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励志古诗名句(杜牧赠别好友张祜的一首诗)
赠别励志古诗名句(杜牧赠别好友张祜的一首诗)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除了咏史诗,杜牧的唱酬诗作风华流丽,清新隽永,情致俊逸。如他写给友人张祜的这首七言律诗:他在《过勤政楼》中说:“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诗人怀古追今,感怀勤政楼徒留空名,盛唐气象不复存在。他在《赤壁》中说:“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达了对赤壁之战的看法,认为周瑜的胜利只是因为东风相助,纯属侥幸,否则连“二乔”都很难保住。咏史诗其实透射出杜牧注重哲理思辨而轻道德评价的立意倾向,也就是说,杜牧在诗中更多得去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不落俗套,提升了诗的思想境界。
提起晚唐诗人,有两个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们是杜牧和李商隐,为了有别于盛唐的李白和杜甫,这两个人被称为“小李杜”。《新唐书》称:“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宋代王安石在《和王微之秋浦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中,将杜牧和李白同咏,称赞他“末世篇章有逸才”。李商隐更是视杜牧为诗坛知己,为他写诗云:“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杜牧作为晚唐诗坛上的璀璨明珠,在诗、文方面均有盛名。他的文学主张是:“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认为文学内容和形式是“主从”关系,作文要以情意为主,抒发真情实感,还要有气势,重视语言与文章结构。
关于作诗,杜牧提出“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的观点。他的诗歌,言之有物,取材广泛,有关注民生的政治诗,有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有抒发情怀的酬赠诗,也有纵横山水的田园诗。
他在《过勤政楼》中说:“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诗人怀古追今,感怀勤政楼徒留空名,盛唐气象不复存在。
他在《赤壁》中说:“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达了对赤壁之战的看法,认为周瑜的胜利只是因为东风相助,纯属侥幸,否则连“二乔”都很难保住。
咏史诗其实透射出杜牧注重哲理思辨而轻道德评价的立意倾向,也就是说,杜牧在诗中更多得去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不落俗套,提升了诗的思想境界。
除了咏史诗,杜牧的唱酬诗作风华流丽,清新隽永,情致俊逸。如他写给友人张祜的这首七言律诗: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
一岭桃花红锦黦,半溪山水碧罗新。
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仲蔚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
题解:
这首诗的诗题是“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点名了写作这首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原因。
会昌五年,也就是845年,好朋友张祜到池州拜访杜牧,当时杜牧还是池州刺史,二人相互唱酬。杜牧曾写《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诗的末句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这是有感于张祜拜谒白居易,请他推荐自己参加进士考试,没想到遭到白居易拒绝。杜牧知道之后,为好友鸣不平,所以将自己的心情写尽这首诗中,同时也暗喻自己人生失意。
会昌六年,也就是846年的春末,张祜告别杜牧走后,杜牧独自来到南亭,登高望远,念及与友人诗酒唱和的过往,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注释:
1. 黦:黄黑色,抑或。有污染之意。
2. 百舌:一种鸟的名字,鸣叫声如百鸟之音,故名百舌。立春后鸣啭不止,夏至后即无声。
3. 仲蔚:即张仲蔚,此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此处指作者的友人张祜。
赏析:
首联“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起句就托物起兴,连用两个比喻句,由“云”和“草”兴起,表达离情。所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暮春时节,诗人来到南亭,抬头望天,暖云像佳人的脂粉一样洁白无瑕,低头看地,绿草如茵。诗人独自一人在长堤上漫步,看不到远走的友人。
首联由远及近,由天空写到草地,再写到心中的离愁,层层递进,情感也越来越深。
颔联“一岭桃花红锦黦,半溪山水碧罗新”。一座山岭被红锦一般的桃花点染,半溪青碧的山水如新罗一样。从首联的白云、绿草,拓展到颔联的红花、碧水,视觉再一次被打开,春天就要过去了,可是漫山遍野依然绚烂无比。
此联“一岭”对“半溪”十分精妙,因为相对于崇山,山岭就低矮很多,所以作者用“半溪”去对,体现出诗人用字的精炼。
颈联“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高枝上的百舌鸟唱得婉转动人,似乎在欺负别的鸟不会唱,梨花快开败了,叶子逐渐长出来,这也就意味着春天就要过去了。
诗人从视觉写到听觉,以百舌鸟高超的歌唱技术比喻友人才华盖世,在这个缤纷绚丽的暮春时节,友人走了,自己如同洁白的梨花,孤独地送别春天,也送别朋友。
尾联“仲蔚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你若问汉朝隐士张仲蔚在什么地方,他就在林下苦苦吟诵诗歌,并轻轻拂去蒙在诗书上的灰尘。此句将隐士比喻张祜,他们才华盖世的人,可是张祜苦于没有机会入仕,所以只能在诗书中寻找慰藉。
这首七言律诗,起承转合衔接自然,过渡巧妙,托物起兴,运用多个比喻,在视觉盛宴中融入听觉感受,将离别的愁绪层层叠叠,次第展开,尾句运用典故,提升了整首诗的故事性,让这首春日寄赠之作充满感伤。
清人黄叔灿曾将杜牧的这首诗与《西厢记》中《端正好》一折相对比的,他说:“读此诗,忽悟《西厢记》中‘碧云天,黄叶地 ’曲,一俯一仰,高唱而入。在从空际着笔,接以 ‘西风紧,北雁南飞 ’二句。下文 ‘晓来谁染霜林醉 ’,又就眼前景色引入离人叹,其笔墨高妙。此诗起中略同意趣,而独游寄张祜之意,亦缭绕笔端。”
意思是,《西厢记》中的唱词,从“碧云天”唱到“黄叶地”,和此诗首联“暖云如粉草如茵”异曲同工,都是俯仰于天地之间,从空中写起,继而引出“西风紧,北雁南飞”,就如同这首词的颔联“一岭桃花红锦黦,半溪山水碧罗新。”然后由景入情,感叹送别之情如梨花送春,依依不舍。因为春不在了,花也就不在了。
《新唐书》评价杜牧:“刚直有奇节”,他生性刚直,不拘小节,性格不羁,不屑逢迎,有济世之才却自负不屈,少有大志且心怀天下。二十六岁进士及第之前,就以一篇《阿房宫赋》蜚声文坛。
这首《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诗中景致远近高低不同,离别情感由浅入深至浓,笔墨肆意,立意高远,情思起伏,风格峭拔,在风雨飘摇的晚唐,独步诗坛,无愧于晚唐诗坛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