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晋商的铁律(前行途中当有些坚守)

晋商的铁律(前行途中当有些坚守)回望明清时期的晋商,他们“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从南自香港、加尔各答,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起大坂、神户、长崎、仁川,西到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有些商人甚至能用蒙古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俄语同北方少数民族和俄国人对答如流。”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晋商行走天下,之所以能在金融和贸易等方面领先和称雄,其商业文化的精华除了坚守诚信,还突出表现在善于“无中生有”,发现和创造商机。当然,最期盼的还是,太钢的这种突破,能否在山西造就一个产业?毕竟,实践已经证明,卖原材料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发展的需求,即使是有技术含量的原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首先是一个格局的问题。要始终胸怀货通天下的晋商格局

晋商的铁律(前行途中当有些坚守)(1)

1月11日,山西股票太钢不锈再度封涨停。统计显示,太钢不锈自1月9日以来,短短三个交易日涨幅27.36%。刺激投资者的因素是太钢不锈生产的笔头不锈钢技术取得突破,已经在生产的笔头企业开始使用,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据了解,我国是圆珠笔第一大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但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却高度依赖进口,每年进口笔尖钢1000多吨,花费外汇1500万美元。

目前,由太钢不锈起草的《制笔用易切削不锈钢丝行业标准》已通过了全国钢标委审核认定……这对全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个惊喜,也证明着,但凡是不锈钢上的事儿,我们太钢有着相当大的发言权,这体现了太钢的格局和执着。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此,我们想问:太钢的这个产品,山西本土的企业多少能用得上、接得住、延伸得了?有多少企业能从中看到商机?又有多少企业会受到启发,去攻克各自领域内的难题,去打破别人的垄断?

当然,最期盼的还是,太钢的这种突破,能否在山西造就一个产业?毕竟,实践已经证明,卖原材料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发展的需求,即使是有技术含量的原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首先是一个格局的问题。

要始终胸怀货通天下的晋商格局

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晋商行走天下,之所以能在金融和贸易等方面领先和称雄,其商业文化的精华除了坚守诚信,还突出表现在善于“无中生有”,发现和创造商机。

回望明清时期的晋商,他们“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从南自香港、加尔各答,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起大坂、神户、长崎、仁川,西到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有些商人甚至能用蒙古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俄语同北方少数民族和俄国人对答如流。”

古语说:商不出,则三宝绝。

如今的山西之所以被产能过剩所累、为行情低迷所困,固然有整体经济形势不良之因,有自身产业结构不优之过,但与如今晋商之“出”不足、不充分也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货通天下,这是明清晋商追求并实现了的梦想,也是晋商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商帮的核心依据。

试问:今天的晋商,还有这样的梦想吗?在明清晋商留下足迹的地方,又能有多少新时代的晋商呢?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产能过剩所困扰这种事情发生在山西——这片诞生过纵横商界数百年商帮的土地,是一种历史的讽刺,更是当代晋商的一种耻辱。

这是最坏的时候,但也是最好的时代,更是考验当代晋商的时刻。

面对困境,在一定时期内感到迷茫在所难免,探寻转型之路也不会一下子就找到、找对、找合适。当前我们国家着力打造的“一带一路”与明清晋商追求的“货通天下”何尝不是一脉相承?

时至今日,“货通天下”仍然是一个进行时,当代晋商不应该缺席,也更不应该一味地扮演配角。

有人说,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是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间翱翔。

从2013年6月起,我省有关部门相继组织企业开展了“山西品牌中华行”、“山西品牌丝路行”、“山西品牌网上行”等活动,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

《财富》杂志的主编吉夫科文曾这样说过:“企业家的格局决定企业的结局。”

“货通天下”,实乃商者必有之壮志,在当今时代更是商机所在。

猴年春节假期,600万出境过年的国人“刷出”消费900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热卖品居然是指甲钳、保温杯、钢笔等低价日用品。

据统计,2015年,我国出境人次1.2亿,境外消费1.5万亿元人民币,至少有7000亿至8000亿元用于购物。除了出境游消费,还有一部分国人选择通过“海淘”的形式购买海外商品,并且从过去主要购买一些奢侈品牌、高档品牌,转向高质量的、性价比合适的日用消费品。

还有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消费者跨境购买金额已经远超过去20年的总额。一位业内人士直言:“每年上万亿元的境外消费额让世界各大消费场所都对准了中国顾客。”

……

经济形势不好,就真的消费不动了吗?就没有商机了吗?

答案很明显。

要始终保持对匠心品质的执着追求

多少年过去了,为什么“月亮”还是国外的“圆”?为什么“进口”二字在国人心中仍是品质的代名词?为什么国人都有“出去”消费的冲动?但凡有机会“出去”,就“玩命”消费,为什么?

很显然,是我们的供给出问题了,不是吗?

不可否认,国内的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我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这个问题,在国家层面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也已经展开了部署行动。

事实上,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方面最热门话题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简单地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供给侧结构困境,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有的行业暴露得早,有的行业则不明显,因为生意尚可。比如珠宝行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限额以上单位的金银珠宝商品,零售总额为3069亿元,年增长7.3%。黄金作为珠宝行业的重头品类,市场供需稳中有升。2015年,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累计实物交割2596吨,同比增长23.50%,显示黄金市场比较活跃。

但是,中宝协针对其会员单位以及北京市场的抽样调查表明:2015年,众多的珠宝产品种类,市场表现总体为冷热不均,翡翠玉石市场全国点多面广,产品库存量较大,销售市场低迷;上海钻石交易所数据显示,钻石一般贸易进口145.49万克拉,金额17.48亿美元,同比呈现负增长;珠宝、铂金、白银、珍珠等产品,平均价格均有所降低,但市场相对稳定;个性化、大众化消费产品,以及智能化首饰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不过,一个行业存在供给问题,并不等于这个行业就没有了实现更大、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潜力。

我们且不说旺盛的海外购买力有力地证明着国内消费增长的潜力巨大,但就珠宝行业而言,每年国内1300多万对新婚的刚需,各种传统节庆和纪念日的需求,以及个性化生活的需要,就为这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储备了巨大的空间……

分析珠宝行业的状况,也能大致看出其他行业的状况,许多行业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当前,我们急需要面对的是该如何进行改革,才能有效地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目前,国家已经明确,要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毫无疑问,这是最直接的一条改革路径。

据报道,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为什么长寿企业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

有一个共性的答案:这些长寿的企业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匠人精神。

何谓“匠人”?有人这样诠释:慢工出细活,由单纯的手工经过铁杵磨针的历练,在重复执着于一件事时把专注、思考带入其中,久而久之,水滴石穿。

其实,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诠释,作为中国人,我们并不陌生:“玉不琢,不成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砥砺琢磨”、“精雕细琢”……可以说,“工匠精神”早已扎根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了。只不过令人惭愧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冷落了这种精神,甚至有很多人放弃了。

为什么我们晋城产的铁壶与日本产的铁壶不在一个档次上?我们缺少了什么?更准确地说,我们丢了什么?

如今,在新常态下,消费者的理念和习惯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消费的驱动,正在从无到有,转变为从有到新;礼品的消费,正在从利益的载体,转变为情感的载体……

有人说:“珠宝产品没有文化,就是坚硬的金属、冰冷的石头。珠宝企业没有文化,卖的就是料钱,挣的就是工钱。”其实,何止是珠宝产品和珠宝企业需要文化。现在,是时候将失去的东西——“工匠精神”找回来了。

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急需“工匠精神”的归来,更盼望其成为我们的职业文化、产业文化、商业文化。原因很简单,“匠人精神”本质上就代表着一种文化,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蕴藏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正能量,这是任何产品和企业都需要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激活我们灵魂之中蕴藏着的这种精神呢?

有业内人士提出:要实现三个转变,即态度转变,把“将就”变“讲究”;技术转变,把“制造”变“智造”;产品转变,把“产品”变“精品”。

这真是一语中的。

今天,在“互联网 ”迅速发展的形势下,随着“中国制造2025”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必将有效地促进我们对产品的创新、模式的创新以及文化的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匠人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创新就是一种应景之为,就会是昙花一现,就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和持续化。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商人是最实际的,相信这万亿元“流动的钱包”会让他们有所改变,会重新审视“匠人精神”。

要始终坚持对文化遗产的不懈传承

“掌柜的!今天有什么货?”

“收了一对老银双尖簪,还有款儿,挺漂亮……”

去年12月31日上午10时许,太原南宫“晋阳藏古”古玩店,一位藏友刚进门就有了收获。

每个星期的周六和周日,是太原南宫古玩市场地摊开市的日子,也是市场上人最多的时候,同样也是“晋阳藏古”古玩店的老顾客们“聚会”的时光。

逛南宫市场上的时候,置身于古今“混搭”的地摊之中,你会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根本无暇品味“古玩”二字之内涵。

但是,进入专门的店铺里就不一样了,比如走进“晋阳藏古”,展示柜里的铜钱、银元、镯子、簪子、银葫芦、银锁、墨盒、香炉、佛像、铜镜、烟锅……会让你惊叹古人的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会佩服那时的工匠竟能如此巧夺天工,也会庆幸有这样一群人致力于老物件的挖掘、整理、保护和收藏。

从表面上看,这种挖掘、整理、保护和收藏是一种功利行为,是一种商业活动,是一种买卖生意。但是,正是由于有了商业因素的介入,正是由于蕴藏着与生俱来的商业价值,这些老物件才能得以一代代传承,才能穿越时空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只不过,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这种进入收藏之中的传承品,生产工艺基本上都已经失传,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孤品”,绝大多数都已经“停产”了。

历史上的山西,不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而且传统工艺实力雄厚。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铸器“刑鼎”到唐代诗圣杜甫赞誉的“并州快剪”,从嘉庆年间进贡皇宫的“潞州丝绸”到近代“万里萌城”的铁货,再就是龟龄集和定坤丹等,无不说明这一点。可如今的现状却是,不是失传便是变得式微,有的则早已鲜为人知。

但是,换个角度看,如果有谁能够从仅存的“孤品”之上让失传的工艺复活,未必不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商机。

2016年,失传400年后的太原绞胎瓷“重现江湖”。

沿着太原东山方向走十几公里的山路,会看见一个叫孟家井的村子。在宋金时代,这个村子盛产名为绞胎瓷的瓷器,这种瓷器在北方制瓷史上首屈一指,是北方宋瓷的代表。可惜的是,这项创烧于唐代的制瓷技艺从明朝后就失传了,留在村子里的印记只是一处破旧的烧窑口、上世纪60年代雨后村子里街道两旁突现的破瓷片……

2016年8月10日,经过太原市美术馆馆长王鼎以及烧瓷技艺传承人冀田福长达8年的研究,用古法技艺采矿、揉捏、烧制而成的绞胎瓷得以“重现江湖”……

可以预见,这种传承将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出现一个新的市场,创造出新的商机,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有一些传统工艺在焕发着勃勃生机,比如汾酒的酿造工艺,千百年以来从未中断过,这是众人皆知的。另外,还有玻璃器皿的生产工艺也是这样。

2016年,杭州G20峰会组委会经过多方论证和考察,决定由祁县天久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独家定制2016年杭州G20峰会国宴用玻璃器皿。

众所周知,祁县玻璃器皿的生产,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甚至更早。从那时人工吹制玻璃日用品的小作坊,到1949年后以吹制灯罩等民用品为主;从改革开放初乡镇企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到近年成为“中国玻璃器皿之都”“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这项工艺在不断发展壮大,而且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就业,富裕了一方百姓。

有人说,祁县玻璃器皿之所以美,能够做优做强,被G20杭州峰会组委会看上,不仅是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成果,更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和结晶。如果没有大批工匠作为支撑,没有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就不会创下挺进G20杭州峰会这样的业绩,更难以屡屡创造新的辉煌。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种传承的力量,一种传承的成果,一种传承的创新——比如,红海公司走“文化”之路,注重手绘,偏向艺术表现,打造“百年老店”;大华公司走的就是“工业化”之路,产品定位更专注实用性;晶鹏公司践行“自主品牌,自主设计,自主营销”;东久公司和东大公司坚持“高端定制”等,都各有特色。

我们山西民间手工艺底蕴丰厚,素有“古代东方艺术博物馆”之称,不仅有一刀剪、泥人张、绛州木版年画、平遥推光漆器、中阳剪纸、广灵染色剪纸等让人如数家珍。不过,更有许多民间工艺亟待抢救和激活。

比如,洪洞县万安镇的韩家庄传说是舜王继母韩氏的娘家,这里是山西有名的簸箕之乡,簸箕生产始于上古,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是现在用簸箕的人少了,编簸箕的更少了,也许哪一天就见不到了。再有,沁源县中峪乡渣滩村老郑家的麻纸坊,已有189年的历史,虽然比“蔡侯纸”晚了近千年,却与其在制造工艺上一脉相承。然而,随着纸张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手工麻纸早已不复当年的盛景,制作技艺也濒临失传……

相比这些传统手工艺,如今很多山西人更会怀念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消失的山西名牌,从驰名的华杰电子表、海棠洗衣机、春笋电视机、太行缝纫机、环球自行车,到畅销的平遥火柴、清徐暖气片、迎泽和云冈啤酒、迎泽和双塔肥皂、芳芳洗衣粉和洗洁净等。特别是许多地方都曾有比较完备的轻工业系统,现如今却不复存在,甚至连一个像样的生产企业都找不到,令人惋惜痛心。

如今的山西面临着转型的考验,投资究竟要向何方去,什么地方是“蓝海”,什么领域可持续发展,什么投资有长远回报……这些问题折磨着各类资本,也折磨着每一位投资者——在互联网时代到底做什么好呢?做平台还是做具体的产品和服务?

其实,在迷茫的时候,为何不仔细盘点一下我们的文化遗产,也许商机就在其中。

要始终敢于追求不断的自我突破

在过去的2016年中,相信很多人、很多企业都切身体会到了经济下行压力的内涵,我们山西人、山西企业的体会似乎更加深刻一些。

说到我们山西的经济,总绕不开煤炭。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省共有25座煤矿永久关闭,其中包括有着90年建矿史、在中国煤炭工业史上留下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潞安集团石圪节煤矿。

不可否认,煤价的不给力给山西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带来的也不仅仅是煤炭等行业的局部阵痛,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的运行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这些传统产业基础之上的。

就客观条件而言,山西的整体转型始终被一个行业所制约,那就是煤炭行业。更准确地说,是为煤炭行业的高回报诱惑所干扰,它高度契合了资本追逐高额利润的本性,从而将各种资源紧紧地集中在它的周围,对其他产业产生虹吸效应。此谓资源诅咒,世界许多资源丰腴的地方都有此病。

有人总结说:回顾“黄金十年”,煤炭经历了一个不得不成功、不得不辉煌的时代。十年期间,煤炭处于卖家占主导的市场地位,不必花大力气去做营销,买家自动上门,供不应求……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甚至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将资本推向期望转型的行业和产业,但是煤炭行业的畸形回报率,却从根本上制约了山西经济整体转型的进程——虽有新“树木”不断出现,但却始终难见“森林”。

也就是说,山西转型之艰难是有客观条件制约的,谁也不能强迫投资者放着回报率高的行业不进入,而投身回报率低的行业。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当煤炭行业的暴利不复存在,而且是连预期暴利都不复存在的时候,山西本土和外部的投资者才会重新选择,才会真正开始新的产业布局,山西的转型也才会真正落地和加速。

事实上,这样的客观条件正在逐步具备——煤炭的需求总量将保持低速增长,这已经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共识。

2016年,国家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被明确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化解过剩产能放在首位,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吨-1.5亿吨,行业兼并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同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年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省退出煤炭产能2325万吨,1-11月,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7.38亿吨,下降15.2%,我省减产量占全国减产量的39%。与此同时,山西煤炭行业结束了连续26个月的亏损局面。

但是,业内的专业人士指出,2016年煤价上涨不具有市场基础,2017年煤炭市场将处于回调走势……

可以说,传统行业的突破之于山西,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效益问题,更是一个生存发展问题。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太钢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惊喜,一个极好的示范。

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发出了“圆珠笔头之问”,引起业内强烈反响。

中国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包括圆珠笔上的笔尖钢。这对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太钢集团来说,无疑是一桩“心病”。但是,太钢敢于直面挑战,最终突破了自我——成功造出了笔尖“皇冠”,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其实仔细看,产能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技术问题。在没技术的时候,产能无从谈起。在技术大众化的时候,有产能也会成为问题产能。

笔尖钢困境的突破证明,解决“心病”问题,自我突破是最佳的解决途径,这对包括煤炭在内的传统行业都应该是适应的。

愿晋商在打拼奋斗中不断前行……

作者:雷清明

责编:小白

晋商的铁律(前行途中当有些坚守)(2)

点击“阅读原文”打开新页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