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个人社会实践(半月谈7000多名学生寒假走访2000多个村)
乡村振兴的个人社会实践(半月谈7000多名学生寒假走访2000多个村)9年来,通过“全员动员,小组行动,小问卷,大样本,本研协同,沈阳农业大学持续跟进”社会实践机制,分17批派出学生5万余人次,调研农民合作社2000家,村集体2600个,形成调研报告9000余份,相关报告有力支撑了政府决策。学校团委书记柴宇说,学生进村社会实践,最初与合作社对接,以合作社理事长助理的身份感受并调研农村产业发展。经过9年探索,包括政策宣讲、问卷调研、科技辅导等“大学生 乡村振兴”系统化实践模式形成。春季学期伊始,沈阳农业大学校团委办公室又摞满了名为《乡村特色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的调研报告,足有半人多高。这是全校7000多名学生在寒假里走访2000多个村的调研实践成果。学校党委书记刘广林介绍,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是农业大学的使命。学校从2013年开始组织学生下乡进村社会实践,将耕读教育作为必修课,把社会实践从单一的教学手段上升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文化,
7000多名学生寒假走访2000多个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乡村振兴的种子种在心中
半月谈记者 王莹 汪伟
沈阳农业大学将耕读教育作为必修课,做实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让农学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农村、讲政策、传农技、知农情,开辟政策、技术下乡的新通道,培育扎根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构建一套收集农情、指导实践的新体系,是新时代培育新农人的有力探索。
抓实耕读教育,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春季学期伊始,沈阳农业大学校团委办公室又摞满了名为《乡村特色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的调研报告,足有半人多高。这是全校7000多名学生在寒假里走访2000多个村的调研实践成果。
学校党委书记刘广林介绍,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是农业大学的使命。学校从2013年开始组织学生下乡进村社会实践,将耕读教育作为必修课,把社会实践从单一的教学手段上升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文化,构建一系列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
学生调研乡村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情况
学校团委书记柴宇说,学生进村社会实践,最初与合作社对接,以合作社理事长助理的身份感受并调研农村产业发展。经过9年探索,包括政策宣讲、问卷调研、科技辅导等“大学生 乡村振兴”系统化实践模式形成。
9年来,通过“全员动员,小组行动,小问卷,大样本,本研协同,沈阳农业大学持续跟进”社会实践机制,分17批派出学生5万余人次,调研农民合作社2000家,村集体2600个,形成调研报告9000余份,相关报告有力支撑了政府决策。
培育乡村振兴“四大员”
培育一批乡村振兴“四大员”,是沈阳农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显著成果。
——聚村头、坐炕头,做好理论宣讲员。“这些大学里的娃娃不简单,把政策做成‘动画片’,一看就懂。”山西省长治市安阳村村民马春叶说,现在干好农村的事,真需要有文化的大学生。
——走千家、进万户,做专信息采集员。学校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发“实践 ”社会实践信息平台,运用统一的调查问卷收集农情,近两年发放12套调研问卷,每个假期收集问卷10万份以上。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红丽说,这些真正来自一线的大数据非常具有参考性。
——行田间、走地头,做精科技辅导员。学校近万名学生与众多村集体、农民合作社建立稳定关系,成立2000多个联合科技小组,在农业生产标准制定、实用技术推广、对接电商平台等方面,提供科技辅导服务。
——出标准、拿规范,做深专业研究员。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大学生返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农村学生回乡调研、制定本地乡村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为主题,培养一批研究员。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村支书吴立群谈及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帮助村里梳理出来的稻田养鱼生产技术规范赞不绝口:“稻田养鱼的说道挺多,以前我们村民只是在口头上、地头上交流生产经验,这次大学生帮助我们落实到纸面上,方便大家统一标准化生产。”
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就业率
2016届农机化专业毕业生梁日鹏,上学期间通过耕读教育活动,走访全国近100个合作社,带着这些经验,毕业后他来到辽宁法库县创办万盈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如今已经是当地3万亩地的“贴心农管家”。
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就业率逐年上升,该校学生近5年本专业就业率由60%上升到90%以上。毕业生创业团队在湖北襄阳、山东枣庄等地成立数十个合作社。
2021年11月,“沈农模式”在全省103所高校和14个团市委进行示范推广。共青团辽宁省委副书记张鹏表示,“沈农模式”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厚植学生乡土情怀,把乡村振兴的种子深深种在青年心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刊于《半月谈》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