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志愿者的致敬信(为咱崇州这一老一少志愿者打call)
对志愿者的致敬信(为咱崇州这一老一少志愿者打call)近日,记者走近两位崇州志愿者,跟随他们的故事体会志愿者工作的苦乐艰辛。每年的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全球的志愿者在这一天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倡导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服务理念。如今,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全国注册志愿者6136万,四川注册志愿者495万,成都注册志愿者187万余名。“一老一少”志愿者01国际志愿者日
国
际志愿者日
走进
崇州
“一老一少”志愿者
01
国际志愿者日
每年的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全球的志愿者在这一天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倡导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服务理念。如今,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全国注册志愿者6136万,四川注册志愿者495万,成都注册志愿者187万余名。
近日,记者走近两位崇州志愿者,跟随他们的故事体会志愿者工作的苦乐艰辛。
02
陈仪洁
志愿者
送人鲜花,手留余香
用青春的声音唱响时代强音
国际志愿者
“洁妹,谢谢你,跟你摆谈过后,我心情好多了。”12月5日,崇阳街道崇庆路社区张大姐拉着陈仪洁的手不放。陈仪洁是社区工作人员,也是一名青年志愿者。前不久正是她和同事的帮助,遭遇不幸的张大姐才从轻生的念头中走出。
25岁的陈仪洁做志愿者已有5年。陈仪洁大学所学的专业为医学护理,毕业后一直从事服务性工作,做过护士,还做过物业管理员。2013年,她来到了崇庆路社区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她有更多时间接触社区居民,志愿者工作也是回回不落下。
心理疏导、平安建设、关爱空巢老人、植绿护绿,自从在成都志愿者网上注册后,她已经参加志愿服务40多项,累计服务50.3个小时。热心,耐心,是居民们对陈仪洁的评价。
60多岁的社区居民刘大爷带着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生活,三年前老刘可是社区的“刺头”。老刘虽是崇州人,但户籍早就迁到了外省,虽然家庭生活困难却无法享受到低保。老刘经常到社区去闹。后来在陈仪洁的帮助下,协调街道、民政、公安等多个部门,帮助老刘把户籍迁回了崇州。老刘申请到了低保,家里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一提起陈仪洁,老刘总是竖起大拇指,不住点赞。
“送人鲜花,手留余香”是陈仪洁最喜欢的一句话,身为90后的她有着同龄人少有的稳重和成熟。“我始终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人,这是我作为一名共青团员的担当。” 陈仪洁正在用她青年的力量描绘出彩的人生。
03
杨建春
志愿者
我有义务把这里的故事传承下去
做历史的记录者
老街的传承人
77岁的杨建春是崇州市年纪最大的志愿者。他是崇阳街道朱氏社区的居民,见证了朱氏街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落寞。
“‘西江晚渡客三千,夺得争名隔着鞭。舟子招招人宛在,满帆风雨过前川。’这是清代诗人晏补之咏唱崇州美景的诗——《西江晚渡》。诗中描写的“西江晚渡”就是文井江畔的朱氏街社区。”杨建春给记者娓娓道来,他所生长的这片土地的传奇。
现今,朱氏街社区顺应民意、主导打造朱氏街老街,保留了原有风貌,着力提升美化居住环境。杨建春闻讯后,再也坐不住了,主动联系到社区,为老街打造献计献策。杨建春深思熟虑、精妙构思、收集资料,开始了一项老街文化传承的追忆,用粉墨书写了5米长,1米宽的历史板报。而后,杨建春与其兄杨建洲一起发动老街老人共同汇编了《星星文集》,其中《史海钩沉》篇章,描写了朱氏街老街的历史故事,生动再现了老人们对老街深深的眷恋之情。
“如今日子越来越好了,虽然年纪大了,但我还是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朱氏街是我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我有义务把这里的故事传承下去。” 杨建春说。岁月抹去了历史的诸多痕迹,但是历史记忆却不因时间流逝而消失,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杨建春老人这样的志愿者的存在,坚持用粉墨书写历史记忆,用书页记录老街故事,历史的记忆才得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
记者:庞莹
编辑:张浩(实习)
因为权威
所以有品
因为专业
所以有料
今日崇州
投稿邮箱:2781849947@qq.com
主管:中共崇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崇州市新闻中心
主编:余鹏
执行主编:李远鹏
编辑:周红 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