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客家围龙屋之谜(龙岗百年客家围屋环水楼走出三代)

客家围龙屋之谜(龙岗百年客家围屋环水楼走出三代)走在环水楼内,处处可以看到房屋主人崇尚儒家仁义的踪影。入口处有处仁兴门,上书一对联:仁里春常在,兴门福骈臻。“环水楼的文化不但有‘三代岁进士’之称,还有儒家的‘官文化’。”叶端雪说,祖孙三代都为人正值,虽然没有显赫官名爵位,但他们为官清廉、勤政,他们遵循孔子儒家“为官以德”的理念,做一个品德高尚、正派勤恳的人,做廉政亲民的好官。为此,他们专门将堂号命名为“思德堂”,并将皇上御赐的牌匾悬挂于中厅屏风门上,还留给子孙一句遗训——“奕世簪缨”,希望子孙后代能在朝廷做官,而且要为官以德,做个好官。“环水楼大屋的创始人是叶树棠,清朝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加授翰林院待诏,赐封儒林郎,州同衔。”72岁的叶端雪是环水楼叶氏第十代裔孙,也是环水楼的看护人。据他介绍,叶树棠晚年辞官离京,于光绪六年60岁时,先居惠州府淡水秋长叶姓村,再携儿带孙,落脚龙岗兰水壆开基立业。他在当年(1880年)斥资8万余两白

崇文重教建学堂 优良家风源远流长

客家围龙屋之谜(龙岗百年客家围屋环水楼走出三代)(1)

在环水楼内,处处可以看到房屋主人崇尚儒家仁义的踪影。

客家围龙屋之谜(龙岗百年客家围屋环水楼走出三代)(2)

环水楼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城堡式围屋,曾经出过三位“岁进士”,龙岗的读书尚文之风亦在此兴起。

龙岗区龙岗街道龙新社区兰水壆村地处偏僻,然而,在这个地方却隐藏着一处客家城堡式围屋中的“豪宅”——环水楼。环水楼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城堡式围屋,已有百余年历史,因原来其前有无名小溪绕屋而过而得名。在这座楼里,曾经出过三位“岁进士”,而龙岗的读书尚文之风亦在此兴起。

经过100多年的历史沉淀,环水楼已成为彰显客家德、信、孝、廉文化的重要范例,透过环水楼这座客家围屋,依旧可以感受到叶氏祖先对于儒家思想的尊崇和对教育的重视。环水楼叶氏后人遵循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让优良家风源远流长。

祖孙三代“岁进士”清廉勤政

走近环水楼,屋前一个拱形石门楼上镶刻着“环水楼”。进入围屋大厅,厅上悬挂着三块“岁进士”牌匾,分别是同治十二年的“儒林郎”、光绪二年和三十一年的“礼部右侍郎”。所谓“岁进士”,即为皇帝钦命的进士。三块进士牌匾分别属叶树棠、叶伯熙和叶鼎基祖孙三人,三代齐及第,在当时还属偏远地区的龙岗实属不易。

“环水楼大屋的创始人是叶树棠,清朝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加授翰林院待诏,赐封儒林郎,州同衔。”72岁的叶端雪是环水楼叶氏第十代裔孙,也是环水楼的看护人。据他介绍,叶树棠晚年辞官离京,于光绪六年60岁时,先居惠州府淡水秋长叶姓村,再携儿带孙,落脚龙岗兰水壆开基立业。他在当年(1880年)斥资8万余两白银动工始建,后经二代人的艰辛劳作,历时18年,终于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这座雄伟壮观的环水围屋。整栋环水楼近4000平方米,继承了古代庄园式的建筑风格,属典型的客家城堡式围屋,同时吸收了广府的样式。

走在环水楼内,处处可以看到房屋主人崇尚儒家仁义的踪影。入口处有处仁兴门,上书一对联:仁里春常在,兴门福骈臻。“环水楼的文化不但有‘三代岁进士’之称,还有儒家的‘官文化’。”叶端雪说,祖孙三代都为人正值,虽然没有显赫官名爵位,但他们为官清廉、勤政,他们遵循孔子儒家“为官以德”的理念,做一个品德高尚、正派勤恳的人,做廉政亲民的好官。为此,他们专门将堂号命名为“思德堂”,并将皇上御赐的牌匾悬挂于中厅屏风门上,还留给子孙一句遗训——“奕世簪缨”,希望子孙后代能在朝廷做官,而且要为官以德,做个好官。

兴建私塾培养本族和外姓子弟

在环水楼的旁边,还有一座占地260平方米的房屋,尽管外观已经很破旧,但仍能想象出这间私塾100多年前的宏伟和卓尔不群。叶端雪说,叶树棠公特别重视人才培养,于是在环水楼旁专门建了一间独立的私塾,占地260平方米,内有课室、卧室、办公室、天井等。叶树棠给私塾取名为“崇正学堂”,寓意私塾要培养具有品德崇高、正正派派的人才,私塾除供叶姓本族子弟读书,也兼收外姓子弟上学。

“叶树棠公在私塾里挂着孔圣人的画像,学生上课前要先向孔圣人和先生各磕一个头,算是入学仪式。上学时,先生会认读‘方块字’,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家文》,再读《四书》《五经》……最后学写文章。”据叶氏后人回忆,私塾一方面教识字,一方面认读堂联,介绍叶氏家族的来龙去脉,传承列祖列宗的功能。这种家教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

叶端雪说,1912年民国成立,科举被废除,私塾也被废除,“崇正学堂”从此改名为“崇正学校”。近现代史上,崇正学校培养了许多文人、贤人,比如跟随孙中山的叶若霖、参加东江纵队的叶强基等,参加龙岗红花岭战斗的李琼芳团长也曾在崇正学堂读过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崇正学堂还成为龙岗地下党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场所。

解放战争中,“环水楼”的儿女也纷纷参加部队,为家乡的解放立下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龙岗乡人民政府还颁发了革命牌匾给他们家,给予表彰。走在“环水楼”,还能看到那一块块挂在大门门楣上的光荣牌匾。

整理文献资料承袭优良家风

在叶端雪看来,叶氏先辈们祖孙三代“岁进士”不容易,龙岗的读书尚文之风也正是在此兴起;叶氏家族尊重儒学,重视教育,雕刻在环水楼各处的家训、对联、遗训等更是留给环水楼叶氏家族一

笔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如今,每年的大年初四,部分叶氏后代和周边村民还会聚集在环水楼拜祭祖先。

随着时光流逝,环水楼内的原居民陆续搬离,空荡荡的古楼步入衰败岁月。“它就这样荒废下去,实在太可惜了。”环水楼日益破败,让叶端雪觉得非常惋惜,出于对宗族的爱护以及优良家风的传承,叶端雪从兰水波小学教师的岗位上退休之后,就主动请缨参管环水楼的日常事务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除了做好日常的清理维护工作,他还四处走访,花了4年时间整理出了20多篇几十万字有关环水楼的文献资料。令人欣慰的是,环水楼已被列为龙岗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翻新修葺工作正在开展中。

“正如祖先在二大门屋檐下的木刻文章里说的,‘探水晶之素玉,含仁戴义,应祥徽而出者,瑞哉麟乎,昔周盛时麟趾美公族之众多,此山里川清树之气……’叶氏祖先希望我们环水楼的子孙后代,像周朝人那样都具有仁爱之心,做一个完美的人,希望叶屋环水楼的事业 能昌盛兴旺永久,这也是我的心愿。”叶端雪说,希望廉、孝、信、德这些优秀品质一直传承下去,成为客家人世代承袭的优良家风。

专家点评

“有孝”“恭敬”家规家训启示为官为政者

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高级工程师孙骞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在世界分布最广、影响深远的八大民系之一。我对客家人总的体会是内敛、有凝聚力,还有很强的家族血缘意识,从很多客家围屋的情况看,通常是靠个人品行将一个大家族凝聚在一起。

我考察了很多客家围屋,相对于其他围屋,环水楼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教育和家风突出。叶树棠在修建环水楼的同时,还花了很多钱来修建私塾“崇正学堂”,且规模与围屋相当,不仅培养叶氏家族自家的孩子,也招收周边居民的孩子,使周边的百姓受益。后来,这家私塾走出了不少名人,包括参加抗日战争的李群芳、广东省政协委员叶强基等。而且,这家私塾的师资力量很不错,因此,当许多私塾在上世纪50年代就停办时,崇正学堂一直开到上世纪80年代。

环水楼的家风非常突出,我看过许多客家围屋,但很少有将祖训直接刻在房子上的,大都只是记录在家族的族谱上。由此可见,环水楼的祖先有多么重视家风。这些祖训寄托着客家先祖对后代的谆谆教诲与美好期望,对于传承弘扬客家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像“有孝”“恭敬”这些刻在环水楼门楣上的家规家训都是在告诫后人,要光耀门楣,不能做有辱祖宗的事,这对今天的为官为政者也很有启示意义。

(来源:深圳晚报 周倩 文/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