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世界级文化古城(千年古城续写风华)
潮州世界级文化古城(千年古城续写风华)潮州工夫茶。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摄近十年来,潮州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推动茶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实施“品牌化、生态化、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五大发展策略,收获多个茶产业文化美誉,如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岭头单丛茶之乡、中国十大魅力茶乡、中国美丽茶园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也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发展新引擎 红炉烹水、悬壶高冲,潮汕人的一天从一杯工夫茶开始。茶叶一直是潮州人待客交友的必备品,而如今随着产业化的推进,茶产业已变成潮州独具特色的产业招牌。2012年,潮州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潮州单丛茶产业化建设实施办法》,并开始实施广东省第二批潮州单丛茶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单丛茶的产业化进程加快。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实习生 李燕娟 通讯员 潮宣
千年古城面貌焕然一新,海陆交通网徐徐织就,产业质效稳步提升,“一轴两带”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潮州努力强化“一大引领”、打好“三大战役”、推进“六大提升”,至2021年年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4.9万元。
当前,潮州持续激发发展活力、增强竞争力,在更高起点上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
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发展新引擎
红炉烹水、悬壶高冲,潮汕人的一天从一杯工夫茶开始。茶叶一直是潮州人待客交友的必备品,而如今随着产业化的推进,茶产业已变成潮州独具特色的产业招牌。
2012年,潮州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潮州单丛茶产业化建设实施办法》,并开始实施广东省第二批潮州单丛茶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单丛茶的产业化进程加快。
近十年来,潮州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推动茶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实施“品牌化、生态化、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五大发展策略,收获多个茶产业文化美誉,如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岭头单丛茶之乡、中国十大魅力茶乡、中国美丽茶园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也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目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成为潮州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的重要一步,而茶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建设茶叶、水产等17个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新增5-10家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潮字号”品牌;制订实施单丛茶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凤凰单丛茶“四统一”体系……茶产业成为了潮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1年4月,潮州印发的《潮州市千亿农业产业发展方案(2021—2025年)》中提到:到2025年,潮州茶业产值将达4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10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5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40亿元。今年第一季度,潮州全市茶叶产量达0.75万吨,实现产值18.28亿元,同比增长20.1%。
不仅如此,依托茶产业,潮州的茶文旅热度也持续走高。例如,叫水坑村这座隐匿在原始森林中的小茶村,近年逐渐成为潮州市茶旅走廊上的一颗明珠。该村党支部书记林泽程表示,自然资源是叫水坑村最大的优势,当下叫水坑村深入打造茶旅融合品牌,着力绘制一幅招得来游客、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图卷。
加速构建海陆交通发展新格局
道路通,百业兴。2013年12月28日,厦深铁路潮汕站开门迎客,潮州迈进“高铁时代”。此后,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及厦深联络线、梅汕客运专线相继通车,潮州交通建设驶入快车道。
目前,潮州编织起一张立足粤东、联通南北、辐射陆海的高速铁路网,高铁里程已超过95公里。汕潮揭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圈”和粤东地区“一小时经济圈”,也正随着汕漳高铁、广河客专延长线、革命苏区出海大通道、粤东城际轨道等一批项目的推进,逐渐变为现实。
铁路线越来越长,公路网也越织越密。随着潮惠高速、潮漳高速开通,大潮高速、潮汕环线高速建成通车,汕潮揭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一条条快速通道将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据悉,今年年底,宁莞高速潮州东联络线将建成通车。届时,潮州市区外围将形成高速公路环线。
近年来,潮州牢牢把握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初步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航道为干线,农村公路为补充,铁路站场为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潮州港扩建货运码头工程、潮州港公用航道一期工程等一大批项目完工投产,国内集装箱班轮航线开通;“城乡公共客运一张网”加速推进,894个建制村全面实现通客车;积极投放城巴、电瓶车等交通工具,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铺就2400多公里“四好农村路”,助力打造乡村振兴幸福大道……
如今,潮州已从曾经的“省尾国角”迈进立体大交通引领城市大发展时代,市民游客走进潮州,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潮州这座城市的交通日趋便利。
守护绿水青山,构筑生态宝地
清晨,漫步在韩江边,抬头是蔚蓝的天空,低头可见畅游的鱼儿,不时还有白鹭从江面拂过,与江岸古色古香的潮州建筑群打个照面。这是潮州人民日常生活的图景之一。
韩江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广东省除珠江流域以外的第二大流域,日夜奔流滋养着居住在两岸的潮州人民。韩江部分水域环境曾遭到破坏,但经过十年的努力再现秀水绿岸。
2017年,韩江获评全国首届十大“最美家乡河”。2020年,韩江又被评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目前,韩江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韩江鼋、花鳗鲡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再现韩江。
韩江恢复秀色是潮州讲好生态文明故事的生动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潮州以攻坚克难的决心奋楫笃行,推进一系列针对碧水青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落地。
其中,入海排污口实行“清单式”管理,累计清理违规吊养面积约14.81万亩,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建设3个浮标式海洋环境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去年6月份枫江水质消除劣Ⅴ类;采取综合措施持续整治黄冈河,饶平全县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100%,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中国瓷都”的潮州,近年来也相继出台《潮州市陶瓷废物回收处理实施意见》等法规,推动陶瓷废物“集中收集、规范运输、定点处置、循环利用”机制等落地,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成功打赢了“净土防御战”。
当前,潮州人民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将打造绿色宜居的家园的愿景转化为现实,正积极推动潮州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现代化城市。
数看发展
●2021年,潮州认定“四梁八柱”民营企业295家次,规上工业企业、限上企业分别达到1025家、201家。其中,科技创新不断探索,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99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59家,144家企业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潮州专利授权量10073件,其中,发明专利147件,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达78.42%,居全省第7位。
●截至2021年,潮州的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增至15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增至27家。
●2019年至2021年,潮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AQI)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稳步保持在中上游水平,空气质量的各项指标逐年改善。
●目前,潮州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非遗项目47项、市级非遗项目106项,获评全国唯一一个“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设立国内首个“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建成70家“博物馆之城”系列馆。潮州现有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3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2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
编辑: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