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之后骨髓抑制怎么缓解(化疗后骨髓抑制)
化疗之后骨髓抑制怎么缓解(化疗后骨髓抑制)(一)极轻根据中国抗癌协会和临床肿瘤学会的专家共识,化疗后骨髓抑制这一概念可以分为肿瘤化疗相关贫血(CRA)、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CIN)和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骨髓抑制程度细胞毒化疗药物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郑俐茹
骨髓抑制是肿瘤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症状,患者发生骨髓抑制可能与肿瘤自身相关,也可能与接收肿瘤治疗有关。
化疗后骨髓抑制大多数化疗药物进入血液后,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成一定程度影响。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白细胞下降、可伴随红细胞、血小板下降。
常见于化疗后1-3周。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和临床肿瘤学会的专家共识,化疗后骨髓抑制这一概念可以分为肿瘤化疗相关贫血(CRA)、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CIN)和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
骨髓抑制程度 |
细胞毒化疗药物 | |||
极轻 (一) |
植物类:长春新碱 抗生素:博来霉素 | |||
轻度 ( ) |
烷化剂:顺铂、奥沙利铂 植物类:长春地辛、伊立替康 抗生素:链脲霉素 抗代谢药:六甲嘧胺、替加氟、卡莫氟 |
氟尿 嘧啶 | ||
中度 ( ) |
烷化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达卡巴嗪、丙卡巴肼、塞替派 植物类:依托泊苷、替尼泊苷、长春碱、长春瑞滨 抗生素:米托蒽醌、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丝裂霉素 抗代谢:甲氨蝶呤、羟基脲、吉西他滨、培美曲塞 |
表柔 比星 、 吡柔 星比 | ||
重度 ( ) |
烷化剂:卡铂、氮芥、卡莫司汀、苯丁酸氮芥、白消安、美法仑、米尔法兰、司莫司汀、洛莫司汀 植物类:紫杉醇、多西他赛、托泊替康 抗生素:阿霉素 抗代谢:阿糖胞苷 |
药师提示:
由于化疗结束1周后容易出现骨髓抑制,所以化疗结束出院后,要注意观察自身的身体情况,同时还需要按照医生意见,定期复查血常规。
骨髓抑制的药物治疗有哪些?1、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CIN)
临床上常用“升白针”来预防或治疗肿瘤治疗过程中引起的白细胞降低,“升白针”主要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即G-CSF)。
“升白针”可分为长效和短效:
短效升白针和长效升白针的区别:
长效 |
化疗后24小时使用,皮下注射1次即可 |
短效 |
化疗后24小时或化疗后3-4天开始使用,直至度过化疗后白细胞的最低点(一般在化疗后 7~10天) |
什么时候使用“升白针”?
一般在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 24-48 小时开始使用。同时注射“升白针”后也需要隔 24-48 小时再进行化疗。
2、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
治疗流程
PLT:血小板计数;rhTPO: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IL-11:重组人白介素-11
临床常用的促血小板生长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 |
皮下注射,一天一次。化疗结束后6-24h使用,连用14天。 |
白介素-11(IL-11) |
皮下注射,一天一次。化疗结束后24-48h使用,连用7-10天。 |
* 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常规
3、肿瘤化疗相关贫血(CRA)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输血治疗、促红细胞生成治疗和补充铁剂。
输血治疗
输注红细胞或全血是临床上治疗肿瘤化疗相关贫血的主要方法
促红细胞生成治疗
在规范输注全血或红细胞的前提下,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类药物来降低输血引发的相关问题。
常用药物: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
补充铁剂
① 口服铁剂:较常用的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此外还有葡萄糖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和乳酸亚铁。
Tips:服用口服铁剂时,不应同时喝浓茶!
② 肠道外补充铁剂:包括低分子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铁、蔗糖铁。
肠道外铁剂优于口服铁剂,能够完全被人体吸收,起效快、无胃肠道刺激症状。
药师提示:
绝大多数治疗骨髓抑制的注射剂都有温度的贮藏要求(2-8℃),具体可看药品说明书。
如果需要带药出院,需自备保温袋和冰袋,注意冰袋和药品勿直接接触,避免药品结冰。回家后放置在冰箱冷藏层。
化疗后骨髓抑制具体如何治疗,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病情进行专业判断后给出最终治疗方案。
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刘稳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