尤其是诗这样的语言艺术,如果不发出声音,怎么能听到这首诗呢?诗首先是用来听的,像音乐一样。
读出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就是大家怎么理解世界和宇宙。宇宙的本质是声音,我们看到的物质世界都是视觉形象呈现的,但即使通过视觉形象呈现,它的本质依然是能量的振动,振动在某一个频率、通过某种方式被我们的肉眼看到了。我们的五官就是信号接收器。
有时候读一首诗,根本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但读了之后身心会有很强烈的、自己也解释不清楚的感觉。美感都解释不清楚,它不作用于我们的头脑,而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能量体,会直接带给你一种感觉。读诗一定要读出来也是这个原因。词的几个方面都要兼顾,首先就是声音,然后是看字形。我自己也经常听APP上的书,听书很好,可以利用很多碎片的时间,但依然没办法代替你看那个字。我们应该对词有更全面的关注。
主持人:当一个诗人写诗的时候,他/她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在其次,首要的工作是尽量激活所使用的每个词,让词处于活跃状态,而不是陈词滥调的状态。
巴哑哑:对,要回到词语的源头。词语是有肉身的,也是我们的肉身可以感觉到的。声音是诗歌的身体,是它的肉身,用声音读出这首诗,诗就像人一样变得鲜活了。
小时候学《桃花源记》,读到“落英缤纷”的时候我觉得非常震惊。“落英缤纷”这个词太美了,落下的花瓣,纷纷飘落的感觉,都在这个词里,这是陶渊明的创造。如果只是视觉上看这个词,并不能真切感受到这个词的美,读出来的语音,后面两个词的韵母是一样的,真的让人感觉到花瓣纷纷下落。古诗还是推荐大家朗读。
现代诗的默读是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现代诗默读的状态和诗歌越来越个体化的表达方式有密切关系。现代诗更多深入内心,所以有时候不是那么适合朗诵出来。
活动现场图。
从能量上感受一首诗
主持人:两位频繁提到“能量”,应该怎样从能量上感受一首诗?
三书:这个话题很不好聊,也要看大家平时有没有关注过这方面。我觉得诗就是作用在身上的能量。爱因斯坦说根本没有物质,一切都是能量,只是被人的感官呈现出物质的样子。我们的五官只是非常小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被我们感知到了我们就说某某东西是真实的。如果感知不到就不真实了吗?不是。有人就可以听到石头的声音,只是(这声音)不在我们的范围内。
能量最基本的特征是振动频率,诗就是作用在我们身上的振动频率。振动频率听上去很抽象,简单说就是唤起你的感受。大家现在看到我,会有一种感受,就是我的形象或声音在你身上唤起了一种感受,我通过所有这些作用在你身上的能量被你感受到了,这样的能量就生成我们的感受。读诗就是这样。不用专门想怎么从能量上去感受一首诗,或者分析一下一首诗的能量,能量是直观的,本能的就可以感受到。每个人的感知能力有所不同,但读诗的意义还在于,它让我们越来越敏感,我们的心灵不管对文字还是文字中带给我们的感受可以把我们沉睡的感觉唤醒,这样你就会变得越来越灵敏。
如果说“振动频率”比较抽象,大家都有一个经验,就是读李白的诗,尤其是李白的乐府诗的感受。为什么说李白是豪放的浪漫主义诗人?浪漫和豪放的感觉就是他的诗直接带给我们的。不是说李白的诗的声音很大,但读李白的乐府诗很难用低音调去读,比如《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我没办法想象一个人用很小的声音读这些句子,因为这些句子本来就携带着气势磅礴的能量。这就是能量上比较直观的感受。文字和句子的节奏、语调会带来非常强大的能量,我们直接就可以感受到。还有《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我们瞬间就离宇宙很近了。
南宋,马远《举杯邀月图》。
不过也不是声音大的能量就一定高。王维的《辛夷坞》很平静,不需要很大声地读,我们直接就会感觉到,这首诗本身就很平静。如果要问我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和王维的《辛夷坞》哪个能量频率更高?反而是王维的。因为王维这首诗里有一种中国人喜欢说的“天人合一”,作者是无我的,消失了。李白那首诗声音很大,读起来很愉快,但自我意识非常强。我也很喜欢读现代诗,但我会觉得,很多现代诗里的自我意识太重了,作者的世界太小了,聚焦于他自己内心的那些意识太多。
古诗与现代诗和而不同
主持人:下面一个话题是古诗与现代诗和而不同。巴哑哑作为写现代诗的诗人,怎么看待古诗和现代诗之间的关系?
巴哑哑:这个问题跟刚才三书聊的可以无缝衔接。我想到的是,为什么我们在古诗里会感受到特别强大的能量,而现代诗更像是一种个体的低语?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线索也许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头顶是现代建筑(的屋顶),挡住了我们;我们坐地铁又是在另一个封闭空间里,回到家又待在楼房里。整个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小的空间里进行的。古人可以感觉到天人合一,因为他们本身就在和自然非常直接密切的关联里。古诗里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我们现代人写不出来,因为我们在大楼里,在非常小的空间里。如果一个人不是活在楼房的封闭空间,而是在天地间,当你观照自己生命的时候,“人生天地间”的这种感觉自然就产生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是天地的概念。还有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古人身在自然中,和自然是一体的,空间感非常大,所以才有那么强的能量。李白说自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走遍壮丽河山,山川河流这些巨大的物理性的存在其实也都进入了他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他能量的来源。
我们现代人也旅游,也打卡,但是我们不向往自然在我们身上产生的奇迹,甚至我们忘记了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三书:自我放逐了。
巴哑哑:对。诗要跳出个体这个小的自我,接近更大的整体性存在。忘掉我们这个小小的自我存在的焦虑,进入更大的时空。
主持人:关于现代诗和古诗和而不同,三书想和我们分享的是比较具体的例子,对比王维的《鸟鸣涧》和张枣的《镜中》。
三书:我的态度是不薄今人爱古人。我们已经是现代人了,没必要一味地怀古。古诗相当于我们的参照,是一个借力的源头,我们必须不断回到源头,寻找新的启迪,这很重要。
古诗和现代诗和而不同,古诗和现代诗都好。如果一个人说自己很爱古诗,完全读不懂现代诗,对现代诗一味批判,我可以肯定,他/她肯定也没有读懂古诗。
这个例子非常有意思,王维的《鸟鸣涧》和张枣的《镜中》是可以互相印证的,可以看出两者有一种互文关系,但美感又完全不同。《鸟鸣涧》里说,“人闲桂花落”,人不闲,桂花就不落了吗?这个“闲”更重要是心的宁静,心闲。桂花的飘落是很轻的,一般是听不到的,看可能看得到。当你心很闲的时候,听到桂花的飘落,也有可能是闻到了香气,总之,这句不是字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月出惊山鸟”,月亮出来,山鸟惊飞,为什么会惊呢?“惊”在这首诗里是关键词。张枣《镜中》写,“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几乎可以肯定,张枣当时想到了“人闲桂花落”。张枣在诗歌创作上有很大的抱负,想寻找母语中的母语,想用先锋的姿态复活汉语。“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和“人闲桂花落”是很明显的呼应。张枣的这句很现代,美感来自现代诗的(特性)。现代诗的美感是非常独特的。五四新文学时期有过很多尝试,林庚老师用古体方式写了很多诗,他自己也承认那是失败的。今天虽然很多人写古体诗,这样的尝试从个人层面看挺好的,但可以说几乎都不成功,因为古体诗的范式和语言的审美,以及它传达的生命体验是不适合现代人的。张枣的思考才是把它深化了,找出两者和而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从源头借力,获得一些启迪,尤其从汉语修养上讲,我们需要多读古典诗,但我们写出来的应该是有现代汉语美感的、表达现代人生命体验的诗。
还有一个例子,李白的《长相思》。“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栽犹闻香。香亦竟不去,人亦竟不来。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一听就是古典诗,但是这首诗触动我的是“床”。这个经验和现代人是相通的。你的恋人突然离开了,家里最怪异、最空旷的应该就是床了吧。李白已经把这样的感觉在古典诗词里写出来了,但他所写的不只属于古典,而属于我们所有人最基本的体验。
詹姆斯·泽摩曼(James Zimmerman)的一首现代诗《思想之空旷》,“这个早晨我感觉到/如果你死了,我的生命会怎样//床变得广阔无边/鸟儿仍旧在鸣唱//气味的残留/早晨的咖啡//思想的空旷/我心中震耳欲聋的寂静”。虽然李白生活在唐代,美国诗人泽摩曼生活在现代,但他们写恋人离开,都是写床的空旷,随后写的都是气味。但我们会觉得美国诗人的诗很有现代感,李白的诗就很有古典美感。李白的最后两句“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是非常唯美的古典意象。泽摩曼的“思想的空旷,我心中震耳欲聋的寂静”,“震耳欲聋的寂静”是古典诗不会写的,所以这两句非常现代,这就是他们的不同。在表达人类经验的时候,他们都体会到深刻的生命经验,都写出来了,这是他们的和。不同的是方式,一个是古典,一个是用现代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
巴哑哑:刚才三书分享了古诗和今诗的对照,我特别想分享一首古诗和现代诗完美融合的诗。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是上世纪60年代“垮掉派”代表诗人,我给大家读一下他的《光的作用》,其中化用了一首中国的古诗,大家猜猜是哪首。
它温暖我骨头
石头说
我吸进它,它长出
树叶在上
树根在下
树木说
一个广袤而模糊的白色
把我从夜里拉出来
飞蛾边飞边说——
有些东西我能闻到
有些东西我能听到
我能看见的东西更多了
鹿说——
一座高塔
在辽阔的平原上
如果爬上去
一层
你就会多看见一千里。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美国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先后出版有十六卷诗文集。
不知大家猜到没有,加里·斯奈德化用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加里·斯奈德写“光的作用”,石头说它温暖我的骨头;树木说我吸进去,长出树叶在上面,树根在下面;飞蛾说光把我从夜里拉出来;鹿说我能够看到、闻到、听到的东西更多了,下面就化用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读古诗时感受到“更上一层楼”已经被固化了,但加里·斯奈德写的是,只有在阳光下面,在光的作用下,我们的眼睛才能在平原上看到那么远。这首诗摆脱了对小我的表达,讲到了物理学,以及非常重要的人类经验。
从古代到现在,我们很多的人类经验都发生了变化,但也有很多是不变的。最早让我特别触动的古诗是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为什么古代人见朋友经常见不着,好多诗都是写这个的,他们真的“太惨”了。这样的事情现在不会发生了,哪怕朋友迟到五分钟,电话就要打过去,现代的便捷把诗意的空间也缩减了。但另一方面,只要我们的内心、肉身依然是活泼的,诗就还是存在的;如果你再上一层楼,可以看到更远的一千里,这个规律是不变的。
古诗如何活在当下?
能否帮助我们活在当下?
主持人:两位的分享最后还是归到当下,也是我们本次分享的主旨。请三书做最后的分享。
三书: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现在已经成了口号,每个人都说要活在当下。但很多人说这句话都是指玩得正嗨,不管那么多,未来爱怎样就怎样。有几个人认真地活在当下呢?我现在有活在当下吗?当下是什么?当下是现在呈现在你周围的一切,而且当你一下子感受到的时候,就是当下。我现在跟大家通过屏幕说话,我其实是没有活在当下的。我们现代人基本上没有活在当下。我们坐地铁,完全不知道周围是什么人,不管去哪儿玩都刷着手机,和朋友吃饭也是一样,会感觉朋友心不在焉,一会儿刷一下手机,这是典型的没有活在当下。当下就是你周围,你和一个人说话,这个人给你整个的感觉,你不带任何评判去感受,这才是当下。
大家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做什么?估计很多人是先拿起手机,看看有什么,这几乎变成一种习惯了。这也是很典型的没有活在当下。我现在努力活在当下,出去跑步或者出门基本不带手机。因为我们当下的一切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却忽略了这个当下,我们在手机中不断地寻找信息,那些信息是作用于我们头脑的,你看得越多,你对万物的感知,包括对自己生命的感知就会越少。这是我们焦虑的一个很大的根源。
为什么我感觉古诗帮我活在当下?它首先让我慢下来,让我不要往外索取,想获知这个、知道那个,整天处于非常消耗能量的状态。读诗的时候就是全身心地感知那个物本身。比如“空阔湖水广”,我们可以感受空阔的感觉,甚至感知水的温度,水是什么样的。很多人觉得观想是假的,重要的不是真假,而是它唤起的我们的感受,感受是真的就够了。我们在梦里也一样,你可以说梦境里都是虚幻的,但是你的感受是真的,这个感受就是在我们身体上能量的反映。慢下来,感受万物,我们就会离我们生命的本质近一点。
有时候你会发现你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这个阶段有一个目标,比如考研、考博,之后有一个工作,也就这样了。不管追求什么,一旦那个目标实现后,会觉得空虚。我们不断追求这追求那,为了什么呢?就是想证明我是谁。我们这个世界都是在往外寻找,在外部世界寻找我是谁。三书就是我吗?不一定,三书只是ID,ID可以换,谁都可以叫。我读什么专业,获得什么学位,做什么工作,此类种种和我们生命本质一点关系都没有。
读诗的时候完全把这些都忘掉。空白的心,一颗素心,听文字,让文字像雨一样落在你的心上,感受它。这样读诗,我们会和万物重新产生连接,尤其读古典诗歌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自己写诗从来不写古体诗,我想获得这样感觉的时候会读古典诗,因为古典诗是在天地宇宙中间的,不是在一个小房间里写出来的。当然也不是所有古典诗都有这样的境界,至少我们现在读的经典基本都是。读这样的古典诗,可以重新唤醒我们和万物之间本源性的联系。比如大家看到树、水,不用过多解释,你就可以直观感觉到你的生命。这还是间接的,最好是走近大自然。我们现在不能经常过这样的生活,大部分人生活在城市里。不过,如果没有觉知,就算住进大自然,住到辋川山庄那样的地方,我们生命的频率就会是那样了吗?很多人去了会觉得好无聊,(要问)有没有网络,信号怎么样。所以读诗是调整身心、让我们慢下来去感知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可以帮助我们活在当下。
分享嘉宾/三书、巴哑哑
整理撰文/张不退
编辑/西西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