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的身高是多少(郭敬明不是上海人的精神之爹)
郭敬明的身高是多少(郭敬明不是上海人的精神之爹)他是当代预言家。 他的头衔,现在不是烂片导演,是当代批判作家。 他的外号,现在不是小四,是上海城市性格吹哨人。
说起来很离谱,郭敬明现在都快成为上海的精神之爹了。
他的作品《小时代》,现在不叫烂片,叫现实主义纪录片。
他的头衔,现在不是烂片导演,是当代批判作家。
他的外号,现在不是小四,是上海城市性格吹哨人。
他是当代预言家。
凭借一己之力揭露了上海的虚荣、势利、阶层差异。
他是活着的鲁迅。
看到的上海,是冷漠无情会吃人的上海。
他是郭敬明,是一场疫情后,大家发现被错怪的郭敬明。
他....我呸!!!
我想郭敬明本人也怎么都想不到,因为一场疫情,他被那么多人排队道歉。
事情得从上海的全员核酸说起。
一些上海人当时抱着“要给上海找回面子”的心理,盛装出席核酸检测。
还有一些上海人,家门口挂着的用来装抗原的袋子,一个比一个奢侈。
许多人看到这些图片,就觉得原来小时代是写实作品。
原来小时代炫富拜金是上海人的真实写照,
原来纸醉金迷物欲横流是上海人的常规操作,
愿来郭敬明不是太浮夸,是对上海了解太透彻。
起初我以为这只是调侃,后来发现这把火越烧越旺,比《小时代4》最后的那把火还要旺。
尤其是一些短视频博主,最近已经快把郭敬明捧上新时代神坛了。
先是回忆郭敬明早些年在上海的经历——
妈妈在上海坐地铁遇到麻烦,被骂乡巴佬。
在上海读大学,老师直接用上海话上课,他根本听不懂。
再又细数了他遭受的“冤屈”——
小时代成功拿下了16届上海国际电影奖,却因炫富拜金被批评。
多年后人们发现,郭敬明早在剧情简介中写道的没有错:
这是当下时代一群时尚年轻人的青春故事,也是属于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最后,上升了一波价值观——
我们误会郭敬明了,我们向他道歉。
靠自身努力住进汤臣一品,郭敬明老师,励志!牛逼!值得学习!
ummmm.....看起来头头是道,但恕我直言,无法苟同。
第一个无法苟同的,是《小时代》就代表上海。
我在上海待了5年,现在也在。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上海可能确实会有属于自己的小时代,但小时代绝对不代表上海。
疫情让人们对上海充满愤怒,这愤怒不知道何时开始转移到了上海普通人的身上。
上海被标签化成了精致,咖市,享乐,利己,奢靡。
但我摸着良心说,这标签可能属于你在新闻上看到的某些人,都绝不属于全体上海人。
疫情里上海的普通百姓为物资发愁的多了去了,你以为谁都有条件享乐吗?
我身边也不少上海人接连几周早起晚睡出任劳任怨当志愿者,你说这叫利己吗?
城市是割裂的,哪里都一样。
我会说上海某些地方做得不好,但我绝对不会因此去揶揄全上海人。
更不会同意小时代就是上海,郭敬明就是上海精神代言人。
因为这和我们一直反对的标签化地域歧视,没有任何区别。
他们真的需要援助吗?他们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他们需要。
第二个无法苟同的,是郭敬明值得一个道歉。
他不值得。
即便他受到过上海土著的歧视,他也不值得我们对他道歉。
多年前,他的妈妈刚到上海时,因为坐地铁不会买票被人嘲笑。
他发现周围的同学,永远都在用最新款的手机,都穿名牌。
可他自己用的最老土的手机,什么都不能穿,不能逛街,不能去餐厅吃饭,只能吃食堂。
一系列的冲击,让他明白没钱在大城市就会被人瞧不起,于是拼命赚钱。
可是当他有钱暴富以后,他对这些对他造成伤害的东西是讽刺吗?
他是热爱啊,是得不到的愤恨,转为了得到之后的兴奋偷着乐啊。
他那么热衷奢侈品,晒照总是要露出新买的名牌东西。
《小时代》里,他拿出了上百万的地毯,40W的水晶吊灯,50W的毛衣,5000块的雨伞。
他血淋淋地展示了这些贫富差距与纸醉金迷,但并没有任何要反讽的意思。
他花了7个亿在上海静安区一口气买下了汪精卫四姨太的国民别墅,3.2亿买下了上海汤臣一品的1206平顶楼复式,他爱这一切。
他后来所做的,不是证明瞧不起他的那些人是错的,而是为了证明自己也可以变成那样的人。
他从来不想着改变什么,而是拼命想着学规则,爬上去,高人一等,仅此而已。
你们看到郭敬明如今素雅的穿着衣服做核酸,就以为他和你们一样,是独立于上海之外的吗?
不是的,郭敬明虽然不是上海人,但他才是你们心中那个最讨厌的版本的上海。
所以啊,向郭敬明道歉的人,你们或许搞错阵营了。你与那些被瞧不起的外地人是朋友,你甚至可能和你讨厌的普通上海人是朋友。
但你与他,从来都不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