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人间情版本(倩女幽魂人间情豆瓣5.0)
倩女幽魂人间情版本(倩女幽魂人间情豆瓣5.0)中国文人最风骚的朝代是魏晋时期,那时候的士人特立独行,不据礼法,经常嗑药后脱了衣服纵酒高歌,给后世的文人们留下了珍贵的谈资。那时有一个文坛吃瓜群众,动手能力特别强,搜罗文字资料和民间传说,写了一部关于那时士人言谈举止的奇书——《世说新语》。后人读之,羡慕嫉妒恨,赞誉为“魏晋风流”。宁采臣与聂小倩到底是怎样一个爱情故事,我怀着这样的好奇心去看了蒲松龄的原本。看完后我才知道,《倩女幽魂》(原文名《聂小倩》)或许并不是在讲爱情,更多像是讲恩情。而宁采臣能坚定地拒绝聂小倩的诱惑,表面看是尊重爱惜女性,实际上却是奉行封建礼教。最终文章标准大圆满结局,才让我意识到,这就是属于古代文人的爽文。我看完全剧,不得不承认剧组的确用了心。无论是燕赤霞的万剑归宗,还是知秋一叶的符文特技,亦或姥姥、黑山老妖等反派出招时的宏大场面,都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充分领略了中国仙侠文化的魅力。尤其是在美工设计和一些小
五一节上映了一部网络大电影—《倩女幽魂:人间情》,身为资深鬼怪神话类电影迷的我第一时间便上网观看,看完后的竟然觉得还不错。
本片剧情的主线依旧是宁采臣与聂小倩的旷世绝恋,BOSS依旧是我们熟悉的阴阳人树妖姥姥和黑山老妖,斩妖除魔的道士也还是燕赤霞和知秋一叶。虽然不是原班人马,但这些熟悉的电影人物再次亮相荧幕,不禁让人想起某个夏天,电视里张国荣在泥泞的路上撑开破旧的伞,王祖贤飞远时对采臣的深情回眸,以及最经典的浴桶水中接吻镜头,那皆是我们回不去的青春。
当然,这部剧并不仅仅只是卖情怀,虽然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在卖情怀。在原有经典角色塑造难以超越的情况下,制片方把重点放在了视觉特效和美工设计上。
据片方披露,这部网络大电影他们细细打磨了3年,总共花了4000万打造特效,全片一共1430个特效镜头。可以说,这是目前网络电影里最舍得在视觉效果上花钱的剧组了。
我看完全剧,不得不承认剧组的确用了心。无论是燕赤霞的万剑归宗,还是知秋一叶的符文特技,亦或姥姥、黑山老妖等反派出招时的宏大场面,都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充分领略了中国仙侠文化的魅力。
尤其是在美工设计和一些小细节上,更是别出心裁,令影片蒙上了一层浪漫的神秘色彩。无论是开场时兰若寺的富丽堂皇,还是黑山界的斑驳阴森,亦或渡河坐船去黑山界时的迷幻诡秘,都营造出宏大又不失细腻的奇幻场景。更别提还有百鬼夜行、鬼新娘、以及黑山老妖口吐棺材等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定,让人一次看了个痛快。
不过这部剧依旧有很大一个瑕疵,并不是网上人人诟病的演员演技,而是宁采臣和聂小倩的感情线太过潦草,两人生死不渝的爱情发展太过迅速,让人觉得突兀。其实这个问题在1987年的原版里也存在,只不过在两位主演神一般的颜值和演技下使人忽略了而已。
宁采臣与聂小倩到底是怎样一个爱情故事,我怀着这样的好奇心去看了蒲松龄的原本。看完后我才知道,《倩女幽魂》(原文名《聂小倩》)或许并不是在讲爱情,更多像是讲恩情。而宁采臣能坚定地拒绝聂小倩的诱惑,表面看是尊重爱惜女性,实际上却是奉行封建礼教。最终文章标准大圆满结局,才让我意识到,这就是属于古代文人的爽文。
情欲还是礼教,这是一个问题中国文人最风骚的朝代是魏晋时期,那时候的士人特立独行,不据礼法,经常嗑药后脱了衣服纵酒高歌,给后世的文人们留下了珍贵的谈资。那时有一个文坛吃瓜群众,动手能力特别强,搜罗文字资料和民间传说,写了一部关于那时士人言谈举止的奇书——《世说新语》。后人读之,羡慕嫉妒恨,赞誉为“魏晋风流”。
后来,儒家的文人渐渐收敛了自己“天真”的一面,以端正庄严的面目示人,直至宋朝儒家“理学”诞生,又在朱熹手中发扬壮大后更是如此。“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提出,让整个社会的风气为之一肃,文人更没有地方痛快地释放天性。
于是,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只能用笔在书中成就。可即便如此,那也不能写明显了,像什么朝堂高官与普通民女这种霸道总裁现实魔幻文都不能随便写,免得让人看出自己的小心思。
又要有刺激感,又得不逾越礼教,一些专门描述书生或凡人与妖狐仙鬼谈恋爱的怪志杂谈便应运而生。这类文章往往是开局一书生,出门撞妖鬼,我偏不理你,你自投入怀。众多闷骚的文人一看此类文章,就跟我们初次看见网络小说一样,得连说三个“子曰”。
《倩女幽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原文不仅文采斐然,人物和剧情更是满足了文人的所有爽点。
一是宁采臣人设刚正不阿,还贼有情有义。
原文开头就写道:
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
“生平无二色”翻译过来就是终生不再找第二个女人,这表明了宁采臣对爱情的忠贞。只不过后来啪啪打脸,聂小倩就算了,毕竟不算人,但结局还纳了一个妾。看来,妾在文人的眼中还真的不算是人。
二是聂小倩人美又贤惠,还有女鬼的身份可以增加刺激感。
电影里宁采臣和小倩的故事打完BOSS就结束,给观众留下了余韵和充分的想象空间。但在原文,小倩可是回到宁采臣家中,不仅任劳任怨照顾宁采臣全家,还嫁给了宁采臣为他生了儿子。
三是剧情跌宕起伏,大圆满结局更是让文人爽到骨子里。
原文中宁采臣夜宿兰若寺,除了自己又是拒绝美女,又是扔弃金子的正直行为让当时的文人读者们纷纷点赞以外,另一奇人燕赤霞的出现也是一大亮点。
这位燕赤霞跟电影中的邋遢道士可不一样,却是做书生打扮。他不仅善使飞剑,还给了一个宝贝剑囊给宁采臣。这桥段是不是很熟悉,这不就是主角路遇高人,获赠宝物的爽文桥段吗?别急,更贴近当时文人爽点的剧情还在后面。
宁采臣带着小倩回到家中,妻子病重身亡,他便娶了这位貌若仙女的女鬼。原文写道:
或请觌新妇,女慨然华妆出,一堂尽眙,反不疑其鬼,疑为仙。由是五党诸内眷,咸执贽以贺,争拜识之。
参加婚宴的亲戚朋友都被惊呆了,纷纷恭喜宁采臣有这个好福气,争相跟聂小倩交往。故事最后,宁采臣中了进士,小倩和新纳的妾都生了儿子,三个儿子还都做了官。
《倩女幽魂》原文《聂小倩》可谓是当时爽文大成者,不仅利用小倩女鬼的身份轻易逾越礼数,实现了关于女性的情欲幻想;又用宁采臣在兰若寺的正直举动坚守住了礼数,实现了文人自身的道德追求。最后儿孙满堂,升官进爵的结局,更是满足了古代文人对于传宗接代以及光宗耀祖的欲求。
情欲还是礼教,这是一个问题,却在《倩女幽魂》的原文以及系列电影中完美解决。果然,成人的选择就是我全都要。
爱情亦或恩情,似乎又不用分清分析了这么多《倩女幽魂》的原文,大家是不是跟我发现了同样一个问题:爱情到底在哪里?女鬼因为书生坐怀不乱爱上书生,又因为他带自己的骨灰逃离妖窟而为奴为婢。这种生硬的爱情情节,其实不符合现代年轻人的爱情观。尤其是回到家中,宁采臣前脚才义正言辞地用兄妹之义拒绝了小倩同榻的提议,后脚妻子死了就续弦为妻的行为更是让人忍不住吐槽。
女起,眉颦蹙而欲啼,足㑌儴而懒步,从容出门,涉阶而没。—原文中小倩被宁采臣残忍拒绝伤心而去
在我看来,在古代以男性为主导的文人们,他们关于爱情的想象描写往往失于单薄。纵观为现代人们还津津乐道的各类民间奇志爱情传说,大多是以报恩这个主题开展的。穷书生们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是出门总会救(捡)到一条蛇、一个田螺、一只狐狸、一条鱼甚至一个女鬼等奇奇怪怪的东西,然后这些都会修炼成美女来书生家里报恩,非要以身相许,为奴为婢。书生盛情难却,只能勉强答应。
这硬核得不能再硬的朋克直男爱情意淫,虽然现在看着有点可笑,但却真实反映了古代男女精神世界里,爱情的土地是一片荒漠的状况。别看有很多大诗人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流传千年的动人诗句,其实更多的文人以及普通老百姓对爱情的想象和理解,往往是贫瘠的。
情与爱是人的自然本性,但儒家伦理中的某些论调被统治阶层利用,使之泯灭人自然的天性,制造出无数精神世界匮乏的愚民。他们不希望底层人民追求爱情,因为爱情这个东西像“毒药”,能让一个人失去理智,也可以让一个人充满勇气。西方文艺复兴的一大标志就是歌颂爱情,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因为大胆地追求爱情代表着人们天性与思想的解放。
于是,中国古代从上到下的层层伦理压迫,造成了中国人情感诉求的极度压抑和内心焦虑。在这方面,以身作则的文人们自然不能幸免。即便他们可以远离家中端庄持家的妻子去青楼挥洒风流,体验在家体会不到的放纵快感,但依旧很难写出一篇符合现代人爱情观的文章。但这群文人们没有放弃,依旧孜孜不倦地写着硬核朋克的爱情故事,因为他们也向往着超脱世俗礼数,刺激浪漫的爱情。
所以,《倩女幽魂》里关于爱情的单薄草率便可以理解。这场传唱几百年的人鬼恋情,不过是在拐着弯地表达中国人对爱情的诉求,也呼唤着人性的自由。这个时候,爱情亦或恩情,似乎又不用分得那么清楚。毕竟,“以身相许”的爱情桥段,是那时候文人最容易想到,也是最容易接受的爱情。
经典OR新作,我们应理智看待说回网络电影《倩女幽魂:人间情》,既然这个故事本身的爱情想象就很单薄,那么影片中关于感情线的潦草似乎也可以勉强接受。更何况,在我看来,制作方根本没有把重心放在两位主演身上。所以对于很多网友对于两位主演以及影片的批评,我是有点不同意见要阐述的。
想想二十年前,2001年的周杰伦以一首双节棍红遍两岸三地大江南北,无数年轻人争相“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兮”时,我们的长辈是不是说我们离经叛道,听的什么歪歌烂曲;再倒回30年前,1990年周星驰的《赌圣》开启了星仔到星爷的传奇之路,但当时的影评人对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评价也不高;最后回到50年前,1969年的邓丽君因演唱台湾首部连续剧《晶晶》的同名主题曲而在台湾成名,然而她的温婉轻柔歌声被当时大陆的人民批为“靡靡之音”。
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人们所认同的经典。这些经典,是我们年少时遇见的初恋,就如同现在少年少女们“忘不掉的沈佳宜”一般,我们也有“忘不掉的王祖贤”。后面不管出再多致敬经典的影片,都将面目可憎,必须得加以批评,很多网友都达到了“除去巫山不是云”的境界。
我们这样的行为,其实不过在走我们长辈的老路。现在话语权在我们手上,固然可以把这些影片打入尘埃,但当我们老去,说不定这些东西还会死灰复燃,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经典。比如我十分百分万分欣赏不来的《小时代》,有很多小女孩却是喜欢得紧,组团为郭导的钱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典影片,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青春与美好回忆。只不过我们的青春有时可能不仅与上一辈的不相通,也会与下一辈的不相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破除内心的知见障,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智地看待新时代出现的影视作品。
多一点包容,少一点成见,我们将发现,有些片子虽然比不上我们“初恋”一般倾国倾城,但也有那么几分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