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金陵十二钗贾元春主要经历(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贾元春主要经历(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这种与《推背图》中图、谶、颂一样格式的画、判、曲,只有以谶纬隐语之法去理解,才有可能探究出其中的隐义。而曹学专家却只凭表面文字得出了探春后来远嫁外藩或海岛的结论,无疑是很浅薄和短视的。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门人。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递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红楼梦曲.分骨肉:

在对“金陵十二钗”判词的倒叙解读中,探春为何排在笫九位,又影射哪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在文本的一些关键词句中都是能夠寻找探究出答案的。

例如与探春相关的“蕉下客“、”秋爽斋”、“鸡窗”、“水向石边流出冷”、“南安太妃”等等,都隐藏着这样的信息。

金陵十二钗贾元春主要经历(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1)

书中对探春的判词是这样写的: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递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红楼梦曲.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门人。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这种与《推背图》中图、谶、颂一样格式的画、判、曲,只有以谶纬隐语之法去理解,才有可能探究出其中的隐义。而曹学专家却只凭表面文字得出了探春后来远嫁外藩或海岛的结论,无疑是很浅薄和短视的。

认为《红楼梦》背景为明末清初的“吴氏红学”和民红的许多有见识的老师,则一致认为探春影射南明的鲁王监国朱以海,看似“远嫁”,实则是隐喻鲁王于无奈中寓居于金门岛,所谓“一梦遥”,乃指他在金门岛一直住到去世,也没再回到大陆。

同时,书有关探春的许多元素,都在暗示和提醒这一切的正确性:

金陵十二钗贾元春主要经历(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2)

“水向石边流出冷”

第五十回“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

李纨笑道:“这难为你猜,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问道:“可是山涛?”李纹笑道:“是。”

山涛字巨源,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实际上,“水向石边流出冷”和“山涛(巨源)”的谜面和谜底,正是了暗隐着朱以海的信息。因为朱以海字巨川,号恒山,别号常石子,谜语正可与朱以海的名、字、号相对应:水和涛对应“海”,“巨源”对应“巨川”,“山”对应“恒山”,“石”对应“常石子”。

同时,这个谜语又暗隐了浙江沿海中部,象山半岛南端的石浦镇,其因“溪流入海处山岩直逼海中”而得名,与“水向石边流出冷”之意十分相近。1646年五月,鲁王监国政权所在的浙东被清军占领后,朱以海正是在“石浦将军”张名振和张煌言的保护下,从石浦镇入海,而后到达舟山群岛避难。

而此前李纨所出的两个谜语,第一个谜面是“观音未有世家传”,第二个谜的谜底为“蒲芦也”,则是隐指位于舟山东边的观音道场“普陀洛迦山”,“蒲芦也”即“普洛也”。这不但暗隐了朱以海曾在舟山群岛避难,也隐指朱以海于1649年前后,曾以舟山群岛为基地,在浙东沿海坚持了两年多的抗清斗争。

金陵十二钗贾元春主要经历(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3)

此处另外还有李绮的“萤”,和史湘云的《点绛唇》,这两个谜语暗隐的同样是普陀洛迦山,而最后宝黛钗的三首谜诗,谜底则是普陀山的梵音洞和潮音洞。2019年在“吴氏红学”头条号上发表的拙文《说说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对此有详解,此处不再赘述。

秋爽斋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为了起别号,宝玉说:

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吧。”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

到了第四十回又写探春居处,“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板儿“又要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玩罢,吃不得的。”

芭蕉、梧桐和佛手原是浙东地区的特产,其中在舟山群岛又有一种形似“佛手”的贝壳,乃舟山所独有。“蕉叶覆鹿”之“鹿”谐音鲁王之“鲁”,再加上“秋爽斋”,这一切皆在隐指鲁王朱以海于1645年秋天,被钱肃乐、熊汝霖、张国维、郑遵谦等人从台州迎到绍兴,并于七月十八日宣布监国。

泉石野生涯

第四十回,贾母带领着刘姥姥等众人来到秋爽斋,在探春房内:

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金陵十二钗贾元春主要经历(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4)

在第四十一回,妙玉给宝钗用的那个茶具“瓠(分瓜ban)瓟斝”上“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

元丰五年,苏轼正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绝无可能会到皇宫秘府去看什么“(分瓜ban)瓟斝”的,因之这个所谓“秘府”是藏有文章的。有资料记载,在长沙为官的米芾,于元丰五年三月,曾北上黄州去见苏轼,由此可以判断,“秘府”是取自“米芾”的谐音,“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其实就是隐指这年三月米芾去黄州见苏轼。

又有记载,米芾于元丰五年,得到了一幅王献之的《中秋贴》,因而可以推测米芾去见苏轼,就是为了让苏轼对这幅《中秋贴》进行鉴赏。而在米芾去世后,宋徽宗真的把《中秋贴》收藏进了皇宫秘府。

在这里我们把探春居处的那幅画和对联,与妙玉这个茶具是可以互相作对应的:米襄阳即米芾(秘府),因米芾祖籍在襄阳,才被后世称作米襄阳;《烟雨图》其实为虚构,旨在对应和隐指《中秋贴》;出现王恺和颜鲁公(颜真卿)自然也是有深意的,虽然是晋唐有别,重要的是他俩祖籍皆在山东。

另外那副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又该作怎样的理解呢?

其实,“水向石边流出冷”不但暗隐着朱以海的名、字、号,与”泉石”二字也是契合的,因而可知,“泉石野生涯”亦是在隐指朱以海。同时,朱以海与颜鲁公和王恺一样,皆为山东人。还有一点是,米芾得到的那幅《中秋帖》,其作者王献之的故里在浙江会稽,以此来暗隐朱以海在绍兴(会稽)建立了监国政权。

那“烟霞闲骨格”又是何所指呢?从第五十回宝玉到栊翠庵乞红梅,可以知道,妙玉居处栽满了梅花,所以,“烟霞”实际上是在隐指妙玉。

金陵十二钗贾元春主要经历(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5)

在拙文《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之七:妙玉》中作过这样的探讨:栊翠庵之梅花影射着玄墓山(邓尉山)的香雪海,妙玉则影射着隆武帝朱聿键。同时,朱聿键原为南阳人,而米芾的祖籍襄阳,古时又曾隶属于南阳郡。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探春秋爽斋的图画与对联,和妙玉的茶具“瓠(分瓜)瓟斝”上的小字,所隐指的是,1645年五月,弘光政权灭亡后,闰六月二十七日,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七月十八日,朱以海在绍兴宣布监国,形成了南明“一帝一监国”两个政权。

“鸡窗”“鸡栖于埘”

第六十二回在宝玉生日酒宴上,行酒令“射覆”:

宝钗和探春对了点子,探春便覆了一个〞人”字。宝钗笑道:“这个‘人’字泛的很。”探春笑道:“添一字,两覆一射也不泛了。”说着,便又说了一个‘窗’字。宝钗一想,因见席上有鸡,便射着他是用“鸡窗”、“鸡人”二典了,因射了一个“埘”字。探春知他射着。用了“鸡栖于埘”的典,二人一笑,各饮一口门杯。

这里“鸡窗”的典故,源自南朝刘宋时期的《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至甚,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巧大进。

这是在用典故中的“兖州”来隐指朱以海原为山东兖州的鲁王。

鸡栖于埘”,出自先秦佚名的《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共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所表达的是妻子对从军丈夫的思念。“鸡栖于埘”表示太阳已经落山,鸡子都回到了窝中,同时又有“不日不月”之语,日月为明,“不日不月”与“鸡栖于埘”,书中以此引伸出的,就是明朝的灭亡。

第七十一回贾母八旬大庆,写南安太妃似乎看中了探春;第六十三回抽的花名签上言探春“必得贵婿”;第二十二回,探春写的

金陵十二钗贾元春主要经历(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6)

风筝谜语,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就是探春最后将会远嫁。而实际上喑隐的是,1662四月十五日,随着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明朝宣告灭亡。而远在金门岛的朱以海,也于将近七个月后的十一月十三日病逝,结束他坎坷的一生。所谓“南安太妃”,乃是隐指福建泉州的南安县,与金门岛隔海相望,以此来暗示鲁王在金门寓居并最后在那里病逝。

(下篇:《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之十:贾元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