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世事看惯无心意不如月下读聊斋(扑朔迷离窑变)

世事看惯无心意不如月下读聊斋(扑朔迷离窑变)这件器物之所以能够存留,应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的一面。随着明代审美的提高,釉里红的缺陷美逐渐得到认可。“窑变无双”,这件器物正好验证了这一特点。罐身内部旋纹明显,并有两处接痕,这些特征都在帮它“验明正身”。至明洪武年釉里红开始盛行,色浅红而带灰。纹饰以线描的缠枝花卉为主,简单明了。早期多呈黑红,甚至烧成了“釉里黑”的“怪胎”,被视为不祥而被砸碎。好在明朝开国之君自有其超人的胸怀与气度,为烧出满意的“釉里红,始终坚持不懈,并在明代中晚期得到成功。窑变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出窑后可能出现意外的釉色效果。这种效果非人工可控,所以千姿百态。我想,这件面目全非的“窑变”,恐怕连它亲妈都不敢认了。这件器物,从器型、胎质、釉色和图案装饰风格,都有着浓厚的元明风格。其釉面滋润、肥厚。器身纹饰多达10层,以“点子花”居多,主图案是草率简单

世事看惯无心意不如月下读聊斋(扑朔迷离窑变)(1)

大美无言 风月无边 物来而应 关注是金

世事看惯无心意不如月下读聊斋(扑朔迷离窑变)(2)

​唐·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的难得之处,是在其能够“鉴宝”。拥有宝物,固然令人羡慕,能识得宝物,更让人肃然起敬。民间自有大师在,我深信不疑。对一件器物的判断无异于断案,虽扑朔迷离,但锲而不舍。

世事看惯无心意不如月下读聊斋(扑朔迷离窑变)(3)

都说“东西自己会说话”,但有些真的是“金口难开”。瓷器的历史太久远,历史没有真相,只能靠我们的有限的知识和无限的逻辑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曾经遇到一件“怪模怪样”的器物,当时让我大费周折。

世事看惯无心意不如月下读聊斋(扑朔迷离窑变)(4)

这是一件很奇怪的小罐子,之前很少遇到和关注的一类东西。器物高宽都是7.5厘米。造型丰满,质朴庄重。其阔口丰肩,腹部圆润,向下渐收,底足平削。从器型、纹饰、胎质来看是元明风格,只是这“白底黑釉绿花”的窑变效果着实“令人惊奇”,仿佛“伏地魔”的魔法瓶。

世事看惯无心意不如月下读聊斋(扑朔迷离窑变)(5)

窑变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出窑后可能出现意外的釉色效果。这种效果非人工可控,所以千姿百态。我想,这件面目全非的“窑变”,恐怕连它亲妈都不敢认了。

世事看惯无心意不如月下读聊斋(扑朔迷离窑变)(6)

这件器物,从器型、胎质、釉色和图案装饰风格,都有着浓厚的元明风格。其釉面滋润、肥厚。器身纹饰多达10层,以“点子花”居多,主图案是草率简单的缠枝花卉纹,依然保持着元代瓷器的装饰特点。再看它的“釉下黑色”其实是一种绿色、褐色的胶着体,在罐身“花朵”的部位特别明显。器物的身份逐渐浮出水面,基本应为明代洪武“釉里红”。

世事看惯无心意不如月下读聊斋(扑朔迷离窑变)(7)

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火候不到就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就有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造成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温,所以烧成率很低。且元人尚白而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世事看惯无心意不如月下读聊斋(扑朔迷离窑变)(8)

至明洪武年釉里红开始盛行,色浅红而带灰。纹饰以线描的缠枝花卉为主,简单明了。早期多呈黑红,甚至烧成了“釉里黑”的“怪胎”,被视为不祥而被砸碎。好在明朝开国之君自有其超人的胸怀与气度,为烧出满意的“釉里红,始终坚持不懈,并在明代中晚期得到成功。

世事看惯无心意不如月下读聊斋(扑朔迷离窑变)(9)

这件器物之所以能够存留,应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的一面。随着明代审美的提高,釉里红的缺陷美逐渐得到认可。“窑变无双”,这件器物正好验证了这一特点。罐身内部旋纹明显,并有两处接痕,这些特征都在帮它“验明正身”。

世事看惯无心意不如月下读聊斋(扑朔迷离窑变)(10)

器物的胎体厚重,胎质细腻洁白,底足平切,局部微有火石红。 这件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罐的身份蒙尘至今,总算“沉冤昭雪”。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是否还有别的答案呢?也希望有见过此类器物的老师不吝赐教。

世事看惯无心意不如月下读聊斋(扑朔迷离窑变)(11)

大美无言 风月无边 物来而应 关注是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