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陈茜写意国画(陈茜绘画的新意何在)

陈茜写意国画(陈茜绘画的新意何在)笔墨含情,这就是面对陈茜画作的第一印象。就像相亲一样,这个第一印象的好,却是十分的重要而又格外难得的一种感觉。时下人们所谓的文艺作品要“接地气”,其实说到底,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折射自生活的真情实意。接下来,又看了几幅作品,都是同样的感受。特别是此后作者发到我邮箱中的数十幅大大小小的作品,看后更坚定了这个“第一印象”。有情就是有根。笔墨一旦含情,作品就有了生命。因此我认为,陈茜女士,在当今中国的女画家中,是很有诗意个性,也是颇有发展潜力的一位有实力的画家。我为此而感到欣喜。我想这其实也是独具慧眼又格外严谨挑剔的美术大家贾平西先生特意要我欣赏夫人画作的本意所在。正因为上述的感觉,我才产生了要写一篇读画心得的念头,也算是我自己学习绘画与欣赏绘画的一点见解。2007 半临秋水照红妆2008 闲花淡淡开

陈茜


陈茜写意国画(陈茜绘画的新意何在)(1)

个人简历

陈茜,笔名东西,江苏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学士学位,2016年结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艺术学院。师从贾平西老师、张晓星老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流行色色彩协会会员,辽宁省营口市公立贾平西美术馆馆长,黑龙江省贾平西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作家书画院艺委会委员,东北亚龙翔书画院理事。出版有个人画集《东西中国画集》,《陈茜花鸟画集》《陈茜画猫》《陈茜花鸟作品选》《陈茜作品精选》。多幅作品在《中国书画报》《文化参考报》《广东美术报》《华人画事》《中国美术家》《中国铁道报》《中国慈善公益报》等发表,2014年在广西桂林美术馆,山东蓬莱八一画院举办贾平西陈茜画展。2015年在山东荣成博物馆,山东文登博物馆举办贾平西陈茜画展。2017年10月《日日看桃花》入选“写意中国,大美辽宁——第二届中国画水墨大展”。2018年04月《九妹的幸福》入选“讲中国故事”第五届全国架上连环画获优秀奖。2019年03月《忠诚的战马》入选光辉历程 红色经典—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六届全国架上连环画获优秀奖。

不是东西 胜似东西

第一次看到陈茜的画,是2014年北京春暖花开时节。四月初的一天,在一个书画界朋友雅集的场合,一见面,贾平西先生就郑重递给我一张《中国书画报》,说上面有他夫人陈茜的画作,并热心地展开报纸指给我看。首先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大写意:两张半四尺宣纸的横长尺幅,画面上是大片的春水与荷叶,两只紧紧相依的黑天鹅低头关注着近前一只可爱的小天鹅。那小天鹅的鹅黄,就像一盏金灿灿的生命之灯,画龙点睛似的一下子使得冷色调主宰的画面,充满了浓浓的暖意与生命的活力。我顿时感到了心弦被拨动的震撼,感到了一种难以言状的闪电一般的情感的穿透力。这是欣赏一件艺术品的感觉,而不只仅仅是面对一幅画作。艺术品的第一要素就是能够以情动人,导引读者进入某种情境并为之陶醉、产生共鸣。作者与读者通过艺术的媒介达到了情感的交流以致心心相印。这是一种难得的感觉,甚至是许多技巧考究且貌似精美的名家画作所不具备的灵魂所在,也反衬出当今的中国绘画最容易看到的一个往往被忽略的致命诟病。我因此想到,画面上那只可爱的小天鹅,正是象征着陈茜的这些画作,它也许还有些稚嫩,但却是充满了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新意。


陈茜写意国画(陈茜绘画的新意何在)(2)

2007 半临秋水照红妆


陈茜写意国画(陈茜绘画的新意何在)(3)

2008 闲花淡淡开

笔墨含情,这就是面对陈茜画作的第一印象。就像相亲一样,这个第一印象的好,却是十分的重要而又格外难得的一种感觉。时下人们所谓的文艺作品要“接地气”,其实说到底,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折射自生活的真情实意。接下来,又看了几幅作品,都是同样的感受。特别是此后作者发到我邮箱中的数十幅大大小小的作品,看后更坚定了这个“第一印象”。有情就是有根。笔墨一旦含情,作品就有了生命。因此我认为,陈茜女士,在当今中国的女画家中,是很有诗意个性,也是颇有发展潜力的一位有实力的画家。我为此而感到欣喜。我想这其实也是独具慧眼又格外严谨挑剔的美术大家贾平西先生特意要我欣赏夫人画作的本意所在。正因为上述的感觉,我才产生了要写一篇读画心得的念头,也算是我自己学习绘画与欣赏绘画的一点见解。


陈茜写意国画(陈茜绘画的新意何在)(4)

2009 啦啦啦


陈茜写意国画(陈茜绘画的新意何在)(5)

2013 窗外

变革的年代,人们厌倦了千篇一律与墨守成规。书画的创作当然也不例外。仔细品味陈茜的画作,感到其中充满了新的元素与创新的意识。她的画作,有不少落款署名是“东西”。这显然是她的名号,是由姓名陈茜中拿来,体现着平西先生的反常式幽默。但是理解了陈茜的画作,你就感到其中的寓意远远不止那么简单。我的理解,这“东西”二字,可是大有内涵,也大有说道。首先,作者想要宣示的是自己的作品在努力追求一种“东西合璧”的艺术风格。这在画作中已经是显而易见。她的画中,传统的笔墨情趣中总是透着几分高贵素雅的洋味,同时也就强烈地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意味。这就有意无意地冲破了国界与民族的某种局限,呈现出跨越时空的人类理念。在陈茜的笔下,山水显然还是中国的山水,花鸟显然还是中国的花鸟,但是在艺术的境界与格调上却已经打破了传统国画的某种局限而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陈茜写意国画(陈茜绘画的新意何在)(6)

2011 佳期如梦


陈茜写意国画(陈茜绘画的新意何在)(7)

2012 过一山又一山

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文化大融合的年代,没有这样站在人性的高度上的大融合的胸襟与视野,也就没有艺术的发展与未来。但融合又不是照抄拼凑生拉硬配,而是古今中外艺术元素的融会贯通。这就为艺术的创新与探索提出了不少的疑问,留下了极大的拓展空间。比如,如何理解和对待中国“写意画”笔墨传统的问题,是一味只讲究“写”的功夫,以笔墨线条为主,还是要站在更高的境地瞭望世界,努力加以继承和借鉴以致突破?这显然从美学理论到创作实践都是有争议、有不同声音的,甚至出现了长久的抗衡、迷茫与徘徊。看得出,陈茜的画作是做了这方面充分的准备与思考选择的,因此作品一经面世,就显示出了不俗的成熟与果敢。她显然懂得所谓“线条就是笔墨全部“,甚至一味强调”线条可以一手遮天”的传统绘画理念至少是片面的。当然这样的认识,并非是她的独创。在这方面,头一位勇敢而成功的探索者应该说是徐悲鸿先生,以后的齐白石,再往后的吴冠中各位大师的实践探索也是成就辉煌。紧随其后而且健在者恐怕就要数贾平西先生了。上述几代人共同的贡献,就是清醒地认识到把继承中国写意画的笔墨传统,片面地理解为仅仅是一个勾线与书“写”的局限,而大胆采用面与线结合,这就把西方绘画中更加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引入了中国画创新。可见,陈茜的绘画,是有明晰师承关系的。她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之上,再加之自己女性独具的高贵、敏感与细腻,便使得她的绘画一经起步就与平庸拉开了距离,有了一种卓尔不群的新生面貌:笔墨的格局大为拓宽,抒情手法大大地丰富。画面的生动与立意的深厚,也是传统的写意画无法比拟的。于此同时,她还大胆地将传统的“工笔”与“写意”嫁接,形成了一种更具创新意义而又充满辩证的美学追求。这在处理画面的主体与背景、全局与局部、韵致与细节、抽象与具象、人与自然,以及浓淡、干湿、远近、动静、轻重、冷暖等诸多造型元素方面尝试着力求属于自己的格调、手法与绘画语言,结果也就产生了“不是东西,胜似东西”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陈茜写意国画(陈茜绘画的新意何在)(8)

2012 路边说话草棵听


陈茜写意国画(陈茜绘画的新意何在)(9)

2012 窈窕淑女

一个性情温和、容貌秀美的江苏女子,能够创作出如此大气的画来,不禁令人想到“胸怀山岳”这个成语。陈茜画作另外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画面大气磅礡,具有山岳气势。在她的笔下,无论是花鸟还是山水,都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博大与辽远。这也是一反当下画坛的阴靡萎缩之风而体现出的阳刚朗然之气。这种叫你刮目面对的“反串现象”,不禁令人想到了画家自身的感情观以致爱情与婚姻的选择。是的,这个世界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个人爱什么不爱什么,欣赏什么,不欣赏什么,那是由秉性乃至世界观决定的。一个年轻的江苏女子,在这人欲横溢的商品大潮中经历过苦苦的寻找之后,最终果敢地选择一个市场并不偏爱的贾平西先生作为终生伴侣。这无论是年龄性格与外在气质都是许多人,至少是平常人难以理解甚至不能接受的。但是他们相爱了,结合了,而且生活的和谐美满。而她的这些作品,也毫不掩饰地透露出这种婚姻幸福的喜悦。画面上那些成双成对的飞禽与花朵,那些粉红、鹅黄与金红的热烈色彩,那种温柔和谐的情调与韵致,那大片大片的呈现在绿水青山之间的昭示青春活力的浓得化不开的深红浅绿,还有那深秋里经霜过后愈发透出鲜艳的累累果实和大千世界里随处散落着的数不清的粒粒相思豆,都无不透溢出深深的激情爱意。总之,她的每一幅画,都令人想到是一首爱的礼赞,都仿佛是在为他们冲破重重世俗阻障的忘年之爱的低吟高唱。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与众不同的感情积累,也才会有这样的画作怦然面世。这是从画家的心灵深处流淌出的,是任何的天分与技巧都无法替代的,也是我们见到的许多所谓画家不具备更未曾体验过的创作过程。


陈茜写意国画(陈茜绘画的新意何在)(10)

2015 清歌妙舞


陈茜写意国画(陈茜绘画的新意何在)(11)

2016 红树林

画家是多情的,画家更是爱美的。齐白石老人直到九十多岁,还像一个热恋中的青年在自己的绘画中尽情挥洒抒发着爱美的乐章。有一个动人的细节还是从新凤霞的散文中读到的。年轻美貌的新凤霞拜齐白石为师,有一个生活的细节是:白石老人每次见到新凤霞,都会拉着她的手长时间不放开。一旁站着的凤霞的丈夫吴祖光很能理解这样的感情,认为是最真挚而纯洁的爱美之举,是只有天才的大艺术家才会有的返老还童、返璞归真的大真之举。可见,青年画家陈茜选择贾平西先生作为终生伴侣,也是体现了一种对艺术与艺术家大美的理解与欣赏。她的婚姻与画作,也恰巧是对她审美价值取向以致人生价值观的最精确而完美的诠释。正因为有了这样另类的审美选择,她才最终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找到了宣泄自己感情、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与平台。当然她的这种选择,永远都不会被局外的人们理解或接受,因为从社会公共价值取向而言,它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别人,快乐自己”的“学雷锋”之举,而是属于完全私人范畴的超越功利的选择。无论如何,如今面对她的画作,感动之余,我只想为她的艺术而喝彩,并为她与老友平西先生的幸福而祝福。

陈茜写意国画(陈茜绘画的新意何在)(12)

2015 江南第一春


陈茜写意国画(陈茜绘画的新意何在)(13)

2016 耄耋佳缘

文:忽培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现任国务院参事)

2014年4月26日 义耕堂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