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散文欣赏(记忆中的海淀镇)
方志四川散文欣赏(记忆中的海淀镇)很多人感叹数百年历史的海淀镇自此被从地图上抹去了,但又惊叹于它的高精尖,它的日新月异,它的勃勃生机。1954年6月以海淀镇名为区名正式成立海淀区。2001年以后,海淀镇被完全拆除。现已建设为中关村西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核心。冰心女士在回忆燕京大学旧事中曾提到,时任教授的夫妇俩经常出校门到海淀镇找馆子解馋,“店家隔着窗户从窗外的河道里捕鱼上来烧熟”。而翻看上世纪出版的北京地图,海淀镇一带的地名都是下洼子、大坑沿这些“水名”,可见这样的奢侈绝非痴人说梦。海淀镇历史上在金以前属于蓟县,元以后属于宛平县,民国时先后设置十八区、十六区、十三区。
“北淀之水来自巴沟,
或云马沟即南淀也。”
——《长安客话》
在以缺水、干燥著称的北京,“海淀”这个地名颇让人神往。
冰心女士在回忆燕京大学旧事中曾提到,时任教授的夫妇俩经常出校门到海淀镇找馆子解馋,“店家隔着窗户从窗外的河道里捕鱼上来烧熟”。
而翻看上世纪出版的北京地图,海淀镇一带的地名都是下洼子、大坑沿这些“水名”,可见这样的奢侈绝非痴人说梦。
海淀镇历史上在金以前属于蓟县,元以后属于宛平县,民国时先后设置十八区、十六区、十三区。
1954年6月以海淀镇名为区名正式成立海淀区。2001年以后,海淀镇被完全拆除。现已建设为中关村西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核心。
很多人感叹数百年历史的海淀镇自此被从地图上抹去了,但又惊叹于它的高精尖,它的日新月异,它的勃勃生机。
“
离着西直门20里,从明代以来海淀镇一直自给自足、自成一体,繁华程度不让城里。从三百年前的行宫、军机处,到一百年前的燕大、清华,堪称京郊第一镇。
”
——海淀区文化馆退休干部崔先生说。
1958年成立的以“教科文中心”定位的海淀区,正是因区政府驻地海淀镇而得名。
溯源:从“三山五园”到政治中心
“
海淀是原来古代的城市和北方塞外关系来往必经之路。这个地方风景很好,所以到明清,特别是清朝对都城的建设,大部分力量都是在西郊,以海淀为中心开始。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侯仁之
乾隆三十一年(1766),在巴沟低地上还分别命名有28个泉源。这些泉源,应该是当时的海淀广阔水面的水源之一(向北还应该有瓮山、玉泉山的水源)。
万历(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年间,有两处大规模的园林开始在这一代兴建。明神宗外祖父武清侯李伟和著名书画家太仆少卿米万钟捷足先登,在海淀西北修建了清华园和勺园。
勺园和清华园的兴建,开启了金章宗八大水院以来,营建大规模郊区园林的序幕,热潮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
在作为皇家御园的畅春园及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紧相连接处,先后又有若干附属小园林散布其旁。畅春园东一路之隔的勺园故址,改建为弘雅园,一度作为皇家赐园,其后又改称集贤院,作为诸大臣会集之所。
“
三山五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在清代和故宫一起共同构成了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其文化遗存对于研究近代中国政治和外交活动乃至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与会专家在“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三山五园的兴建过程中,以畅春园为起点,在其东南一隅的台地上,海淀镇的原始聚落也迅速发展起来。最终形成从属于皇家园林的服务中心,它既是通向皇家园林区的门户,又是为其服务的中心集镇。
当时在海淀镇上就有御园的中营副将衙门、畅春园守备卫衙门、中将参将公所等朝廷部门。
雍正、乾隆在位时期,圆明园已成为常年临朝听政的中心,海淀镇也就更加繁盛起来。旧日临近北海淀的老虎洞东西一条街,终于形成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商号多达百余家,海淀特产“莲花白酒”闻名京城。
海淀镇是从故宫西华门到颐和园、圆明园的必经之地,圆明园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朝的权力中枢,而颐和园则又成为光绪朝的最重要的政治空间。
皇帝、太后需要两头跑,所以附近有很多王公贵族为避免通勤辛苦而修建的别墅,是贵气之所在。
这一时期,王公贵族在周边也兴建了大量的花园和宅院:礼亲王的花园、和珅的淑春园、鸡鸭佟宅、李莲英的宅子……
自然条件优越,水树相合,明清两朝到海淀游玩的人自然是络绎不绝。吃着“生猛河鲜”、京西稻米饭,饮着由玉泉山泉水酿造的、清冽而醇香的莲花白,怎不令人陶醉?
说故:情怀满满的海淀“老街”
我住在老虎洞东边近半个世纪,从一个光腚子的小孩儿长大成人,我看着我的孩子在这里成长,现在又看着我的孙女在这里慢慢长大……我在这里有太多美好的回忆。
——家住海淀的王奶奶
”
海淀古镇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城镇建设的理念。在其整体布局上,不仅有许多胡同贯穿其中,而且形成了三条主要的街道,即:今天海淀图书城步行街体现出的海淀镇西大街,已变成四环路的海淀镇老虎洞大街,以及今日中关村广场步行街所体现的海淀镇南大街(即斜街)。
这三条街道成为全镇交通、商贸、服务、文化活动的主要区域。
南大街和西大街随着清西郊皇家园林的建立,而成为清代帝后到西郊皇家园林“避喧听政”的御道。
老虎洞胡同
老虎洞在海淀镇西北,东西向。西与西大街相交,东为娘娘庙。
古人称设置在堤形道路下的横向的拱形涵洞为老虎洞,这种涵洞的跨径通常都小于5米,属于古代土木工程的一个术语。
老虎洞自清朝以来是海淀镇主要的商业区之一,两侧铺面林立,号称“小大栅栏”。
民国时这里有义兴当铺、吴德利茶庄、祥凝斋、保丰斋糕点铺、长生堂药铺、一盘磨香蜡铺及各类饭馆。
1949年后,这里有海淀百货商店(后迁至西大街)、海淀菜市场、精益眼镜店、茶叶店、浴室等。后来这里也是北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很多小饭馆都是专为学生开的。
老虎洞3号曾有真武庙,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后归私立小学,解放后改真武庙小学,1988年拆除。
西大街
海淀西大街在海淀镇西北部,南北向。是海淀镇历史悠久的商业街,是西郊居民购物的必到之地。
1992年,海淀区对西大街进行改造,就定位为销售图书为主的特色商业区,将西大街南段2/3划为海淀图书城步行街,由于那时还没有图书大厦这样的场所,海淀图书城是全市最大的图书销售中心,日人流量曾达到数十万,名噪一时。
2000年,北四环的建设拆除了西大街北部1/3包括西大街菜市场、海淀理发店等海淀镇最后的老商号。
21世纪以来,海淀图书城的吸引力在不断减小,其购物环境和档次都没有改进,海淀图书城周边先后建起中关村图书大厦和第三极书局。
2007年,海淀区再次对此进行改造,图书城很大程度上变成卖旧书打折书的地方了。
2014年6月12日,伴随着“中关村创业大街“隆重开街,海淀图书城也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
那时一个老和尚把我带到北京海淀药王庙,海淀离北京城西直门八华里。现在海淀变成了北京市中心,成了科学园地了,这是个大变化啊。
——梦参法师
(1931年,梦参法师在在海淀药王庙出家)
南大街
海淀南大街,这是当年慈禧从皇宫去颐和园所走的一段路线,是从东南向西北走向横穿海淀镇的一条斜街。过去是海淀镇最重要的街道,东南由海淀黄庄开始,西北至海淀区政府,折为正东西向,向西到西大街、苏州街路口。
后来海淀区开通海淀大街作为主干道,将南大街西端冲掉。有红艺照相馆、南大街粮店、海淀菜市场、香港美食城、鸿宾楼饭庄、海淀区少年宫、春燕副食品商店等。
海淀南大街38号为双关帝庙,在海淀南大街东南口。建于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补修,占地三亩,房屋十七间。1949年后为海淀区教育局占用。2003年中关村西区建设中拆除,西区建好后原址重建,现在为“慧聪书院”。
海淀南大街还有萨利宅院,原系清代大湖刘家萨利宅园东院。后慈禧将此园赐予御前掌玺太监刘建,袁世凯也曾住过这里。20世纪50年代海淀区政府曾设在此,后来曾是海淀区老干部局、海淀区老年大学。同样在中关村西区建设中拆除,在中关村西区中央绿地处重建。
苏州街
苏州街为海淀镇西侧主要街道,南北向,南起紫竹院路,北至海淀南大街(后为海淀大街)口。形成于清代,是清前期皇室由宫中去畅春园、圆明园的御路。20世纪80年代修筑西三环时南段成为三环的一部分,只剩北段继续用苏州街名,1995年拓宽。
21世纪以来,苏州街逐渐开发起来,现在两侧高楼林立。
街上有海淀区审计局、海淀区物价局、鼎钧大厦、乐家花园、白家大宅门食府、八一中学、北京市地震局、海淀清真寺、海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
八一中学,诞生于1947年3月1日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所战地学校,当时叫晋察冀军区荣臻子弟学校。
解放后,学校迁址于海淀镇苏州街西侧的大官园内(乐家花园)。近年八一中学已逐渐从乐家花园迁出,校园在乐家花园南侧。
“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回母校八一学校看望师生时的讲话
苏州街还有清真寺,建于明朝末年,文化大革命前,寺中还立有嘉庆时重修碑。
该寺全盛时期占地30余亩,有三进院落,南北各有讲堂。五六十年代寺被工厂占用,1978年后,海淀区政府对海淀清真寺进行了维修,房产逐步归还给清真寺,海淀镇附近的穆斯林又开始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1995年苏州街进行扩建,海淀清真寺山门部分位于拆迁地段,区政府拨款将山门部分进行了改建,并对清真寺进行重修。
重回首,去时年。
揽尽风雨的海淀,诉说着无尽的苦与甜。
夜阑珊,读无眠。
风尘刻画出的海淀,时刻提醒我们,
莫等闲。
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
有些事物会随波轻轻地逝去。
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
却会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编辑 / 李敏
图片来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