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乐山大佛深度解析(百姓看乐山拜谒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深度解析(百姓看乐山拜谒乐山大佛)瞻仰大佛有两条途径,一是乘游轮从江面远瞻,若仅仅作为游客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案,它可全景拍摄大佛;一是徒步登山,虽耗费较多的时间和体力,但可近距离亲近和礼拜大佛,我们当然选取的是后者。 大佛莲座所在的山俗称凌云山,座落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合处。凌云山海拔不过百米,真所谓山不在高有佛则灵,千百年来威镇三江,据传历史上再大的洪水都只在大佛的脚下,原来水患频仍的乐山已成为平安的乐土。

乍暖还寒时节,偕同仁前往天府之国——四川,拜谒久已神往的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深度解析(百姓看乐山拜谒乐山大佛)(1)

乐山历来被誉为“东方佛都”,身临其境方真切地感到果然名不虚传。这里不仅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凌云大佛,还有着惟妙惟肖的隐形睡佛。据导游告诉我们,整个乐山已是全民信佛,刚三十来岁的他已是皈依十多年的佛门居士。我由衷地赞叹:宝象庄严的大佛,灵妙普照的佛光,千余年来已使乐山地灵人慧,成为享誉中外的文明昌盛之乡。

大佛莲座所在的山俗称凌云山,座落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合处。凌云山海拔不过百米,真所谓山不在高有佛则灵,千百年来威镇三江,据传历史上再大的洪水都只在大佛的脚下,原来水患频仍的乐山已成为平安的乐土。

乐山大佛深度解析(百姓看乐山拜谒乐山大佛)(2)

瞻仰大佛有两条途径,一是乘游轮从江面远瞻,若仅仅作为游客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案,它可全景拍摄大佛;一是徒步登山,虽耗费较多的时间和体力,但可近距离亲近和礼拜大佛,我们当然选取的是后者。

乐山大佛深度解析(百姓看乐山拜谒乐山大佛)(3)

进入山门,步过一段曲折但却平缓的通道即到了凌云山下,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洞窟,窟中的岩壁上镌刻着一个遒劲雄浑的描红“佛”字,相传为苏东坡所题。尽管导游介绍苏题说尚有争议,在我看来则属可信。理由是:乐山乃苏氏祖籍,频繁流连于此,留下题记完全在情理之中;东坡先生不仅是一代文豪,而且是著名的佛门居士大德,心中有佛,处处礼佛亦属自然。

拾级而上,沿途有着众多的摩岩石刻,皆为历代名人雅士所题。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回头是岸”的石刻,相邻还有一龙身作壁围成的泉潭,上刻着“龙湫”二字。此处不称龙潭而称“龙湫”,十分令人不解。导游看出了人们的疑惑,道出了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凌云山有一条青龙,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水患祸害当地百姓。到了唐代,海通禅师发心并四处化缘,以凌云山雕塑成一尊大佛来镇住青龙。大佛塑成后,佛法的无边威力使青龙自知罪孽深重,自囚在凌云山一眼山泉处,也就是今天所见的“龙湫”。因是青龙自我忏悔,自我惩罚,而非其飞跃翻腾之所,故称此处为“龙湫”。“回头是岸”既是青龙在佛法感召和点化下自我忏悔的写照,也是对误入歧途的众生的警醒和呼唤。

乐山大佛深度解析(百姓看乐山拜谒乐山大佛)(4)

过龙湫越过一座小亭,便来到兜率宫,其实也是依崖凿成的石窟,供奉的是弥勒菩萨。按佛教三世佛之说,弥勒菩萨为未来佛,故又尊称为弥勒佛 凌云山供奉的本尊就是弥勒佛。相传五代时期浙江溪口雪窦寺的布袋和尚,即为弥勒佛的化身菩萨,“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这副脍炙人口的对联,便是人们对弥勒菩萨无上功德的赞颂。

登上山顶,即可见大佛的庄严宝相。走近大佛须先经过凌云寺,这是一座规模不算太大的寺院,寺内供奉着三生佛。遗憾的是寺内正在重新修葺,为保护佛像不受玷污,已设置了防护屏,我只能是隔屏向三生佛顶礼。

尽管我们上山的时间已是下午,凌云寺前广场上善男信女和游客仍是熙来攘往,尤其是靠近大佛的栏杆边聚集着很多人,纷纷以摸耳、抚鼻等各种方式亲近大佛。我也无法免俗,让同伴给拍了一张抚佛鼻的照片以承佛光。

乐山大佛深度解析(百姓看乐山拜谒乐山大佛)(5)

为了拜谒大佛,我们经由凌云寺前的栈道下到大佛的莲座下。栈道宽不到半米,陡峭且曲折廻旋,但却方便了人们从不同高度瞻仰大佛,这大概正是当年设计者之匠心所在吧。

来到大佛莲座下,似我这般一米七六的身高,头顶仍在大佛的脚下。这样的高度、这样的距离瞻仰大佛,更能感受“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宏伟庄严。大佛顶与山齐,双手抚膝,慈目远视,脚踏三江端然而坐。据说过去人们为了亲近大佛,常常爬上可容纳几张桌子的大佛脚背。现在为防止对佛像的损害,已严禁人们攀爬。作为佛子且年已花甲的我,即便是允许也不会有贸然之举,恭敬地五体投地,在大佛座下顶礼膜拜。初略佛在心中,即心是佛的我,也深知见佛礼佛乃学佛行,修佛道,臻佛境的必经之途。

从凌云山下山,还得从大佛莲座的另一侧再上山。依然是山道盘旋,沿途同样有着不少摩岩石刻。从佛座后行至下山一侧,在林荫的遮掩下隐约可见一座宝塔,导游告诉我们那便是供奉海通禅师舍利之塔。大佛的雕塑成功,海通禅师之功德是无量的,不仅由其首倡,并亲自八方化缘集资。在雕凿大佛期间,还受到地方官的刁难和索贿。为保全佛资,禅师宁可自剜其目。作为后学,我对禅师的无畏境界和献身精神敬佩之至!

来源:博客“菊江散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