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到底为什么要给答案(人终究会逝去为何还要活着)
人活着到底为什么要给答案(人终究会逝去为何还要活着)少年时期,由于家境普通,不得不为考上重点大学废寝忘食地学习,把高考当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处在这样的困境里:这不禁让人想起西西弗斯的传说:在希腊神话中,诸神为了处罚西西弗斯,命令他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然而石头因为自重不断滚落山脚,导致西西弗斯不管重复多少次,都无法达到诸神的要求。每每拼尽全力,却又前功尽弃,足智多谋的西西弗斯对此也是无能为力,最终在日复一日的抑郁和纠结中耗尽了生命。世间最可怕的惩罚,莫过受制于无效又无望的劳作中,长年累月,永无止境。
“我本想在这个冬日离开人世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日本著名小说家太宰治 《晚年》
熟悉太宰治的人都知道,他生前多次自杀未遂,在39岁那年才终于如愿以偿。
一个人三番五次地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原因,不过是因为对人生深感绝望罢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西西弗斯的传说:在希腊神话中,诸神为了处罚西西弗斯,命令他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然而石头因为自重不断滚落山脚,导致西西弗斯不管重复多少次,都无法达到诸神的要求。
每每拼尽全力,却又前功尽弃,足智多谋的西西弗斯对此也是无能为力,最终在日复一日的抑郁和纠结中耗尽了生命。
世间最可怕的惩罚,莫过受制于无效又无望的劳作中,长年累月,永无止境。
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处在这样的困境里:
少年时期,由于家境普通,不得不为考上重点大学废寝忘食地学习,把高考当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青年时期,才发现考上大学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专业、人脉、情商也很重要,没考上好学校的同学却凭关系进了轻松又高薪的单位;
工作三五年,能力有了提升想要做点什么,但为了一家老小不得不没日没夜地埋头苦干,夜深人静时分,也会思索这辈子活着的意义。
谁曾想,这一思考就不知不觉步入了晚年……忙忙碌碌,一生匆匆,竟从未真正为自己活过,猛地发现自己成了西西弗斯的惩罚,无用而无望,呜呼哀哉!
人活着有没有意义,重要吗?很重要。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答案,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事物也大相径庭。
既然人到最后都要面对死亡,为什么还要活着?这可能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困惑。
若你有同样的困惑,也曾因此焦虑迷茫,存在主义心理学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
一、 何为存在主义心理学?
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
在开始之前,你可以尝试先回答这个问题:生活(人生)是_____。
答案很随意,可以是“生活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生活是一场修行”“生活是一盘棋,你不知最终是什么样?甚至不知道能否拿到全部棋子”……
然而有的人得花费很多精力仔细斟酌,谨慎的人还会思考整个人生,做出一份总结报告。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存在主义心理学会引导你探索这个问题。
提到存在主义心理学,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它是存在主义哲学派生出来的,要从哲学开始研究。其实大可不必。
存在主义心理学,又称存在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与现象学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同构成西方心理学的“三大势力”。 存在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发展于美国和英国,代表人物有罗洛·梅、布根塔尔(James F. T. Bugenta)、罗纳·德·莱因(Ronald D Laing)等。
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以人的存在和人生意义为主题,主张人同时存在于自然世界、人际世界和自我世界三种关系中,人有自主选择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并对自由行动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存在主义心理学深入生活实践,探讨人的本真、焦虑、意义等诸多主题,以此丰富对人的理解。
若要用简单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流派,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根本为何物,人的精神是怎样的,人如何面对生命的虚无、自由、孤独、死亡等命题。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其在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及认知方向都走了很远。但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洛·梅,曾对心理咨询师提出了两个质疑:一是咨询师所持有的心理学理论,能否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二是面对一个需要心理咨询的人,咨询师怎能知道自己认清了他的真实自我、感受了他的经历?
可以说,是这两个质疑催生了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不难看出,存在主义心理学是比较抽象的理论,有些难以理解。那么在心理咨询中,它又是怎样的呢?
作为一名资深的认知流派咨询师,我在学习各种流派的时候也困惑过,不懂“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导师用一句话和一个词给我们解了惑:一句话就是“允许一切的发生”,一个词就是“接纳”。
一位存在主义咨询师,会这样定义“接纳”:“当我们观赏落日的时候,我们不会强迫落日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呈现。”
如果说,精神分析师会耐心聆听你的倾诉,辅助你觉察到那些被隐藏起来的无意识,更全面地了解自己,认知流派咨询师像一个贴心的教练,帮你纠正歪曲的认知,形成理性的认知习惯,运用冥想或放松练习让你从生理到精神缓解焦虑。
那么,存在主义咨询师,只是让你接纳生命本来的模样,告诉你每一条生命都值得被欣赏,他会给你温暖的鼓励,而不是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不会帮你分析或梳理,他们会关注你的进步、成长,鼓励你袒露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可以这样理解,存在主义咨询师就像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被他们咨询,就像被大白暖暖地抱住一样。他们也像柔软的沙发,静静地靠在那里,微笑着迎接你的到来,每一次谈话都稳稳地抱持着你。
这样的包容和治愈,才是真正践行了以人为核心的咨询观。
二、 生命的意义与死亡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工作有四个核心:生命的意义(无意义、虚无)、自由、孤独、死亡。
很显然,这些命题不是谁能透彻解读的。不过承认局限性本身,也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把每一个核心作为话题,体量上都至少能出一本书。我们在这里着重探讨一下生命的意义与死亡。
1.生命的意义
假如一个人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这件事本身,就会使他的心理状态受到积极的影响。当你越能感受到活着的价值,就越是满足与快乐,抑郁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而感觉到生命有意义这件事非常主观,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换句话说,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
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
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每个人都会因为某种灾难而消亡。那你今天就是最后一次触摸最珍爱的东西,你的画笔、摄影机、日记本、钢琴等等。
今天也是你最后一次拥抱你的父母、爱人、孩子,最后一次跟他们谈心、散步。
这一切活动,因为是最后一次变得弥足珍贵,那些来不及说再见的人或物,即便珍贵即便很有价值,因为时间有限,你做出了筛选,没办法再去触及,从某种角度而言,等于毫无意义。
此刻,再来体会,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样的假设会让你发现:对你而言,生命的意义是你自己赋予的,对你重要的人、物、关系,也只有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特殊意义。
经常有人抱怨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每天过着重复的日子,没有新鲜感,没有激情,了无生机,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沮丧失望,活着没有乐趣。
其实站在哲学的角度来看,宇宙本没有意义,只是发生了一些事情而已。人类也不过是世界上的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与其他事物无异。而我们口中所谓的意义,其实都是自己赋予的。
那么,作为人这一生的意义就在于实现了为人的特点,在生命停止的前一刻,我们都知道自己曾经热爱生活,尽全力生活,并向往自由。
我们可以赋予人生意义,也可以剥夺人生的意义。那些抱怨活着没有意义的人,只是主动剥夺了意义,同时也剥夺了自己赋予生存意义的权利。
然而作为人类,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自由意志。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始终重新做出选择,境由心转。
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如果一个人遭遇了问题,认为自己陷入了绝境、没有希望,其实只是暂时被卡住了。如果他愿意转变看待问题的角度,完全可以走出泥沼。
换句话说,能限制你的,只有你自己。
2.死亡
2500年前,孔子曾慨叹“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不可能不想到死,就好像人不能永生一样。生命的大部分焦虑,都指向死亡。
我举一个例子,有的人小时候会希望每天不用浪费八九个小时睡觉,而是继续和小伙伴玩耍。长大了,他们总是一件接一件地忙碌着,不想停下来,仿佛停下来就意味着什么不好。
为什么急着完成下一件事?你可以静下来思考一下,一天的活动结束对于这一天而言,意味着什么。
其实,一天的结束跟死亡非常相似,我们当然可以自我美化:夜晚是美好的休息时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但事实上,一天结束了,这一天便再也不会重来,也意味着,这一天的你经历的一切,也消失了。
这也是很多人失眠的主要原因,无法面对这一天结束了,这一天用完了,再也没有了。
我们着急干这个干那个,我们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其实就是在对抗死亡。
所以,几乎所有的焦虑,都是指向死亡的焦虑。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龙,用一本书来写死亡焦虑这件事,那就是著名的《直视骄阳》。
死亡焦虑,也是存在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课题。正如书中的金句:“你不能直视骄阳,也无法直视死亡。”
生命的意义,由于人的自我意识变成了对人类独特的馈赠,它如生命般宝贵,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但是,与之伴随的死亡之痛,是我们挥之不去的阴影。
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痛苦的根源就是死亡的阴影始终伴随着我们。
如果生命的意义是光明,那死亡的焦虑就是阴影,我们不能回避阴影,那是每一个人逃不掉的命运。
此刻有人会问,那怎么摆脱?
不妨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站在阳光里,会没有阴影吗?换句话说,阴影能够摆脱吗?
那些不想结束的夜晚,带给你失眠,也给你带来了欢愉的记忆,那些痛苦和挣扎,也给你带来了不少成长和进步。
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无数个痛苦的时刻,死亡的阴影如影随形,每一次走过来就又一次站在阳光里,迎来一个个灿烂的清晨。
所以,对死亡的焦虑,存在主义心理学是这样解读的:承认和直面死亡,可以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意义。
生命在于一呼一吸,人的幸福却不会凭空而来,它只产生于有意义的时刻。专注投入当下的每一分钟,就是实现人生意义的最佳方式。
三、存在主义心理学如何帮到你
探讨了如此深沉的两大生命主题,是不是好奇,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咨询方式,到底是怎么帮助来访者的?
所谓“无招胜有招”,我刚开始接触这个流派的时候,觉得这就是不讲道理,毫无章法。
其实不然,这里向大家推荐“来访者中心疗法”,这是咨询师在取得咨询资格前必须考察的内容。它是典型的存在主义治疗方法,你可以用这个考察你的咨询师是否专业,如果他都没听过,那就很说明问题了。
来访者中心疗法,通过七个步骤帮助来访者自愈:
1.来访者的态度疏远僵化阶段
来访者虽然来到咨询室主动求助,但是一般是抱着试探的态度,一开始无法打开心扉。
人虽然来了,态度上还是不愿主动寻求帮助的,觉得自己成长的责任,咨询师要占大部分,自己占小部分。在改变上,往往寻求自己过去相似的经验,行为模式固化,大部分采用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思维。
2.来访者有所触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来访者开始畅谈一些自我之外的话题,但仍不愿成为问题的主要负责人。
3.来访者的袒露真我阶段
有所动容后,能够敞开自己,畅谈自己的过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没有太多保留。
但是,这个阶段的来访者,仍旧不能完全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感受,不愿为自己承担全部责任。比如坦诚自己的失望,但仍抵抗这种失望,希望咨询师替自己分担,不愿独自负担这份失落、失望。
4.来访者能够自由表达,但对当前情感有顾虑阶段
这一阶段的来访者能够自然地表达情感,对待自己能够做到真实、生动,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对情绪负责的那个人,对经验与自我不一致,不能自洽一些新的认识,不能完全接纳自己,对自己存有顾虑。
5.来访者能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纳自己的感受
到了这一阶段的来访者,已经能够完全敞开和接纳。他们与内部自我的交流也变得顺畅,最明显的特征是,从看谁都不顺眼到看谁都顺眼,能够理解别人和自己。意识到自己才是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唯一责任人,越来越期待成为真实的自己。
6.来访者的自我与情感的协调一致
来到这个阶段的来访者,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不再对自己的感受否认、恐惧。能够明显体验到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自我束缚感解除。
比如,拖延症的人不再因为拖延的行为而痛苦,接纳自己并与完美主义倾向和解,进而不被拖延这种旧有经验束缚,获得自由,一身轻松。
7.最终阶段,来访者不在意疗愈本身,完全获得自由
这一阶段,来访者已经不在意接纳与否,那些曾经的治疗过程和方法已经不重要,来访者已经自如地让自我与现实一致,保持自洽。
对自我的排斥越来越少,扭曲也越来越少,自我沟通顺畅,把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达到自我整合,变得灵活、自由、开放。
比如,很多中度抑郁患者来做咨询,他们想要改变自己的自杀念头,改变内心僵硬的感觉,改变每天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状态。
很多咨询师对此是非常害怕的,有自杀倾向的来访者状态不太稳定。
而存在主义心理咨询师,就会坦诚地接纳来访者。不是明明害怕,却因为担心来访者接受不了,故意不表达出来,而是恰恰相反。
咨询师会坦露自己的害怕与关心,会签订不许对方出事的条款,会时时关切来访者的状态。来访者在这种关注下,能体会到陌生人发自内心的关心,在逐步的信任里,通过咨询师的技术逐步改善来访者的抑郁状态。
其实不同流派的咨询师都有一个最终目的,就是今后遇到问题时,不是不再产生负面情绪,而是利用被疗愈的经验,能够遇到问题不再纠结痛苦,或者纠结痛苦后,及时找到自主化解的法门。
所以,不论什么流派的疗愈,能够使来访者获得自我的协调一致,得到自如、自洽的结局,都是合格的。
存在主义心理学,不能使你跨过生命的无意义、孤独、虚无、自由、死亡,它只能引领你不再为必然存在而焦虑、痛苦和无助,接纳当下,境随心转,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没有人能够逃脱。
“没有人能直视骄阳,就像没有人能完全直视死亡”。
如果觉得生命没有意义,是因为自己没有很好地赋予生命意义。勇敢地为自己承担,全然地为自我负责,接纳当下的状态,最终重新点燃生命的热情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