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漫画被抄袭(老夫子作者王泽)
老夫子漫画被抄袭(老夫子作者王泽)同时,冯棣还为“老夫子”创作出一个“朋友”,一个长得圆滚滚像大冬瓜,看起来傻乎乎,笨拙但热心的漫画人物“老白薯”,冯棣后来化名为“朋弟”。而早在1930年至1940年的北京、天津一带就盛行一部漫画,一位叫冯棣的四川籍漫画家创作出一个穿着半截坎肩,一袭短袍,头戴瓜皮小帽的该漫画人物,并给这个人物取名为“老夫子”。但就是这样一部堪称中国漫画史上的神作都涉及抄袭。王家禧在1944年从北京辅仁大学西方艺术系毕业,之后工作在天津文化宫。1956年,王家禧才从天津移居至香港。1962至1963年,王家禧的《老夫子》在香港问世。青年王家禧
2017年新年第一天,风靡半个世纪的经典国产漫画《老夫子》的作者王家禧(笔名王泽)在美国逝世,享年92岁。
他的离世引起了无数缅怀着的哀思,如果没有他,就没有大家童年的欢乐、如果没有他,就没有如此优秀的作品问世和爆红。
从1962年王家禧在香港连载以来,《老夫子》在全球累计销量达到1.8亿本,由其衍生的影视创作及周边产品也获得了众人的追捧。
连国际大导演李安都曾说:“谢谢老夫子在我年少时代,在想象力和喜感方面给了我许多滋养”,可见《老夫子》在那个时代的影响力。
但就是这样一部堪称中国漫画史上的神作都涉及抄袭。
王家禧在1944年从北京辅仁大学西方艺术系毕业,之后工作在天津文化宫。1956年,王家禧才从天津移居至香港。1962至1963年,王家禧的《老夫子》在香港问世。
青年王家禧
而早在1930年至1940年的北京、天津一带就盛行一部漫画,一位叫冯棣的四川籍漫画家创作出一个穿着半截坎肩,一袭短袍,头戴瓜皮小帽的该漫画人物,并给这个人物取名为“老夫子”。
同时,冯棣还为“老夫子”创作出一个“朋友”,一个长得圆滚滚像大冬瓜,看起来傻乎乎,笨拙但热心的漫画人物“老白薯”,冯棣后来化名为“朋弟”。
因为后来的种种特殊原因,冯棣最后在50年代弃笔。但当时在北京、天津的旧书摊上还能花一两毛买到旧日《老夫子》漫画,可见当时冯棣这部漫画的风靡程度。
在王家禧《老夫子》热销了近三十年后的1992年,香港出版人彭志铭主编在某天忽然接到北京朋友寄来的资料。
彭志铭
资料证明,香港著名漫画《老夫子》抄袭三四十年代天津老漫画家朋弟的作品。
“我们一看,不得了,因为真的很多证据。”彭志铭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说。并随后将资料公布,但王家禧矢口否认,反说彭志铭是“说谎的”!
上图是朋弟的作品,下图是王泽的作品
1996年,一位来自国内的作家冯骥也偶然发现了这部漫画的似曾相识。因为他早期在三四十年代就知道有这么一本书,还知道作者叫朋弟。
冯骥才
随后冯骥才多番调查并收集了大量的抄袭证据,在2001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文化发掘老夫子出土──为朋弟抱打不平》的书,指证王泽的《老夫子》引用自中国已故漫画家朋弟的《老夫子》,此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朋弟与王家禧的《老夫子》相隔二十年分别在不同地方热销,而在当时社会信息和往来严重缺乏的时代也铸成了此事的发生。
虽然王家禧的《老夫子》人物形象有改动,如剪掉了老夫子的小辫子、把“老白薯”改成“老番薯”,但整体人物、名字、性格、部分故事和画风都几乎雷同。
朋弟的老夫子
王泽的老夫子
在现今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更多的证据也浮出了水面,不得不说王家禧的《老夫子》有推广之功,缺没创作之名。
朋弟的老夫子
遥想彭志铭当时说过这些话:““70年代是王泽最风光的时候,但那也是朋弟最苦、最惨、最悲哀的时候。有人把香港的老夫子漫画带给他看,那时候他已经病了,又没有钱,看到王泽的漫画,一句话都没有说。我听了感觉很苦!”。
朋弟不求名不求利黯淡逝世,虽是高寿却是晚年凄凉。
而王家禧高光半个世纪,直到92岁高龄才“圆满”离世,而且还带着众多漫画迷的思念和痛惜。
事情已过半世纪,如今两位作者都已先后离开,《老夫子》是否抄袭也无需过多指责和追究。但令人遗憾的是,王家禧直到离世之时,也未能敞开胸怀的还众人一真相、还朋弟一个公道,可叹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