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范宽的这幅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名作溪山行旅图)

范宽的这幅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名作溪山行旅图)本幅採三段式构图,近景为下方居中的巨石,中景则是驴队所在,远景画一高耸主山。山腰下藉云雾留白,凸显空间远隔之效。全幅以方折墨线钩勒轮廓,再藉短簇如雨点般的皴笔,模拟土石质感。庞大山体与画中的行旅驴队形成强烈对比,展现出慑人的雄壮气势。右下方树荫下署有「范宽」名款。 《宣和画谱》所记载的御府收藏,范宽作品凡五十八件,但其中并无〈溪山行旅图〉之名,今名应是依据诗塘上董其昌(1555-1636)跋所订定。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简介】绢本,浅设色画,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范宽的这幅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名作溪山行旅图)(1)

范宽,又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画大师。生卒年历史上 没有确切的记载。主要活动于北宋前期,据画史记载,他约生于五代后汉乾祐年间,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工山水。范宽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而能自出机杼,遂移居终南太华山中,长期观摩写生,山川气势尽收胸臆,终成一代大师。为山水画形成期北方画派之主流画家。与两位师长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他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北宋后期画家王诜将李成与范宽的山水画相比较,喻为“一文一武”,说明范宽的山水形象与李成的烟林情旷、气象萧疏的情调体貌相反,而别具风格。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中,也认为“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座外”。并与两位师长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注意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著名书画家米芾在其《画史》中说“范宽山水,显显如恒岱”。

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宣和画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元朝人汤垕星评价称“范宽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认为范宽用墨过浓,“土石不分”,是其缺点,但是这是范宽独有的风格。

范宽还善画雪景,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范宽的这幅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名作溪山行旅图)(2)

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绢本,浅设色画,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宣和画谱》所记载的御府收藏,范宽作品凡五十八件,但其中并无〈溪山行旅图〉之名,今名应是依据诗塘上董其昌(1555-1636)跋所订定。

本幅採三段式构图,近景为下方居中的巨石,中景则是驴队所在,远景画一高耸主山。山腰下藉云雾留白,凸显空间远隔之效。全幅以方折墨线钩勒轮廓,再藉短簇如雨点般的皴笔,模拟土石质感。庞大山体与画中的行旅驴队形成强烈对比,展现出慑人的雄壮气势。右下方树荫下署有「范宽」名款。

范宽的这幅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名作溪山行旅图)(3)

宋 范宽 行旅图

本幅《石渠宝笈续编》原题作〈宋范宽行旅图〉,与范宽(约950-1032后)〈溪山行旅图〉相比,结构完全相同,惟溪桥位置稍有高下,尺幅亦较〈溪山行旅图〉为小,欠缺范宽原作的雄伟与高峻之感。

此作画曾为王时敏(1592-1680)所藏,左右方裱绫有王氏八十岁(1671)及宋骏业(?-1713)丙子年(1696)的跋语各一,入清宫收藏后,高宗(1711-1799)亦作有御题一首。画幅的笔墨秀润工整,俨然有清初画风的特色,据近人研究,很可能是出自王翬(1632-1717)所仿。

范宽的这幅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名作溪山行旅图)(4)

宋 范宽 临流独坐图

【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绢本,淡设色,纵:166.1厘米,横:106.3厘米

本幅无画家款印,清代著录将作者定为范宽(约950-1032后)。双拼大轴,画中央,主峰堂堂耸立,造型雄伟;山顶密林丛生,构图明显传承自范宽〈溪山行旅图〉。惟岩石画法,已由「雨点皴」转化为侧锋砍斫,再佐以湿墨染晕,俨然具备「小斧劈皴」的概念。而独坐临流的点景人物,减笔草草,形象也与〈溪山行旅〉中赶驴的队伍不同,据此研判,〈临流独坐〉的成作年代,或更近于南、北宋之间的李唐(1049-1130后)。

此图无款,画幅上有明洪武时苏伯衡等人的题诗,钤有“式古堂卞氏”、“天目吴元让图书”、“王献臣印”、“希代之珍”及乾隆等收藏印。

范宽的这幅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名作溪山行旅图)(5)

宋 范宽 雪山萧寺图

【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立轴,绢本,淡设色,纵182.4厘米,横108.2厘米。

画中描绘数峰高耸,山顶遍佈密林,其下岗岭相连,林木深邃,并点缀古寺﹑关隘﹑寒泉及行旅。通幅山势极为健硬有力,章法严整而富有变化。墨色染出阴霾的天空,益能衬托出雪岭高寒的气氛。和〈溪山行旅图〉相较,此幅的皴法与树法已略呈概念化的倾向,推测成作年代应稍晚,但仍不失为理解范宽风格的重要参考。

《溪山行旅图》构图特性

中峰鼎立,中轴巨碑式构图

《溪山行旅图》是故宫的镇院之宝。画面朴实、稳定,这些特质从他的构图看的出来,比如他的构图是中轴式、巨碑式构图,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当对衬、而且居中。

主山(远景)占画面2/3,且几近满幅

这幅画的尺寸很有趣,206x103cm刚好是2:1。远景山形圆浑,占满了画面的2/3,远山就是这幅画的主角。他这种满幅的效果,造成了永恒、稳定、包容的视觉感。

等比级数的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

这 幅画还有着很独特的构图,前景、中景、远景的比例刚好是1:3:9。等比级数的构图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一方面产生节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轴主山的 巨大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打个比方,我们看台北101大楼,如果远距离看,我们并不会觉得它特别高,我们只会觉得它比其他地方高;但是,你一到台北 101底部,你就知道它有多高了。

这幅画也是如此,远景主山墨色跟前景一样重,又非常巨大,他的强度 其实比前景的石块还要强,直接打到你的眼前,这时你好像被迫站在山脚下,但很有趣的是,虽然你好像站在山脚下,但是你不是,这里还有一个很虚灵的云雾,你 根本不知道他的距离有多远;有修炼的人就知道,范宽运用了“移念到眼前”的概念。

《溪山行旅图》笔墨技法特性

写实与写意-形神俱足

这幅画虽然旨在将山的内在精神传达出来,但一方面又很写实,他将陕北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充分表现出来了。

创“雨点皴”

他创立雨点皴,就是为了表达山石的坚硬,使山的形体跟质感俱足。

用笔雄强老硬、强韧坚实

画中的用笔都非常刚硬,但又很有韧性、很坚实。不管皴法或是轮廓线,都非常的坚实,宛若工匠的凿刻。

轮廓线内侧留白

范宽在山石轮廓线内几乎都留了一道白,一般的山水画家很少这么做的。外国人一直诟病中国画没有光影的处理,好像画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随便画,其实不是的。我们画西画时,都会处理反光,范宽在山石轮廓线内的留白,就像是反光线一样;有修炼的人还能知道,在另外空间里,有些东西是自体微微发光,他这样的表现也 有那样空间的感觉。范宽一方面处理了石块间的距离感,一方面也传达了这样的意涵。

密码解读-1:3:9代表何意?

九层天乎?

中国人特别重视“九”这个数字,据说它是由龙形图腾演变成文字,象征着神秘与神圣。古代皇帝有“九五之尊”之称,而帝王也喜用有“九”字的吉言,代表吉庆祥瑞,例如清朝雍正皇帝五十大寿时,就有“无量九尊”、“天保九如”、“禹贡九鼎”等物献寿。

范宽的这幅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名作溪山行旅图)(6)

而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中,“九”是最大阳数,象征着天,天有九层,九层天就是指天之极处。《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提到:“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因此推论画中1:3:9的比例很可能与宇宙结构、与天之极处十分相关。

三段景代表三种层次,象征人和宇宙的关系与宇宙的基本结构

因为有了1:3:9的比例关系,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这幅画中“人”和“天”的关系与脉络,画中清晰的展现三种层次:

前景-凡俗世界

前景行旅二人在炎夏中打赤膊、扇扇子,四头驴背驼重物、步履蹒跚。就好像尘俗的世界,人们有远有数不尽的包袱,放不下的执著,很忙碌又辛苦的生活着。画中旅 人前行的道路似乎宽广,但却永远无法提升层次,而且看不到天,因为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现世的人们也一样,在这个层次中你感觉很自由,好像可以任意做很多事,可是你却可能发现日复一日,你仿佛永远在同一个平面上无法提升。

范宽的这幅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名作溪山行旅图)(7)

道路似乎宽广,但却永远无法提升层次,而且看不到天,因为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

中景-好道、求道、修道的层次

如果仔细看,你会看到中景画幅左方的树丛后有一位穿着僧侣袍的求道者。而这名僧人要从画幅的左方翻山越岭,经过危桥,在道路隐晦、丛林密布中探求摸索,才能 到达画幅右方树丛后的寺院。其实接触过修炼的人们都知道修炼的困难,仿佛你一开始修炼就要面对触及你心灵的真正考验。中景象征着修炼者辛苦以求道、以及一道被遮掩的、不明的求道之路。

范宽的这幅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名作溪山行旅图)(8)

远景-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

占画面2/3的远景主峰,是这幅画中最独特的部份。坚实浑圆的主山巨大无比,高耸入天之极处,这似乎表现着坚强的意志,象征了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而一直恒常不变的注视着下方的生命。此外,山体两侧画有流泉、飞瀑和烟岚,似象征着流动灵源;山顶密林于中景针叶林之上,除了画出难以测量的高度,也传达了极高无华的意涵。

如斧凿般的雨点皴,凿出山的实质与风骨,点点雨点,如细胞、如分子、如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画家画作时如雕刻工匠般,一点一点的,细心耐心但雄强的画出,就如同修行一般,日复一日,勇猛精进。

远景主山体旁直泻而下的流泉,不断流泄到中景,再奔入前景而越见宽广,仿佛正说明着造物之恩如天降甘露,披及万物。这道隐密深处的瀑布在画中刚好位于寺庙的 正上方,也就是暗示着“法源”、“道源”的流瀑与修行者的距离最为接近,传达了“唯修炼得闻天音”的讯息。另外,此唯一能够与主山体连结的流瀑细弱的泉声,又如同是感知生命来自何方的一道细微线索。

范宽的这幅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名作溪山行旅图)(9)

远景主山体旁的流泉—法源,道源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通天之道既窄且幽微,山势(道体)如此之高,平面距离又难以测量,且无路攀登,人如何上得去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