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圣城在哪里(基督教圣城到伊斯兰之光)
基督教的圣城在哪里(基督教圣城到伊斯兰之光)对伊斯坦布尔重建的第一步,便是将这座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塑造的城市伊斯兰化。伊斯坦布尔的伊斯兰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与其重建高度结合。首先便是对基督教时代的城市进行符合奥斯曼人需要的推倒重建。这座千年古都的重生从此开始,这是一个规模浩大的重新规划与伊斯兰化进程,而这座城市也得以在未来的年岁里重拾曾经的经贸与文化地位。同时沉淀下来的历史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的复杂色彩。未来的四个世纪里,伊斯坦布尔不仅因为其古典时代建筑与伊斯兰帝国的恢弘建筑夹杂而称名。整个近东与中东世界的农工商业,以及帝国鼎盛时期源源不断的战利品与贡品供养了这座大都会。城市中的文艺创造与科学研究仍旧兴盛了几个世纪。而占有伊斯坦布尔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也高具象征意义。这不仅仅标志着伊斯兰文明对基督教文明的历史性胜利,也意味着奥斯曼帝国接替罗马帝国,成为地中海世界新的主宰力量。尽管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与西欧的近代化,帝国逐渐走向
背景伊斯坦布尔,今日欧洲第一大城市,前身是罗马帝国的千年古都君士坦丁堡。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四个多世纪里,伊斯坦布尔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建与先后的伊斯兰化、现代化进程。同时这座城市也在奥斯曼帝国的经济与文化中、以及近代的欧亚历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另外,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交替为这座城市留下了独特的历史记忆,其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持续到当代,同样值得后人的探索与思考。
今日的伊斯坦布尔,仍然是欧洲第一大城市
一、 古都的没落与重生公元330年5月11日,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将帝国的首都从饱受战火蹂躏的"永恒之城"罗马,迁到马尔马拉海的西岸古城拜占庭的遗址之上。从此这座"新罗马"被称为君士坦丁堡,成为了罗马帝国在接下来一千二百二十三年里的首都。在东罗马帝国鼎盛的年代,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这座曾经统治整个东地中海商贸的经济中心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衰亡陷入了衰颓。到15世纪,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已经锐减到不足五万人远低于鼎盛时期五十万至八十万的人口。
穆罕默德二世进入君堡,这座城市从此也被称为伊斯坦布尔或科斯坦丁尼耶
最终,来自中亚的奥斯曼人在塞尔柱人崩溃后的安纳托利亚迅速崛起。到了十五世纪中叶,奥斯曼人已经控制了黎凡特、小亚细亚与半个巴尔干半岛。苏丹无心再和领土仅剩摩里亚与君士坦丁堡,早已称臣纳贡的东罗马帝国周旋下去。公元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在长达五十三天的围城战后,希腊人顽强的抵抗瓦解了。时年仅仅21岁,意气风发的苏丹,"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策马入城;面前是崛起中的帝国未来四个世纪的首都。从这一天起,这座千年古都步入了新的时代。
入城之后,穆罕默德二世首先前往圣索菲亚大教堂,并对其进行了劫掠。旋即伊玛目在教堂前进行了祝圣,这座东正教最核心的教堂从此被改为清真寺。紧接着,苏丹号召全国的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人都应前来定居。各地的流离失所者和战俘被送往伊斯坦布尔,在1459年希腊人也被允许回归定居。修复城墙、建造要塞和皇宫的工程也在同时启动。
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座千年古都的重生从此开始,这是一个规模浩大的重新规划与伊斯兰化进程,而这座城市也得以在未来的年岁里重拾曾经的经贸与文化地位。同时沉淀下来的历史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的复杂色彩。未来的四个世纪里,伊斯坦布尔不仅因为其古典时代建筑与伊斯兰帝国的恢弘建筑夹杂而称名。整个近东与中东世界的农工商业,以及帝国鼎盛时期源源不断的战利品与贡品供养了这座大都会。城市中的文艺创造与科学研究仍旧兴盛了几个世纪。而占有伊斯坦布尔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也高具象征意义。这不仅仅标志着伊斯兰文明对基督教文明的历史性胜利,也意味着奥斯曼帝国接替罗马帝国,成为地中海世界新的主宰力量。尽管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与西欧的近代化,帝国逐渐走向下坡路;伊斯坦布尔的光辉变得黯淡;但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精神意义仍然值得发掘。
二、构建伊斯兰大都会对伊斯坦布尔重建的第一步,便是将这座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塑造的城市伊斯兰化。伊斯坦布尔的伊斯兰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与其重建高度结合。首先便是对基督教时代的城市进行符合奥斯曼人需要的推倒重建。
在罗马帝国时代,这座城市以各个大道为骨架,以诸多广场为枢纽进行规划。罗马人在城内修建了如君士坦丁广场、狄奥多西广场在内的大量公共广场。公共广场中央多有历任皇帝留下的记功柱与雕像,其不仅是公民的活动空间、集散地与帝国权威的彰显之地;也是古典公民广场政治的遗留影响。从君士坦丁堡最主要的出入口,西南方的"金门"入城,要沿着梅耶大道先后经过公牛广场、狄奥多西广场、阿卡狄乌斯广场等一系列广场,方才抵达以奥古斯都广场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域;在这里则环绕着大皇宫、圣索菲亚大教堂、大竞技场、玛格纳宫,以及元老院议事堂与巴西利卡等宏伟建筑群。
奥斯曼人则按照伊斯兰文化重建了城市的主要建筑群。之于城市东端中心区域残存的大部分罗马建筑,如大皇宫、玛格纳宫等建筑,已经损毁严重。征服君士坦丁堡时,穆罕默德二世曾参观早已破败弃用的大皇宫:"蜘蛛在凯撒的宫殿里结网,一只猫头鹰在阿夫拉西雅卜的塔内号叫"。因而奥斯曼人将破败的建筑拆除并建立起新的伊斯兰建筑。例如大皇宫除了部分石柱得以保存外,遭到整体拆除;其上建立起了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曾作为君士坦丁堡大学所在地的玛格纳宫废墟则在18世纪初被改为硕大花纹形状的的苏丹艾哈迈德喷泉。不过圣索菲亚大教堂得到了保留,被改造为清真寺。教堂的四周增加了四座宣礼塔,内部的马赛克镶嵌画被灰浆掩盖,内壁上空悬挂起书写伊斯兰教人物名号的金牌。清真寺配套的水池、壁龛、苏丹楼座与敏拜尔等也被添加了进去。正如穆罕默德二世既要自称"征服者",也要冠上"罗马皇帝"的头衔。可以说,奥斯曼人对伊斯坦布尔的重建,一方面要对旧有文化进行伊斯兰化,取而代之;一方面也想通过继承与再利用拜占庭文化遗存,来彰显自己对东罗马文明与地域性霸权的继承。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景
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城市中心区稍有东移。城市东端临海的萨拉基里奥角原本多为园林,而穆罕默德二世则将新的皇宫建立在这里,也就是奥古斯都广场建筑群的东北方向。这座规模与华丽程度不亚于大皇宫的新宫廷被称为托普卡珀皇宫。这座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高达59万平方米至70万平方米,拥有五个主庭院、大量中小庭院以及数百个房间。宫殿的正门是由白色大理石覆盖的帝国之门,与罗马帝国时代的主干道梅耶大道相连接。第一庭院是一座花园,第二庭院则是庞大的御膳房,收藏了多到一万零七百件东方瓷器。帝国政府"底万"的大楼与地标性的"正义之塔"也位于此。第三庭院与第二庭院间的"吉兆之门"也被称为"庄严朴特",是帝国重大典礼与苏丹接见外国使臣之地。第三庭院则有觐见厅、帝国宝库、清真寺与图书馆。最后则是苏丹的后宫与第四庭院,拥有400多个房间,其中包括浴泉殿、帝王殿等装饰华美的宫室。托普卡珀皇宫的回廊与通道层层交叠,整个建筑群宛如一座填满了珍宝的迷宫,其豪华程度在近代不亚于几个世纪后西欧的凡尔赛宫等宫殿群。
林木环绕的托普卡珀皇宫
三、城市人口的与社群的伊斯兰化伊斯兰化的另一个方向则是对城市结构的改造。作为大都会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教堂与公民广场被清真寺取代。这也是伊斯坦布尔的重建与伊斯兰化最重要的一步。除了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外,城内的其他十六座教堂也在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时期改造为清真寺。新的清真寺也一座座拔地而起。君士坦丁堡作为比罗马更加宏伟的"新罗马",同样拥有"七丘"。奥斯曼人为了彰显自身的威权而在这七丘上各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当的清真寺。仅仅穆罕默德二世时期,伊斯坦布尔就已经拥有了多达190座清真寺、32座浴池、24所小学与宗教学校,以及12座巴扎。伊斯兰文明的大巴扎取代了狄奥多西广场成为新的商业中心。
伊斯坦布尔大巴扎
伊斯兰化的社区也取代了古典式的各个住宅区。以往的君士坦丁堡分为平民区与富人区,伊斯兰文化则要求穷人与富人的共存互助。不过伊斯兰文化的唯一性也使得城内分为了占大多数的伊斯兰社区与少数的希腊人、犹太人以及亚美尼亚人社区;这些少数社群通过"米勒特制"进行社区自治。各个社区的封闭性相比罗马时代大大加强了,不同的族群保持不同的宗教习俗,互不干扰。譬如东正教的精神领袖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仍然受到奥斯曼帝国的尊重,伊斯坦布尔的圣乔治主教座堂替代了被改为清真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了其坐堂。
由此,不同社群形成了不同的聚居区。城市的半岛核心区域为穆斯林社区所占有,马尔马拉海岸则为希腊人与亚美尼亚人聚居区,金角湾亦多为犹太人与希腊人社区。这样,不仅仅通过建筑与名称的改变,而且要通过改变城市的结构与居民;君士坦丁堡逐渐被改造为伊斯坦布尔;伊斯兰文明取代了城市中基督教文明的主流地位。
俄罗斯画家艾瓦佐夫斯基笔下的伊斯坦布尔
从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开始,到帝国鼎盛的苏莱曼时期,奥斯曼人逐渐完成了对伊斯坦布尔的重新建构与转化。新的宫殿与清真寺取代了旧的宫殿与教堂,开放式的古典社区也被伊斯兰文化主导的多元封闭社区取代。到16世纪的帝国极盛期,整座城市已经完成了重建与伊斯兰化,成为伊斯兰文明圈新的核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