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具有遗传性吗(黄褐斑都是遗传的)
黄褐斑具有遗传性吗(黄褐斑都是遗传的)前面我也提到,黄褐斑好发于某些人种或人群,像这一疾病在拉丁美洲的发病率可达60%-70%,这远高于其他其他地区。其次,通过研究对比发现,临床也发现有多例家族性黄褐斑的报告,Madhu等曾对300例进行随访、治疗中发现,黄褐斑有家族史的药占到30%以上。●遗传因素②成熟的黑素小体合成黑素,黑素小体向树突远端转移、传递至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然后在角质形成细胞内进行分布以及降解。注意了,这一过程中,黑素颗粒合成增多,而从黑素小体向周围角质形成的黑素颗粒增多以及角质形成细胞的新陈代谢下降等等都有可能导致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的黑素颗粒细胞增多。经过研究发现,我们表皮层黑素细胞的数量、活力,以及黑素颗粒的分布上均与黄褐斑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了,这些只是在内分泌因素上一个非常表浅的综述,更深层次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我这就不再展开一一分析。●紫外线照射这一点是公认的促进黄褐斑加重的因素之一。紫外线
说到“黄褐斑”,这可能是不少女性心中的痛。因为爱美是人的天性,有些女性常因患有黄褐斑而苦恼、焦虑、自卑,由于这是一种面部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多发生于频繁暴露于紫外线下肤色较深的女性面部。皮疹常分布对称,发展缓慢,可持续多年。在临床上治疗困难,容易复发。注意了,它其实并不单单只是“遗传”引起,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黄褐斑”的那些事。
写在前言●大家别小看这么一个皮肤病,截止目前为止它确切的病因还是尚无定论。从疾病的角度来看,它可影响各族人群。相对而言,深色皮肤类型(西班牙人、南美洲人、阿拉伯人、东南亚人)的患病率更高;从性别上来看,主要还是女性患者居多,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9,从青春期到绝经期妇女均可发生黄褐斑。基于目前的研究表明,其与妊娠、日晒、某些药物、化妆品、内分泌紊乱、某些慢性疾病、微量元素、失眠等等都有关联,下面我将为大家逐一分析。
黄褐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内分泌因素
①内分泌的异常是黄褐斑发病的首要原因。像我们人体的一些具有激素分泌功能的器官,如脑垂体、肾上腺、卵巢、睾丸等分泌的激素均可直接作用于黑素细胞。重点就在这个黑素细胞上面,黑素是调节我们皮肤颜色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可分为褐/黑色的优黑素和红/黄色的褐黑素。
②成熟的黑素小体合成黑素,黑素小体向树突远端转移、传递至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然后在角质形成细胞内进行分布以及降解。注意了,这一过程中,黑素颗粒合成增多,而从黑素小体向周围角质形成的黑素颗粒增多以及角质形成细胞的新陈代谢下降等等都有可能导致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的黑素颗粒细胞增多。经过研究发现,我们表皮层黑素细胞的数量、活力,以及黑素颗粒的分布上均与黄褐斑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了,这些只是在内分泌因素上一个非常表浅的综述,更深层次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我这就不再展开一一分析。
●紫外线照射
这一点是公认的促进黄褐斑加重的因素之一。紫外线作为一种外源性刺激黑素细胞分裂因素会使得照射部位的黑素细胞生殖,它能使得皮肤中的-SH氧化破坏而增加酪氨酸的活性或直接刺激黑素细胞或通过光的氧化作用,使黑素细胞及黑素小体数量增加,黑素化程度加深。其次像光照射后,皮肤中许多生物化学系统也会发生变化,如花生四烯酸和一些环氧产物,前列腺素D2,前列腺素E2增加。它们都能使黑素细胞增加及树突增大,并可调节和诱导黑素的合成和转运。如经常照射太阳光,我们的面部、前额、颊部、上唇表面的黑素细胞可达2000/m㎡甚至更多,而其他阳光照射少或者没有照射的地方约为100/m㎡,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面部容易好发黄褐斑的原因所在。
●遗传因素
前面我也提到,黄褐斑好发于某些人种或人群,像这一疾病在拉丁美洲的发病率可达60%-70%,这远高于其他其他地区。其次,通过研究对比发现,临床也发现有多例家族性黄褐斑的报告,Madhu等曾对300例进行随访、治疗中发现,黄褐斑有家族史的药占到30%以上。
●情绪因素
情绪对黄褐斑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致病上,当黄褐斑发生后,患者还可能出现痛苦、焦虑、孤僻、急于求成、失望泄气等不良心理。而这些因素又会进一步加重黄褐斑的程度,这可能与下丘脑-垂体导致MSH的释放所致色素沉着或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时产生“黑素促进因子”,使得色素加重。
●其他因素
如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之间发生失衡、局部皮肤的菌群失调、口服某些避孕药、雌激素替代疗法、长期应用一些特殊药物(冬眠灵、苯妥英钠等)、慢性疾病(月经失调、痛经、子宫附件炎、子宫肌瘤等)等均可诱发黄斑样皮损。注意了,这里我重点需要提示一下,其实某些化妆品也可诱发黄褐斑,这可能与化妆品中的一些成分(氧化亚油酸、枸橼酸、水杨酸盐、重金属元素、防腐剂、香料、染料等)有关,尤其是劣质的化妆品更需注意。
黄褐斑的临床特点的简单介绍●如果按照分布部位可将黄褐斑分为三型,即面中部型(皮损分布于额、颊、上唇及鼻部)、颊型(皮损主要发生在双颊部及鼻部)、下颌型(皮损主要位于下颌,偶尔累及颈部“V”区),多见于育龄期妇女,而且肤色深者较肤色浅者更容易发生。皮损通常为淡棕色、灰色、棕灰色、棕黑色甚至深蓝色的斑疹,大小不一,可相互融合成片状。一般来讲,黄褐斑发展是比较慢的,可持续数月或数年,可因日晒后加重(与我上面讲到的紫外线因素有关)。
黄褐斑该如何应对?我想,很多人可能迫切的想知道有什么好的治疗方式,其实治疗也是针对于我上面讲到的各个病因来做文章,总体的原则就是在稳定黑素细胞、抗炎、保湿、防晒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分型祛除色素和/或改善皮肤微循环,具体如下:
●果酸换肤联合氨甲环酸疗法
①从药理学的角度来讲,氨甲环酸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类抗纤溶止血药物。其结构与酪氨酸有相似之处,不仅可以抑制纤溶酶原的形成,改善酪氨酸代谢产物黑素蛋白的合成,最终达到褪黑的目的。针对与黄褐斑患者,氨甲环酸并不影响黑素细胞的数量,而是通过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快速淡化色斑、改善临床症状。
②果酸它其实现在在皮肤美容科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提示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根据医疗诊治规范,果酸护肤必须要有相应执业资质的医师才可操作。所以市场上有些打着护肤招牌的美容院一定要注意鉴别)。它是一种从水果中提取的有机酸,包括葡萄酸、苹果酸、橘柑酸等。如果是在低浓度果酸水平下,它可以降低表皮角质细胞的凝结力,最终快速去除老化角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如果是在中度浓度果酸水平下,它可以直接深入到人体的真皮组织中,依靠自身理想的渗透性。在治疗青春痘、黑斑、皱纹方面疗效显著;如果是在高浓度的果酸水平下,果酸的皮肤渗透力增强,不仅可以一次性剥落老化的角质,还能抑制黑素表达。注意了,在这我仅解读治疗方法,具体怎么个用法我不再细致分析,有这个方面需求者需进一步在皮肤专科医生处就诊。
●基础治疗
①避免诱发因素,调整生活方式,避免服用引起糖皮质激素水平变化的药物,避免服用光敏性药物,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充足,调整心态,缓解紧张焦虑状态,规律而适宜的饮食。
②注意防晒,这是所有黄褐斑的基础治疗,也是其他治疗必须配合的重要措施。如外出打伞,涂抹防晒霜,以减少日光照射所引起的皮肤屏障受损及黑素细胞活性增加。
③如服用某些特殊避孕药物者,及时停药。如果是某些特殊疾病(月经失调、痛经、子宫附件炎、子宫肌瘤等)所并发的,那就积极治疗可能诱发或加重黄褐斑的相关疾病。
●其他治疗方式
如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维生素C可阻止多巴氧化,抑制黑素形成,维生素E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可单用也可联合应用),激光疗法、壬二酸乳膏、氢醌乳膏局部外用在临床上应用的较为广泛。还有就是我们的传统医学“中医中药”治疗,对于黄褐斑中医的观点即脏腑辨证与肝、肾、脾有关,气血辨证与气滞、血瘀有关。所以治疗上以疏肝理气、滋补肝肾、健脾益气为主,根据无淤不成斑、有斑必有淤、治斑不离血、久病必淤、活血化瘀法贯穿黄褐斑治疗(内治法、外治法、针灸、埋线、刮痧、脐贴、拔罐等)的始终。
综合总结●黄褐斑是多种因素所导致,所以单单认为是遗传而患病其实是过于片面的观点,文章已经把黄褐斑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行了一个大致的讲解。关于具体的用药疗程、用法、细致的治疗方式并未过多的提及就是因为疾病本身的特殊性、病因的个体化,所以有这方面治疗需求的还是应当尽早至正规医院皮肤专科就诊。
注:本文不构成医学治疗建议,也不具备医疗指导意见,仅为健康科普所用。时间仓促,难免可能有遗漏或者错误之处,还望各位及时指出,如仍有疑问,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果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健康知识,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我们下期再见。#健康出行节##守护皮肤防御病袭##【闪光时刻】主题征文第二期#@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头条辟谣
参考文献:
1.皱宏超,付香莲.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皮肤病与性病,2010,32:27-29.
2.王智琴,李真真,等.果酸换肤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20):20.
3.朱文元主编.白癜风和黄褐斑.第1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60-326.
4.赵辨,傅永红,仲敏,等.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4.
5.解萌,曹莫.黄褐斑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3,29(4):31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