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遇到墙怎么抉择(当我打卡涂鸦墙的时候)
当生活遇到墙怎么抉择(当我打卡涂鸦墙的时候)02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时,有一群涂鸦爱好者在其反叛的行为中找到了独有的涂鸦艺术特质,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主张甚至可以以此为生。由于艺术元素的加入,街头涂鸦变为了涂鸦艺术,从地下走到地上,开始逐渐被接受。【有态度的涂鸦文化】/ 从地下到地上 /涂鸦的意大利文“Graffita”之意是“乱写”,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60年代到80年代的纽约市区,贫民区里有一群因失业、辍学而被视为社会问题的黑人青年,在反种族歧视、反权利压抑等运动中,形成一股地域性的反文化社会行为。涂鸦文化就起源于纽约的社会边缘,是一群敢于挑战的青年将世俗文化的碎片重新拼凑起来。
看到这些词,你会想到什么?
街头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型酷和时尚的象征,而这种文化的四大元素(街舞、DJ、说唱、涂鸦)也早就在年轻人的圈子里占有一席之地。“嘻哈”人群最爱说的就是Keep Real,保持真实。有些人在歌曲创作中写最真实的表达,而另一些人在涂鸦艺术中做最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心情、真实的诉求、真实的立场......
自从涂鸦文化进入人们的视野中,旅行目的地清单上也增添了诸多网红涂鸦墙打卡地。涂鸦墙上留下的是色彩、是文字,而传达给人们的是艺术家的态度。尽管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却用涂鸦代言思想,留下了一幅又一幅震撼人心的艺术品,正因如此,涂鸦墙除了艺术价值,其背后的精神态度更是耐人寻味。
01
【有态度的涂鸦文化】
/ 从地下到地上 /
涂鸦的意大利文“Graffita”之意是“乱写”,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60年代到80年代的纽约市区,贫民区里有一群因失业、辍学而被视为社会问题的黑人青年,在反种族歧视、反权利压抑等运动中,形成一股地域性的反文化社会行为。涂鸦文化就起源于纽约的社会边缘,是一群敢于挑战的青年将世俗文化的碎片重新拼凑起来。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时,有一群涂鸦爱好者在其反叛的行为中找到了独有的涂鸦艺术特质,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主张甚至可以以此为生。由于艺术元素的加入,街头涂鸦变为了涂鸦艺术,从地下走到地上,开始逐渐被接受。
02
【有态度的经典涂鸦墙】
如今,街头涂鸦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包括纽约、柏林、伦敦、哥本哈根等一些大城市,在不同国家、城市文化背景的加持下,逐渐形成一种更有地域特色的、更为丰富的、更具精神态度的艺术文化。现在就跟着小编一起“云游”这几处经典涂鸦墙吧!
Brick Lane 英国·伦敦
/ 自带雅痞气质的涂鸦艺术 /
在伦敦有这样一个地方,它们不像人们熟知的伦敦那般优雅、含蓄与高贵,它所展露的是一种英式的雅痞气质,优雅、低调而厚重。它就是有着移民聚集、边缘化标签,却以新兴艺术创意闻名的Brick Lane,伦敦潮人的“圣地”。
那里有些脏乱,据说犯罪率也比较高,却用涂鸦艺术中和了这些“不适感”, 这条街的文化包容性极强:除了最简单的T-Up(单色/不填色的字体),还能看到狂野与夸张变形的Wild Style,简单耐看的Old School复古风,色彩绚丽的New School风,东伦敦的灵动与顽劣、叛逆与怪诞在这里一览无余。
除了涂鸦墙,包含了Sunday UpMarket、Backyard Market、VintageMarket、Boiler House Food Hall、Tea Room在内的五个红砖巷市集也是深受时尚青年追捧的周末好去处。
Bowery Graffiti Wall 美国·纽约
/ 源于生活的涂鸦艺术 /
在纽约最著名的就是Houston Street和Bowery Street交口的涂鸦墙。这是一面总面积接近1300平方英尺(约120平方米)的涂鸦墙,高度约有2层楼,到今天全世界已有超过20名艺术家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作品。
▴ Logan Hicks的工作照
其中,有一位被评为“喜欢找自己麻烦的艺术家”在这面墙上创作了一幅被人评价为“这可能是包厘涂鸦墙有史以来最好的作品”。
这位艺术家是Logan Hicks,一位来自美国巴尔的摩,活跃于纽约的艺术家,以高精细度的照相写实模版绘图技法闻名于美国艺术创作界。这幅受到极高评价的作品叫《Story of my life》,描绘的是大批人流交汇在纽约苏荷区Spring Street与 Greene Street的街口。
//
▴ Logan Hicks在社交平台晒出的照片
绘画前,Hicks召集他的许多朋友和艺术家同伴在街道上来来回回的走,同时用相机将他们的位置及活动轨迹记录下来,接着在12×4英尺的帆布上喷涂制作出效果图,最后使用多达1050个模板把这些图像汇聚在墙上的画中。
于是,便产生了艺术与现实的交互现象:每一位经过Bowery涂鸦墙的人,都非常自然的成为画作的一部分,如果你恰巧穿着同为蓝色系的衣服,那简直就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人。居住在纽约或是在纽约工作过的人最有感触,因为这幅涂鸦描述的正是自己每天经历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啊!
Hosier lane 澳大利亚·墨尔本
/ 令人“又爱又恨”的涂鸦艺术 /
墨尔本,曾连续七年被《经济学人》评为世界宜居城市之首。你知道吗?它还有另一重身份:享誉全球的艺术之都。墨尔本真是一个对涂鸦艺术“又爱又恨”的城市:它拥有多姿多彩的涂鸦墙和博物馆,却也身处在对街头非法涂鸦处罚最严厉的国家,现场被抓包的创作者最多可判入狱两年并处以 2.6 万澳元的罚款。
但如果作品足够优秀,不仅免遭被重新涂刷的命运,甚至还会被“官方保护”起来:墨尔本政府每年要花费 500 万澳元来清理非法涂鸦,针对优秀的涂鸦作品,政府就发放特许保护的标签,甚至还会安装有机玻璃加以保护,正因如此墨尔本的涂鸦文化也愈发繁荣。
最著名的就是Hosier lane涂鸦街,联邦广场对面的巷子里,楼宇林立、街巷狭长,三百米青石路,每一个角落弥漫着油漆未干的味道,陈旧的砖墙配以明艳、撞色、粗旷手法的涂鸦,给人以凌乱中又不失章法的视觉冲击。新作品层出不穷,也遵守着涂鸦届的“潜规则”:后涂鸦者不能在前涂鸦者的作品上进行二次创作,而必须完全覆盖原画进行新的创作。
即使是在涂鸦中,也能窥见墨尔本人极强的环保意识,惟妙惟肖的动物形象,花草树木、蓝天白云都被喷绘在墙面上。这些看似随意的涂鸦,其实却隐含着浓厚的寓意,它似乎在提醒着游人要时刻爱护我们的生态家园。
East Side Gallery 德国·柏林
/ 政治色彩浓郁的涂鸦艺术 /
柏林墙,“自由世界的橱窗”, 是二战后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分割东西欧的铁幕象征。其实,柏林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涂鸦文化发展的载体。它清清楚楚记录了涂鸦文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发展。无数的艺术家和普通公众曾跨越围栏和城墙之间的“死亡地带”,用画笔和喷漆书写态度,从名字、政治标语,到卡通形象、纪念绘画,把原本黯然的一道墙装点成世界上最长与最令人震撼的画布。
迪米特里·弗鲁贝尔(Dmitri Vrubel)创作出的《兄弟之吻》,因极有政治意义,成为了柏林墙上最著名的涂鸦之一; 德国女艺术家,布吉特·坎德(BirgitKinder)创作的《特拉比》,巧妙的展现了东德人民的理性诉求;作品《和平鸽》的创作者罗斯玛丽·辛斯乐(Rosmarie Schinzler),呼吁人们通过涂鸦艺术去了解这个城市与国家曾经是如何被割裂的。
如今的柏林墙,已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画廊,长达1200米的东区画廊(East Side Gallery),墙上的内容也随着生活的稳定而日趋温和,更多的是有趣。随着涂鸦不断更新,旧作会被覆盖,而绝不会被遗忘,就像被柏林墙仅存的断壁残垣,也被当成历史的遗迹来时时纪念。
03
【有态度的涂鸦艺术家】
/ 用反叛艺术绘制温柔 /
世界上享誉盛名的涂鸦艺术家不在少数,而今天介绍的这一位有态度的艺术家El Seed,在巴黎长大的突尼斯人,为追求涂鸦艺术而流浪世界。EL Seed一直努力通过涂鸦这种民主的表达方式将阿拉伯文明、希望、理解与更多的积极讯息联系起来。
他常用阿拉伯符号作画,最辉煌的作品是一幅覆盖在50座建筑之上,代表和平的涂鸦作品。这五十座建筑,建立在埃及开罗的 Manshiyat Naser 区,是跨越了四个世纪的垃圾收集者聚居地,是令政府头疼的“贫民窟”,环境恶劣程度难以想象。
如果涂鸦去美化一个被忽视的贫穷街区,会发生什么呢?他来到埃及自行募资,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完成了这个横跨 50 座建筑物的超巨型艺术装置,使这个孤立的社区会因一个小小的想法散发出希望的光芒。
▴ El Seed在社交平台晒出的照片
如他所言:“在街头作画本来就是一种政治行为。因为我们是在公共场所绘画并以此向民众传达某种讯息。”当人们对这幅涂鸦艺术作品叹为观止的时候,更接收到了来自艺术创作者的精神态度,就是那句站在街区临近山顶才能看到的,用阿拉伯书法写成的句子:“If one wants to see the light of the sun he must wipe his eyes”(任何一个想清楚看到阳光的人,需要先擦亮自己的眼睛)。
▴ El Seed在社交平台晒出的照片
涂鸦是街头文化静止的表现形式,或许源于生活的条条框框充满“不服”,或许是对既定规则的“反抗”,又或许只是对一面白墙突然来了兴趣。它是城市最原始的欲望,像是彩色的火种,点亮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点燃了人们对生活的激情;它是来源于最直接的内心的声音,激情而躁动,明媚而铿锵。你可以不认同它,你却不能忽略它。
但涂鸦艺术家一直坚持的就是“改变”,用喷漆改变一面墙的态度,用涂鸦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所以,下一次遇见涂鸦墙的时候,希望你可以多停留一分钟,试着去感受涂鸦墙的态度和涂鸦艺术家的态度。
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涂鸦作品绘制的是什么内容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 The End -
文字|咔咔
图片、视频|艺术家的社交平台、图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