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高欢和宇文泰哪个更厉害(高欢本可以碾压宇文泰)

高欢和宇文泰哪个更厉害(高欢本可以碾压宇文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尤其是在玉璧之战中,高欢10万大军,愣是打不下一个只有守军2000多人的玉璧城,还在这里折损了七八万人。气得高欢回去就病了,没多久一首《凉凉》,哦不,是一首《敕勒歌》就把高欢给送走了:不过从双方实力来说,那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高欢占据了北魏绝大多数地盘,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而宇文泰手里的关中,当时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而且一场大旱灾,导致关中大饥荒,饿死了十之七八的人。实力如此悬殊,其实呆子都应该能猜得出,东魏肯定要把西魏给干掉了。可历史偏偏要跟大家开个玩笑。双方实力在时间的流逝中居然发生了反转,这又是咋回事呢?东魏建立以后,高欢和宇文泰打了几仗,结果输了个底朝天。自己实力这么强,结果差点被人家干翻了,就问你丢不丢人。

高欢正在外面打猎,忽然有人告诉他:老大,皇帝跑路了!

北魏孝武帝元修的确跑了,这次他去的地方是关中。高欢灭了尔朱家族以后,几乎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统,唯独关中地区,偏偏不听他的。

关中原来是贺拔岳的地盘,高欢用反间计让侯莫陈悦诛杀了贺拔岳,结果导致贺拔岳的部将们集体反叛,推举宇文泰为老大,愣是让高欢碰了一鼻子灰。

宇文泰集团和高欢集团,自此水火不容。此后高欢将元善见立为皇帝,史称东魏。而宇文泰毒杀元修以后(没错,因为元修到了这里也不听话),改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

不过从双方实力来说,那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高欢占据了北魏绝大多数地盘,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而宇文泰手里的关中,当时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而且一场大旱灾,导致关中大饥荒,饿死了十之七八的人。

实力如此悬殊,其实呆子都应该能猜得出,东魏肯定要把西魏给干掉了。可历史偏偏要跟大家开个玩笑。双方实力在时间的流逝中居然发生了反转,这又是咋回事呢?

高欢和宇文泰哪个更厉害(高欢本可以碾压宇文泰)(1)

一、东魏(后来是北齐)内部整天搞事情,没机会改革。

东魏建立以后,高欢和宇文泰打了几仗,结果输了个底朝天。自己实力这么强,结果差点被人家干翻了,就问你丢不丢人。

尤其是在玉璧之战中,高欢10万大军,愣是打不下一个只有守军2000多人的玉璧城,还在这里折损了七八万人。气得高欢回去就病了,没多久一首《凉凉》,哦不,是一首《敕勒歌》就把高欢给送走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高欢去世以后,东魏的好戏才正式登场。为啥呢?因为当时东魏主要分成了这么几大派系:

  1. 第一大派系,自然是以高欢的儿子高澄(后来是高洋)为首的老高家势力,他们主要盘踞在晋阳。
  2. 第二大派系,则是以东魏勋贵官员为主的贵族势力,他们主要盘踞在邺城。
  3. 第三大派系,这是谁也想不到的,是高欢媳妇儿娄昭君所领导的庶子集团(非嫡长子,都可以算是庶子)。

这三大派系整天搞事情。早年是高澄打算当皇帝,勋贵集团有阻挠的。高澄去世以后,娄昭君所带领的庶子集团又出来搞事情了。

高欢和宇文泰哪个更厉害(高欢本可以碾压宇文泰)(2)

在娄昭君的鼎力支持下,高洋又想当皇帝,结果连高欢旧部都开始阻挠,双方僵持了好一阵子。高洋登基,建立北齐以后,前期努力干活,后期吃喝玩乐。结果34岁就把自己给玩没了。

高洋的儿子高殷继位没多久,他叔叔高演,又在老太后娄昭君的支持下,篡夺了高殷的皇位。高演心理素质差,没多久被自己吓死了,他防止自己的太子高百年被弟弟害了,居然主动传位给弟弟高湛。

高湛也不客气,二话不说就在娄昭君的支持下,继承了大位,顺便宰了高百年和一堆宗室。等于说娄昭君的4个儿子都做了皇帝(高澄是追封的)。这可真够扯的,北齐共8位帝王,居然始终只有两代人。

这么搞下去,北齐的改革,其实根本就施展不开拳脚。因此改革之路步履维艰,就算掌权之人有这方面想法,可皇位更迭过于频繁,直接导致无法进行改革。

高欢和宇文泰哪个更厉害(高欢本可以碾压宇文泰)(3)

二、西魏(后来是北周)的改革就比较顺利了。

高欢和宇文泰其实差着辈分呢!宇文泰比高欢小了11岁,所以高欢死了以后,宇文泰长长松了一口气,总算有精力进行改革了。

宇文泰的改革雷厉风行,一度彻底改变了西魏积贫积弱的现象。将一个即将灭亡的集团,活生生给拉了回来,甚至开始焕发新生。

第一,均田制改革。

宇文泰的均田制改革,对西魏的生产力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关陇地区经常出现旱灾的现象,在收赋税的时候,宇文泰给出了新的规定:

丰年的时候正常收,一般收成的年景只收一半,要是遇上荒年,那就只收三分之一。如果实在难熬,那更好,直接不收。

过去北魏的农民不仅要缴纳赋税,每年还要抽时间服役,负担相当重。宇文泰对此也做出了人性化的调整:

服役起始年龄从15岁放宽到18岁以上,根据年景对服役的时间也做了调整。丰年的情况,每年服役30天。一般收成的年景,每年服役20天。遇到灾年,每年服役10天。

这可把西魏的老百姓们给高兴坏了,而且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后世唐朝轻徭薄役的政策,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

高欢和宇文泰哪个更厉害(高欢本可以碾压宇文泰)(4)

第二,苏绰的六条诏书。

这玩意儿能出现在封建时代,感觉都是神一般的存在。苏绰的这六条诏书分别是:

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摧贤良、恤狱讼、 均赋役 。

  1. 先治心,指的是用仁义礼智信来教化百姓,首先掌权者就必须要做到这些,以身作则,否则就不配为官。
  2. 敦教化,指的是宣传道德文化的教育,培养老百姓良好的品格。当然了,作为执行者的官员也必须要先具备这些条件。
  3. 尽地利,指的是劝课农桑,因地制宜,按照农时合理生产。
  4. 擢贤良,这算是戳中了那帮腐朽无能的官员们的脊梁骨了。所有官员,选贤与能,剔除那些混饭吃无作为的官员,选拔有能力肯干事的官员。
  5. 恤狱讼,也就是断案需要慎之又慎,不能滥用刑罚,具体事情具体办。
  6. 均赋役,这也是伤害既得利益者的事情,要求均平赋税,调剂贫富。换句话说,有钱的多贡献点,没钱的少贡献点。

这六条诏书被宇文泰整天挂在床头和办公桌前,天天看,时时看。甚至还让百官们烂熟于心,各地郡守令长们,如果不能够吃透这里面的意思,那就别干了,回家卖红薯算了。我想在这里,送给苏绰一个“牛”字!

高欢和宇文泰哪个更厉害(高欢本可以碾压宇文泰)(5)

第三,建立府兵制,西魏军队自此强盛。

过去北魏沿用的依旧是三国时期流传下来的世兵制。东汉末年连年征战,大家都去打仗了谁也不肯种地,以至于人口锐减。过去募兵制那一套搞不定了,因此曹魏开始推行世兵制。

所谓世兵制也就是将士兵和他的家属固定为军户,子孙后代世世代代都要当兵,和种地的民户是严格区分开的。

到了北魏依旧沿用这种制度,早期多是鲜卑部族的士兵,编入军户。他们的地位较高,可是时间长了以后,各种叛逃者、罪人以及他们的家属都被编入了军户,这就严重降低了军户的社会地位。

这么一来大家都以自己是军户为耻,这谁还肯干啊!再加上东魏能调动20万大军,可宇文泰只能调动2万多人马,实力差距太大了。于是乎一场改革势在必行。

宇文泰建立了一套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府兵制系统。其中八柱国中有两个人比较特殊,宇文泰作为最高军事统帅也是柱国之一,而元欣作为西魏的傀儡宗室,也在八柱国之一,他们俩除外,就只剩下了有实权的六柱国,分别是:

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

这几个人很特别,李虎、独孤信是贺拔胜的旧部,李弼是侯莫陈悦的旧部,赵贵、于谨和侯莫陈崇是宇文泰的铁杆粉丝。

这么一来西魏内部的四大集团:宇文泰集团、西魏宗室集团、贺拔胜旧部集团、侯莫陈悦旧部集团就全都被宇文泰给收拢到一起了。

你以为宇文泰不好控制他们?最鸡贼的就是在八柱国下面,还有十二大将军和二十四开府。这些人都是交叉设置的,也就是这六柱国之下,各有两位大将军,都不是他们自己的人,而是来自于其他集团,那么好了,你发号施令只能通过这两位大将军,你还能闹出什么事情呢?

高欢和宇文泰哪个更厉害(高欢本可以碾压宇文泰)(6)

三、西魏(北周)的政局也相对稳定。

相对于东魏来说,西魏这边的政局就太稳定了。主要就三个人说了算:宇文泰、宇文护、宇文邕。

宇文泰是关陇集团的灵魂人物,也是北周王朝的奠基人。集团在他的改革之下,逐渐走向强盛。

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当时由于宇文泰的儿子们年纪不大,不足以承担重任。因此宇文泰去世前,将基业交付给侄子宇文护,希望他能像周公一样辅佐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

宇文护掌权以后,立刻灭了西魏,改立宇文觉为帝,建立了北周王朝。此后宇文觉不听话,所以宇文护又废杀了宇文觉,改立宇文泰庶出的大儿子宇文毓为帝。这期间全都是宇文护一个人说了算,他坚定地执行了宇文泰的改革政策。

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子,由于宇文毓也不听话,因此宇文护又废杀了宇文毓,改立宇文邕为帝,也就是北周武帝。

宇文邕雄才大略,灭了权臣宇文护以后,独掌大权。此后依旧坚持父亲宇文泰的政策,使得北周越来越强大,直到灭掉了东边的北齐。

十分明朗的政权交接,使得北周高层基本没什么太大的震荡。而且就算出现皇室杀戮,每一代掌权者,都坚定不移地支持宇文泰改革,这就是北周获取最终胜利的原因。

高欢和宇文泰哪个更厉害(高欢本可以碾压宇文泰)(7)

总结:缓和阶级矛盾,是宇文泰的必杀技。

有人问,宇文泰的改革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其实说了这么多,最关键的还是缓和阶级矛盾。当时宇文泰手里的鲜卑兵马本就不多,在与高欢多次交战中,又损失了很大一部分。

兵源不足的情况,宇文泰只好让汉人加入军队之中。但是胡汉矛盾就此凸显了出来。高欢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而且他那边鲜卑士兵更多,因此矛盾更尖锐,所以他没有采取改革的办法,只是两边都给点面子,以和稀泥的方式,希望能缓和矛盾。

可宇文泰却在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缓和阶级矛盾,他一边将汉人吸纳进入府兵体系内,同时赐予他们鲜卑姓氏,而另一边则举起了儒家和周礼的旗号。

这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一种策略而已。并不是说赐鲜卑姓氏就是偏袒鲜卑族,而是一种促进融合的形式而已。同样抬出周礼也不是一种落后,也是一种促进融合的形式。

参考资料:《周书》、《北齐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