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杜牧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杜牧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虽然版本很乱,却没有“生,一作深”或“深,一作生”之类的异文注释。不知是诗选家们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异文,还是都觉得没有必要注明。与杜牧另一首诗《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草未凋”与“草木凋”之争多有辩论不同,诗论或笔记中提及《山行》中的“生”与“深”之异的文字也难得一见。唯何良俊(1506—1573)在《四友斋丛说》中说了一句:“杜牧之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亦有亲笔刻在甲秀堂帖中。今刻本作‘深’,不逮‘生’字远甚。”[47]另有一些文献,有“生”的版本,也有“深”的版本,但都是“生”在“深”之前。比如《三体唐诗》的日本明应本[27]和明刻本[28]为“生”,而四库本为“深”[29]。《古今事文类聚》的元刻本[30]和明内府刻本[31]为“生”,四库本[32]则为“深”。《万首唐人绝句》的明嘉靖刻本[33]和四库本[34]为“生”,但明万历刻本(赵宦光校)则为“深”[35],这也是
盛大林草书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杜牧的《山行》。这首经典唐诗存在不少争议。除“斜”字的读音饱受争议外,“白云□处有人家”句中的第三字到底是“生”还是“深”也是争论不休。
关于“斜”的读音,日前已经发表。今天说说“生”与“深”。
刘永济(1887—1966)在《唐人绝句精华》中评价《山行》说:“一经诗人道出,便留诵千口矣。”[1]这句话并不符合实际。包括《樊川文集》在内,流传下来的所有唐代文献中均没有此诗的踪影,就连北宋的诗文总集《文苑英华》都没有收录此诗。笔者检索到的文献中,最早收录此诗的文献为大约成书于北宋中期的《樊川文集(外集)》。刘克庄(1187—1269)《分门别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又名《后村千家诗》)卷十四有6首题为《山行》的诗,竟也没有杜牧的这一首。元明清代,收录或评价《山行》的诗选或诗论也不多,谢枋得(1226—1289)《千家诗》和孙洙(1711—?)《唐诗三百首》都没有收录此诗。也就是说,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山行》基本上无人问津。只是到了现代,《山行》才受到热烈的追捧,成为各种唐诗选本乃至教科书的“保留”篇目。
笔者遍搜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库、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华经典古籍库等几大古籍数据库,共找到了30多种文献、约40个版本。具体说来,《樊川文集(外集)》《樊川诗集》[2]《古今事文类聚》《唐音》[3]《笺注唐贤三体诗法》[4]《唐音统签》[5]《重选唐音大成》[6]《唐诗归》[7]《全唐诗》[8]《全唐诗录》[9]《唐诗百名家全集》[10]《唐人万首绝句选》[11]《唐诗别裁》[12]等文献为“白云生处有人家”,其中《樊川文集(外集)》的四部丛刊明刊本[13]、夹注本[14]、日本江户初写本[15]均为“生”。而《唐诗镜》[16]《山堂肆考》[17]《唐诗绝句类选》[18]《御选唐诗》[19]《诗法易简录》[20]《唐诗三百首续编》[21]《白雪遗音》[22]《花木鸟兽集》[23]《江南通志》[24]《御定分类字锦》[25]《唐诗摘钞》[26]等文献为“白云深处有人家”。
另有一些文献,有“生”的版本,也有“深”的版本,但都是“生”在“深”之前。比如《三体唐诗》的日本明应本[27]和明刻本[28]为“生”,而四库本为“深”[29]。《古今事文类聚》的元刻本[30]和明内府刻本[31]为“生”,四库本[32]则为“深”。《万首唐人绝句》的明嘉靖刻本[33]和四库本[34]为“生”,但明万历刻本(赵宦光校)则为“深”[35],这也是“深”字出现最早的版本。《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的明嘉靖刻本为“生”[36],四库本为“深”[37]。《全芳备祖》的清抄本为“生”[38],四库本则为“深”[39]。《唐诗品汇》的明嘉靖刻本[40]和明汪宗尼本[41]为“生”,而四库本为“深”[42]。《石仓历代诗选》的明崇祯刻本为“生”[43],四库本则为“深”[44]。甚至一书之内两次引用也不相同,比如《御定骈字类编》卷18为“白云深处有人家”[45],卷26却是“白云生处有人家”[46]。总的来说,“生”的版本数量比“深”略多一些,也更早一些。
虽然版本很乱,却没有“生,一作深”或“深,一作生”之类的异文注释。不知是诗选家们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异文,还是都觉得没有必要注明。与杜牧另一首诗《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草未凋”与“草木凋”之争多有辩论不同,诗论或笔记中提及《山行》中的“生”与“深”之异的文字也难得一见。唯何良俊(1506—1573)在《四友斋丛说》中说了一句:“杜牧之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亦有亲笔刻在甲秀堂帖中。今刻本作‘深’,不逮‘生’字远甚。”[47]
何良俊之所以说“亦有”,是因为在考证“生”与“深”之前刚刚辨析过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他说:“韦苏州《滁州西涧》诗,有手书刻在太清楼帖中。本作‘独怜幽草涧边行,尚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盖怜幽草而行于涧边,当春深之时黄鹂尚鸣,始于情性有关。今集本与选诗中,‘行’作‘生’,‘尚’作‘上’,则于我了无与矣,其为传刻之讹无疑。”[48]李日华(1565—1635)也在《六研斋二笔》中提到了杜牧的手迹。他说正版肯定是“独怜幽草涧边行,尚有黄鹂深树鸣”,并称“有甲秀堂刻牧之行草真迹可据”[49]。结合二人的说法,“太清楼帖”中的“手书”可能就是“甲秀堂刻”,即杜牧之手书韦苏州的《滁州西涧》。杜牧既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他自书的《张好好诗》流传至今,历代视为珍宝。只不过因为他的诗名太盛,而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太多,所以他的书名不显或被掩而已。而且,李日华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和书论家。他所说的“甲秀堂刻”和何良俊所说的“甲秀堂帖”,可信度很高。也就是说,原作应该是“白云生处有人家”。
唐代以前的文献中,笔者没有发现“白云生处”和“白云深处”。
《全唐诗》中,“白云生处”仅见于杜牧的《山行》,“白云深处”却多达10处:灵一《僧院》中有“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司空图《歌者十二首(其九)》中有“白云深处寄生涯,岁暮生情赖此花”;吕洞宾《崔中举进士游岳阳遇真人》中有“无端措大刚饶舌,却入白云深处行”;熊皎《九华望庐山》中有“只待丹霄酬志了,白云深处是归程”;可止《送僧》中有“白云深处去,知宿在何峰”;陈羽《山中秋夜喜周士闲见过》中有“青山高处上不易,白云深处行亦难”;李涉《山居送僧》中有“失意因休便买山,白云深处寄柴关”;刘沧《题桃源处士山居留寄》中有“白云深处葺茅庐,退隐衡门与俗疏”;刘兼《中春登楼》中有“归去莲花归未得,白云深处有茅堂”。杜牧另一首诗《赠朱道灵》中也有“朱渚矶南谢山北,白云深处有岩居”之句。与《山行》一样,这些诗句都与“山”有关。幽邃,静雅,闲适,脱俗,“白云深处”也是一种引人入胜、令人神往的意象。
那么,杜牧为什么要在《山行》中用“生”呢?何焯(1661—1722)在《唐三体诗评》中说,《山行》中的“白云”是炊烟[50]。这个说法可以用来解释《山行》和《赠朱道灵》中的“生”和“深”,因为“人家”的炊烟可以飘上天空,远观像是白云,而“岩居”则不会有这样的效果。不过,笔者并不认同“白云即炊烟”之说。白云就是白云,应为自然景观。寒山之上,白云缭绕,仿佛是从山居人家里“生”出来的。如果是一幅画,“白云深处有人家”与“白云生处有人家”看不出区别,但作为一首诗,“生”比“深”更加生动,意境更美。
《锦绣万花谷》有“云根”之词条,其释曰:“唐人多使云根为石,以云触石而生。白乐天《天竺石》诗云‘下担拂云根’。东坡亦有诗云‘东麓云根露芽角’。”文后注明,引自《诗注》[51]。依照此解,云生于石,石在山上,山上有居者,故云“白云生处有人家”。
王双启在《山行》赏析中说:“陶渊明有‘云无心以出岫’之句,古人往往以为白云系从山峦中生出,故此处云然。一个‘生’字,既有飘浮缭绕之动态,又有滋长不息之生机,为山岭增色不少——一作‘深’,不逮此‘生’远甚。”[52]
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有“海上生明月”之句,马戴《楚江怀古》中有“广泽生明月”之句。明月不可能“生”于大海或广泽,但“生”字却充满了想象力,给人以超然于物外之感。
“白云深处”固然也很精彩,但用得多了,未免流俗,而“白云生处”却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当代出版的各种唐诗选本中,一般都是“白云生处有人家”。笔者赞成选择“生”,但也不能说“深”就是错的。毕竟在古籍文献中,“深”的版本也不少。
(本文节选自拙著《唐诗正本——大数据视域下的唐诗新考》中《杜牧<山行>中的异文和异读》一文。上次发布的是上半部分,此次为下半部分。)
(《唐诗正本——大数据视域下的唐诗新考》,湖北长江传媒集团崇文书局2021年10月出版,各大网店有售。)
参考文献:
[1] 刘永济撰:《唐人绝句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1页。
[2] (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O],清嘉庆三年(1798)刻本,外集第10页。
[3] (元)杨士弘辑:《唐音》[O],四库本,卷13第26页。
[4] (宋)周弼编、(元)释圆至注:《笺注唐贤三体诗法》,明火钱刻本,卷1第17页。
[5] (明)胡震亨编:《唐音统签》[O],清康熙丁卯年(1687)刻本,卷562第4页。
[6] (明)邵天和编:《重选唐音大成》[O],明嘉靖五年(1526)刊本,卷8第7页。
[7] (明)锺惺、(明)谭元春辑编:《唐诗归》[O],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本影印,卷33第3页。
[8] (清)彭定求等辑:《全唐诗》[O],四库本,卷254第13页。
[9] (清)徐倬等辑:《全唐诗录》[O],四库本,卷74第15页。
[10] (清)席启寓辑:《唐诗百名家全集》[O],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卷5第12页。
[11] (清)王士禛编:《唐人万首绝句选》[O],四库本,卷6第5页。
[12] (清)沈德潜选注:《唐诗别裁》[O],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教忠堂修订本,卷20第21页。
[13] (唐)裴延瀚辑:《樊川文集》[O],四部丛刊明刊本,外集第12页。
[14] (唐)裴延瀚辑:《樊川文集(夹注)》[O],明正统五年(1440)日全罗道锦山开刊,外集第26页。
[15] (唐)裴延瀚辑:《樊川文集》[O],日本江户(1603—1868)初写本,外集(无页码)。
[16] (明)陆时雍辑:《唐诗镜》[O],四库本,卷50第6页。
[17] (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O],四库本,卷210第2页。
[18] (明)凌云辑:《唐诗绝句类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年影印明末凌氏三色套印本,第161页。
[19] (清)康熙选:《御选唐诗》[O],四库本,卷30第13页。
[20] (清)李锳撰:《诗法易简录》[O],清乾隆丁亥年(1767)刻本,卷14第31页。
[21] (清)于复斋编:《唐诗三百首续编》[O],石渠山房清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第70页。
[22] (清)华广生辑:《白雪遗音》[O],清嘉庆巳未年(1799)刻本,卷3第48页。
[23] (清)吴宝芝撰:《花木鸟兽集》[O],四库本,卷上第73页。
[24] (清)赵宏恩等纂:《江南通志》[O],四库本,卷44第45页。
[25] (清)康熙等辑:《御定分类字锦》[O],四库本,卷51第38页。
[26] (清)黄生撰:《唐诗摘钞》[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16页。
[27] (宋)周弼辑、(元)释圆至注、(元)裴庾增注:《三体唐诗》[O],日本明应甲寅年(1494)刊本,卷1第16页。
[28] (宋)周弼辑、(元)释圆至注:《笺注唐贤三体诗法》[O],明火钱刻本(国图善本书号:11699),卷1第17页。
[29] (宋)周弼辑:《三体唐诗》[O],四库本(高士奇序),卷1第16页。
[30] (宋)祝穆辑:《古今事文类聚》[O],元泰定三年武溪书院刊本,后集卷23(页码看不清)。
[31] (宋)祝穆辑:《古今事文类聚》[O],明内府刻本,后集卷23第34页。
[32] (宋)祝穆辑:《古今事文类聚》[O],四库本,后集卷23第37页。
[33] (宋)洪迈辑:《万首唐人绝句》[O],明嘉靖刻本,卷26第3页。
[34] (宋)洪迈辑:《万首唐人绝句》[O],四库本,卷26第3页。
[35] (宋)洪迈辑:《万首唐人绝句》[O],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刻本(赵宦光校),卷32第18页。
[36] (宋)谢维新辑:《古今合璧事类备要》[O],明嘉靖年间夏相刻本,别集卷52第6页。
[37] (宋)谢维新辑:《古今合璧事类备要》[O],四库本,别集卷52第6页。
[38] (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O],清抄本(9行18字),后集卷18(无页码)。
[39] (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O],四库本,后集卷18第4页。
[40] (明)高棅辑:《唐诗品汇》[O],明嘉靖己亥年(1539)刻本,卷53第7页。
[41] (明)高棅辑:《唐诗品汇》[O],明汪宗尼刻本,卷53第7页。
[42] (明)高棅辑:《唐诗品汇》[O],四库本,卷53第8页。
[43] (明)曹学佺辑:《石仓历代诗选》[O],明崇祯年间刻本,唐卷62第20页。
[44] (明)曹学佺辑:《石仓历代诗选》[O],四库本,卷75第19页。
[45] (清)沈宗敬等辑:《御定骈字类编》[O],四库本,卷18第24页。
[46] (清)沈宗敬等辑:《御定骈字类编》[O],四库本,卷26第43页。
[47] (明)何良俊撰:《四友斋丛说》[O],明万历已卯年(1579)刻本,卷36第3页。
[48] (明)何良俊撰:《四友斋丛说》[O],明万历已卯年(1579)刻本,卷36第2页。
[49] (明)李日华撰:《六研斋二笔》[O],明崇祯庚午年(1630)刻本,卷1第23页。
[50]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5页。
[51] (宋)不著撰者:《锦绣万花谷》[O],宋刻本,前集卷5第4页。引文中,白乐天诗句“下担拂云根”之所出,诗题多作《洛下卜居》。东坡诗句“东麓云根露芽角”出自《佛日山荣老方丈五绝(其三)》,句中“芽角”应为“角芽(牙)”之讹。
[52] 王双启撰:《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赏析》//《唐诗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