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皇宫大殿多大(北宋的皇宫有哪些)
北宋的皇宫大殿多大(北宋的皇宫有哪些)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相当于1点至3点。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23点至凌晨1点。大庆殿进入宣德楼的正门,就到了大庆殿。每逢举行重大典礼,皇帝都要提前在大庆殿斋戒、住宿以示虔诚每年正月初一的朝会也在这里举行。大庆殿外左右两侧的门称长庆门。此外,大庆殿的院子里设有两座楼,外形类似寺院里的钟楼。太史局就在钟楼上面,局里的保章正时刻都要检查刻漏,并手执牙牌按时向宫中报告时间所谓太史局,就是司天监,而保章正是太史局的官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编制历法,以及测验“刻漏”。刻漏,又称“漏刻”,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计时器。“漏”是一种带孔的壶,“”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刻漏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的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为了使水流均衡,可以放置多级受水
北宋的皇宫
在汴京城内西北部,周长五里,最早是唐朝宣武军节度使得衙署。五代后梁定都开封,在节度使府的基础上营建了建昌宫。后晋时,改为大宁宫。到了后周,逐步形成了开封皇城和宫城相套的平面格局。而这种格局,也直接影响了之后历代王朝的都城建设,包括元大都以及明清的紫禁城。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大力扩建皇宫,形成了包括宣德楼、大庆殿、枢密院、中书省、都堂、文德殿、凝晖殿等众多建筑的开封皇城。
宣德楼
宣德楼为大内(即皇宫)正门,在宋代俗称“端门”,因“太微,天子庭也…南蕃中二星间端门而得名。宣德楼排列着五座门,门上刷朱漆,嵌金钉。宣德楼的墙壁由砖石砌镶而成,墙上雕刻着龙凤和飞云的图案,檐椽高耸,覆盖着琉璃瓦,还有曲尺形的连墙、突起的楼阁、朱红的栏杆和彩绘的门槛,无处不是精致华美。宣德楼下面并列着两座相对而立的门楼,门前设有朱红色的杈子,与外界隔离开来。所谓杈子,是用木条交叉固定的支架,放置在街上相当于隔离墩。
大庆殿
进入宣德楼的正门,就到了大庆殿。每逢举行重大典礼,皇帝都要提前在大庆殿斋戒、住宿以示虔诚每年正月初一的朝会也在这里举行。大庆殿外左右两侧的门称长庆门。此外,大庆殿的院子里设有两座楼,外形类似寺院里的钟楼。太史局就在钟楼上面,局里的保章正时刻都要检查刻漏,并手执牙牌按时向宫中报告时间所谓太史局,就是司天监,而保章正是太史局的官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编制历法,以及测验“刻漏”。刻漏,又称“漏刻”,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计时器。“漏”是一种带孔的壶,“”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
刻漏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的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为了使水流均衡,可以放置多级受水壶。古人根据一天中太阳出没的规律、天色的变化规律,以及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独创了一套计时方法,将一个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并与十二地支相配,分别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已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古代的一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与现代计时法对应关系如下: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23点至凌晨1点。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相当于1点至3点。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相当于3点至5点。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相当于5点至7点。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相当于7点至9点。
已时:隅中,又名“日禺”等,是临近中午的时段,相当于9点至11点。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相当于11点至13点。
未时:日,又名“日跌”“日央”等,为太阳偏西的时段,相当于13点至15点。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相当于15点至17点。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相当于17点至19点。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相当于19点至21点。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觉,人定也就是人静,相当于21点至23点。
左、右掖门
内城的南墙有三座门,在举行重大朝会时使用,以通向内廷宫殿。宣德楼左边的为左掖门,右边的为右掖门。左掖门通向明堂,是皇帝宣明正教的地方。一般来讲,朝会、祭祀、封赏、殿试等大典都在明堂举行。从右掖门进去往西是天章阁、宝文阁等天章阁建于天禧四年(1020),取“为章于天”之义,主要收藏宋真宗御制的文集以及御书,宋朝历代皇帝的画像与即位前的旌节也收藏在这里。宝文阁,原名寿昌阁,是收藏宋仁宗的御书和御制文集的地方
枢密院、中书省和都堂
进入右长庆门往东,北面的廊庑依次是枢密院、中书省和都堂(宰相办公的地方),其次是门下省和大庆殿。枢密院,是宋朝的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军马等政令,最高长官是枢密使。中书省,是中央的政务机关,秉承皇帝意旨总领政务,宣布皇帝命令,批复大臣奏疏,最高长官是中书令。在宋代,枢密院和中书省并称为“二府”。其实,“政府”一词就来源于此。在宋朝之前的大唐帝国,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为“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管理政务。
后来,统治者为提高工作效率,有时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署办公,称为“政事堂”。宋朝设立“二府”之后,“政事堂”和“二府”的合称即为后来的“政府”从大庆殿外廊横门再往北走一百多步,又有一道横门(古时,南北为纵,东西为横)。每天上朝时,宰执在这里下马。宰执是宰相与执政的简称。宋朝的宰相并不固定,曾先后以同平章事、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相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为“执政”,合称“宰执”。
其余的侍从、台谏则要在第一道横门那里就下马,然后步行到文德殿,进入第二道边门。侍从,包括殿阁学士、直学士、待制与翰林学士、给事中、六部尚书和侍郎,因为常年在君王左右充当顾问的角色,故称“侍从官”。台谏,则指的是御史台和谏院。
东走廊通往大庆殿东偏门,西走廊通往中书门下后省。宋朝的中书门下省,在宫内和宫外分别有办公地点,设于宫外的称为“中书门下后省”或“中书门下外省”,设于宫内的则为“政事堂”。再往西是修国史院,其次是朝南的小角门,正对着文德殿。
文德殿
文德殿是举行朝会的大殿。文德殿前是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往东出东华门,往西出西华门。附近还有两个相对的门左、右嘉肃门。南边是左、右银台门和大庆殿的后门,两旁是东、西上阁门,街北还有宣祐门。
凝晖殿
进入宣祐门,有一条南北向的大街,大街西走廊朝东的是凝晖殿,从这里通过会通门就进入皇宫了。和凝晖殿相对的是殿中省六尚局的御厨房。殿中省是负责皇帝外出祭祀时供具、伞扇的官署,下设六局尚食、尚药、尚酝、尚衣、尚舍、尚辇凝晖殿平常禁卫森严,出入控制相当严格,能够进去里边的人都是皇帝和宫妃的亲信、近侍。凝晖殿外,知省、御药、幕次快行、亲从官、辇官、车子院、黄院子、内诸司兵士等杂役人员随时听候宣召。宫中负责采买、进贡的人也全都从这里进入宫内。因此,这里是整个皇宫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宫里各司的人会在这里买卖食物和珍奇的物什,全都是民间集市不会有的东西。
每天早晚皇帝进膳的时候,从殿中省到凝晖殿,禁卫整整齐齐排成行列,禁止外面的行人越过护栏。殿中省大门外会有一个人大声呼喊发令,称为“拨食者”。
然后一群身穿紫衣的“院子家”,头上戴着一种幞脚裹起来、幞头向后折的头巾,手里托着一个食盒进到这里来。食盒上罩着一块金黄色绣龙的餐巾,大约有十多个。接着,又有院子家托着二十多只金色瓜形盒进来,以备不时传唤,这叫作“泛索”。
宣祐门
宣祐门外,往西走是紫宸殿,每年的正月初一皇帝都会在这里接受群臣的朝拜。然后是文德殿,这里是皇帝和大臣每天上朝的地方再后依次是垂拱殿、皇仪殿和集英殿,其中集英殿是皇帝举行殿试并设宴的场所。而后面的几座大殿分别是崇政殿、保和殿和睿思殿(内书阁)。皇宫的后门叫拱辰门。
东华门
东华门外是贸易最繁盛的地方,因为皇宫的采买都在此处。这里有日常生活所需的鲜花水果、鱼虾鳖蟹鹌鹑兔肉,还有各种金银玉器、珍宝古玩、衣服饰品等,无一不是天下珍奇。而且饮食的品种十分丰富,如果买家只需要其中的一二十种做下酒菜,当时就有现货。这里还可以买到新上市的应季瓜果蔬菜,如茄子、葫芦每对卖三五十千钱,宫中负责饮食的部门都争相以高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