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这间巨大展室的正中则摆放着几十米长的拓片,高玉森说他还有更大的拓片,只是展放不开。这里还陈列着一座彩绘的架子床,高玉森介绍说,因为价格不贵,他就将此买下。架子床一百单八将酒瓶在这些书法作品的前方,则是长长的玻璃柜台,这种感觉像是三四十年前农村供销社的商品柜台。仅这个房间内玻璃柜台的长度就超过了几百米,而里面陈列的则是各式各样的酒瓶。高玉森说因为他以前经营过纸箱厂,故对包装很感兴趣,这些酒瓶里面都有酒,这也是他重要的一份收藏。我估计仅这间房屋内陈列的酒瓶就有几千个之多,我向高玉森求证他藏酒瓶的数量,他说自己没有数过。他特意告诉我,自己收藏的一组水浒传一百单八将酒瓶是限量版,该酒总共也没做多少套,而我则留意这样的酒瓶如何把酒倒出来,我仔细观察一番,感觉脖颈处不是开口处。高玉森介绍说,酒瓶的开口在背面。尺幅巨大的拓片

走到回廊的中间位置,高玉森打开了一个防盗门,原来真正的展馆在里面。这是一间通敞式的通间,我感觉占地亦有近千平米之大,四围的墙上挂满了装裱后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的大小同样是尺寸划一。确如高玉森所说,这种收藏方式在搞展览的时候更让人觉得壮观。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1)

大通间式展厅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2)

果然长短如一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3)

窄而长的条屏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4)

一百单八将酒瓶

在这些书法作品的前方,则是长长的玻璃柜台,这种感觉像是三四十年前农村供销社的商品柜台。仅这个房间内玻璃柜台的长度就超过了几百米,而里面陈列的则是各式各样的酒瓶。高玉森说因为他以前经营过纸箱厂,故对包装很感兴趣,这些酒瓶里面都有酒,这也是他重要的一份收藏。我估计仅这间房屋内陈列的酒瓶就有几千个之多,我向高玉森求证他藏酒瓶的数量,他说自己没有数过。他特意告诉我,自己收藏的一组水浒传一百单八将酒瓶是限量版,该酒总共也没做多少套,而我则留意这样的酒瓶如何把酒倒出来,我仔细观察一番,感觉脖颈处不是开口处。高玉森介绍说,酒瓶的开口在背面。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5)

尺幅巨大的拓片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6)

架子床

这间巨大展室的正中则摆放着几十米长的拓片,高玉森说他还有更大的拓片,只是展放不开。这里还陈列着一座彩绘的架子床,高玉森介绍说,因为价格不贵,他就将此买下。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7)

古陶器藏馆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8)

镇墓兽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9)

数量巨大

参观完书法展室,高玉森又带我等进入另一间展室,此房屋的面积比书法室略小,但感觉也有五六百平米大小。这间展室内陈列的全是古代陶器,有各式各样的陶罐,也有一些镇墓兽,其数量也有几千件之多。孙永行也曾藏陶器,两人边看边交流,同时探访着各种器形与时代的关系。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10)

碑帖馆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11)

只能横摆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12)

景教碑

接下来进入了另一个展厅,这里同样面积巨大,展眼望去,四围墙上悬挂着的全都是整张拓片。这些拓片有的是卷轴装,而大多数则是脱裱后装框,高玉森说他光做镜框就花了不少钱。因为有的古碑太过高大拓片无法立起来,高玉森就将其横着挂。近几年市场的整拓本价格涨了不少,想来也有高玉森也有一份功劳在。相对而言,高所藏整拓本均为近年新拓,我猜测他在这方面的收藏与他藏书法的理念不同,因为这种整拓本很少有古拓,而古人为了便于翻阅,大多制作成了剪条本。我在此馆内未看到高先生在这方面的收藏,也许他藏在了别的房间内亦未可知。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13)

造像碑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14)

宋碑

沿着回型的院落转了一整圈,在四面看到了四个场馆,其收藏数量之大的确令我惊叹。而我则更关心他所藏的方志,高玉森把我们带到了另外一个院落,这个院落有独立的院门,院的前方有一座三层小楼,此楼的门楣上写着“弘阳藏书楼”,此匾同样是出自启功之手。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15)

弘阳藏书楼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16)

匾额同样出自启功之手

走入楼中,高先生先带我们参观了一楼,他说此楼经过专门的设计,为了防火防盗,楼下两层均未开窗。走入其中同样是敞开式的大间,每间房的四边都摆着统一制式的书架,每个书架内插满了新方志。大致浏览过去,这些方志是按省分类。对于其藏方志的原因,罗华书在文中写道:“并由喜欢读书发展到喜欢藏书。起初,他把藏书的类别主要集中在小说、人物传记、历史资料、地方志等几个方面。后来,他感到个人藏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便在朋友指导下,集中精力、财力搞起地方志收藏。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17)

制式完全相同的书架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18)

书架陈列方式

收藏地方志之难,常人难以想象。一套省志出版的时间约十几年,既不流通,也不发行,更有甚者为本地区的资料保密,怎么相求都不肯卖。一般而言,十几年前出版的书已是难求,二十几年出版的则更难找到。青岛市地方志办公室老主任李应存先生苦苦追求十几年仅得到全国所出版志书的10%左右。高玉森下决心要藏全中国的地方志书,他先后六次专程赴京,拜访过上百名地方志专家和教授,与上千名地方志学者主编进行交流。他每走到一个地方,都要到当地的地方志办公室打听一下,看能否求到自己缺少的志书。他与中国地方志办公室建立了联系,先后从那里购进1500多册地方志。有时听说哪里有自己还没有的地方志,就跑上三趟五趟,磨破嘴皮子,他也要搞到手。时间一长,他在这方面的朋友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把自己保存多年的志书无偿赠给他。”

关于高玉森过去的经历及喜好方志的起源,回来后我从网上查得2015年8月22日的雅昌艺术网上刊有贾可所撰《高玉森:建在乡间大道边的博物馆》一文,此文中有如下描述:

高玉森出生在山东临淄的一个农民家庭,1978年他参加高考,通知书来了却未被录取,事后才知道政审不合格,初中毕业高玉森就此辍学。此后,高玉森开过拖拉机,炸过油条,卖过馒头,干过小买卖,从事过运输行业,还当过两年多的民办教师。1987年高玉森利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纸箱厂,是当时淮阳公社最早私营企业之一,1991年又跑到风行一时的天津大邱庄,引进项目建起了海绵厂,在当地人眼里,高玉森最能折腾,“算得上是个人物”。这段时期他一直有读书的爱好,毕竟少年时期辍学的经历,让他不能忘怀。创业成功后手头有了钱,高玉森喜欢读书发展到收藏书,并由书衍生到文人情节的一切物件。期间一位朋友送给他一本地方志,包罗万象,资料齐全,要什么查什么,他喜欢得着了魔,从此收集地方志一发不可收拾。

对于高玉森所藏方志的数量,罗华书在文中给出的数据为:“高玉森倾尽心血在全国范围内编织起了一张地方志收藏大网。截止目前,高玉森为收藏已花去千万资金,藏书已达23000余册,装满200余书橱,其所收藏的文史小说及其他资料8000余册,省市县(区)三级志书及部分江河山川志15000余册,即新出版的志书已基本购全,其志书的收藏规模甚至超过国家级地方志采购部门和许多大型图书馆,堪称中国地方志收藏第一人。”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19)

讲解

我在浏览的过程中注意到有些同一批方志,高玉森有着不同的版本,可见他藏方志的理念是每见必收。而方志收藏之难,我亦有过体会,虽然我并不藏新方志,但有些方志中却能查到我欲寻访历史遗迹的原始出处,因此我也曾买过一些相应的方志,但是很多方志却不在书店内出售,高玉森能够搜集到如此数量众多的新方志,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高玉森是个有心人,当他认准一个方向要搞下去的时候,他总能想出独特的办法来,虽然这些办法有时管用有时不管用,但只要坚持下去,总能令其达到目的。对于这一点,贾可在其文中有如下的描绘:

也许是因为对大而全的资料的执着,也许是别的什么情节,不管什么原因,高玉森下决心要藏全中国的地方志书。他每走到一个地方,都要到当地的地方志办公室打听一下,看能否求到自己缺少的志书。全国省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盟、旗等行政单位有3194多个之多,要是每个地方跑下来无疑痴人说梦。高玉森在开始觉得最省事的办法就是通过信函征集,他说“当时桓台县(编者注:与高玉森所居住的朱台镇临近)有位书法家叫郑春坡,他的甲骨文书法独树一帜,我找到他说明了来意,乡内德高望重的郑老欣然书就200余幅作品。”之后高玉森将郑春坡的作品连同征集函装进信封寄往全国各地。200多封信寄走了,可回复仅十几封,大多对他征集地方志的事不感兴趣。 这段时间最大的帮助来自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宣兆琦的力助,经过宣兆琦的周转,高玉森数次专程赴京,终于争取到中央地方志办公室的帮助,先后从那里购进1500多册地方志。为了得到这批地方志,还有一个小故事,中央地方志办公室提供的第一批志书1000余册要等到当年的西安图书博览会结束才能拿到,为防止“节外生枝”,高玉森干脆带车蹲在西安“盯”了一周,博览会结束后将志书拉回山东。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20)

里面摆放的是装裱好的书法作品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21)

开匣视之

在一楼的一个夹道上,同样摆放了书橱,但我感觉到里面摆放的不是方志,开橱视之,原来里面是高玉森制作的红木盒,他将自己收藏的当代书法家墨迹装裱成立轴后放入木盒中,并且他给每个木盒贴上了标签,上面注明书法家的姓名、籍贯及所获兰亭奖的级次。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22)

二楼藏书室状况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23)

竟然看到了目录学著作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24)

新印线装方志

参观完一楼,而后登上二楼,这层楼的几个房间陈列的同样是高玉森所藏的新方志,我在这里也看到了几部线装本的方志,可惜未看到古制,而我意外地还看到了《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这是我常用的工具书,该书当然不属于方志,想来高玉森收藏此书是从该书中查找老方志的资料,不知道他下一个目标会不会开辟一个新的收藏领域——老方志。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25)

前往三楼

三楼的几个房间陈列的则是高玉森收藏的非方志类书,看来这是他以前的藏书。对于他在藏书上的成就,他所送给我的那期《临淄收藏》的刊前提要上有如下两段话:

高玉森是朱台镇高家村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的家庭曾在全国妇联文化部开展的全国优秀读书家庭活动中,被评为全国优秀读书家庭;在省妇联、大众日报社、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联合举办的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百佳书香人家”评选活动中,荣获山东省“百佳书香人家”荣称号;在淄博市妇女联合会、共青团淄博市委、淄博市文明办、淄博日报社联合举办的2009“康智多”杯淄博首届幸福家庭评选活动中,荣膺“收藏之家”称号。

他的收藏事迹被淄博市、山东省、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人民中国》杂志在日本做过专题报道。人民日报李应明先生看到他藏书时说:“中国13亿人口,为什么唯有你想到这件事?你藏的不是一屋书,而是一屋黄金。”并表示以后与其合作研究开发。中央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霍力进评价高玉森的藏书说:“到目前为止,你是中国第一人,真了不起。”

这真可谓行行出状元,高玉森将自己经营所得基本上都投入了藏书及藏品,跟着他一路参观下来,能够感受到精神富足给他带来的成就感。从罗华书的文中也可了解到,高玉森藏以致用,有很多学者和读者到他的藏书楼中查阅相关的史料。自己的藏品能为社会所用,也许这正是高玉森希望的结果吧。有这样的胸怀在,这正是高玉森令我敬佩之处。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26)

三楼有了窗户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27)

这里主要藏非方志类书

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高玉森的老伴一直陪同,她言语不多,只是偶尔的说几句,但我听不太懂当地话。回来后我在2013年5月16日的鲁网·淄博上查得魏廷宝、高谦所撰之文《高玉森:收藏志书中国第一人》,该文中提及:“起初,高玉森的儿子高厂从北京文博学院毕业后打理着企业,后来他干脆叫儿子退出来,和他一块搞。出嫁的姑娘高玉也加盟进来,专跑山东地方志。老伴边翠玲在家里负责‘内勤’,一家人搞起了志书收藏,也都从中深受其益。尤其他的老伴,没上过一天学,不识一字,整天被这些志书包裹着,耳熏目染,现在也能看懂地方志。”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28)

同样数量不少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29)

多年前有名的一部书

看来弘阳藏书楼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乃是高玉森一家人共同的付出。高玉森为什么能全力以赴地搞他的收藏,魏廷宝、高谦的文中有如下介绍:

在高玉森的念想里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 将来的发展趋向 不是比高楼大厦 比钱多少 而是比文化 比素养。而搞企业则不然 “企业越办越难 越搞越累 总有倒闭的一天 文化垮不了。”高玉森对自己的眼光很自信。

当年和他同期开厂办企业的 不是关门 就是转行。现在他的企业不仅存活着 每年还回收几十万元外包费 足以支撑收藏支出。“我现在是一无债务 二无忧虑 三无仇人 一门心思藏书。”他说。

清初三大藏书楼(高玉森弘阳藏书楼)(30)

藏书楼外观

高玉森果真是位有独特见解之人他跟那么多记者谈到过自己的想法,唯独见到我时不愿意讲述,只是塞张报纸让我去参考。看来我的采访技巧实在没有水准,怎么样让被采访对象讲述出更多有意思的故事呢?这是我跟高玉森道别后在路上一直思索的问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