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海底龙宫(待到34)
深度解析海底龙宫(待到34)在中国之前,世界上有日、法、俄、美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500米。看着发达国家的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有此利器,中国的科学家们只能望洋兴叹。多年以来,他们只能通过打捞、购买等办法获得深海资源样本。突破7000米入海然而,我们在深海的进展最慢。与陆地、天空、太空相比,深海环境复杂,情况完全不同,仅压力太大、电磁光线不能传输这两项,就足以将所有人造装备挡在门外。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讲话指出:“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好在,中国蛟龙已入海。中国企业已经掌握进入深海的钥匙。
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进入、探测、开发深海需要掌握关键技术。中船重工的研究者们数十年如一日进行核心技术自主攻关,实现多项关键技术世界性突破,研制出探寻深海的秘钥——“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突破7000米,用于资源勘探方向;4500米深海器,应用于深海科考;1万米深潜器的研制工作早已开始;深海空间站经过十多年探索、已开展关键技术研究。越往深处,压力越大,如同指甲盖上顶起小轿车,但中船重工的研究者们“不信邪”,誓造蛟龙御深海,把绝域变家园。
这次《国资报告》记者将“创新之核”系列报道的对象锁定中船重工和它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走进中船重工702所,了解深潜器技术创新密码和建造者们的创新故事。
进入21世纪的人类,脚踩大地,仰望星空,却在这片占地球表面积71%的丰饶之海面前望而却步。
深海,蕴藏着无尽的宝藏:特殊环境下的生物群落,金属、石油天然气、稀土等巨量传统矿产,以及世界尚未开发的已知的储量最大的替代能源——可燃冰。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将可以在地上城市、地下世界、太空天宫、深海龙宫之间自由地开发资源、生活游乐。
然而,我们在深海的进展最慢。与陆地、天空、太空相比,深海环境复杂,情况完全不同,仅压力太大、电磁光线不能传输这两项,就足以将所有人造装备挡在门外。
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讲话指出:“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
好在,中国蛟龙已入海。中国企业已经掌握进入深海的钥匙。
突破7000米入海
在中国之前,世界上有日、法、俄、美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500米。看着发达国家的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有此利器,中国的科学家们只能望洋兴叹。多年以来,他们只能通过打捞、购买等办法获得深海资源样本。
如果要等国家先立项再研制,我们只会越来越落后。时间不等人。1992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重工”)702所所长的吴有生的带领下,702所向国家科委(现科技部)提出研制6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建议。直至2002年,深海载人潜水器正式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并直接瞄准更深的7000米。
作为这场深海技术领域攻坚战的总师单位,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702所的相关研究便一直没有间断。
从不等靠要,自己要拿着成果去立项。中船重工董事长、党组书记胡问鸣向《国资报告》指出:“走向深海,装备先行。作为海洋装备建设的主力军和国家队,中船重工必须以服务国家深海战略为己任,发扬舍我其谁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主创新、主动作为,在深海装备领域不断突破,研发、设计、制造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深海装备来满足国家需求。”
702所耐波性水池
又是10年。经过6年研制、4年海试,2012年6月,由中船重工702所牵头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7062米深度,刷新世界纪录。2013年起,蛟龙号开始为期5年的试验性应用,并将逐步过渡到业务化运营。
高强度钛合金材料焊接制成的球体载人舱,直径2.1米,将约12万吨的水下压力挡在舱外,让一名驾驶员、两名科考专家自如行动。突破了高压、密封、腐蚀、绝缘、水声通信、电池等诸多技术封锁、资料匮乏的难关,中国蛟龙在海底实现了自由巡航、悬停、爬坡、坐底等各种运动。
中船重工702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向《国资报告》介绍,目前,蛟龙号的空间设定已达工艺水平的极限;其下潜过程一般全程控制在12个小时之内;蛟龙号至今已下潜113次,设计寿命30年。
蛟龙入海,将中国海洋科考与开发推向了高速通道。一位在2013年下潜科考的科学家感叹,他一次下潜的收获,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这20年没白等。
驾驭4500米成群
突破7000米之后,胡震转身成为4500米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总设计师。与资源勘探方向的蛟龙号不同,4500米深海器的应用方向是更加市场化的深海科考。“海洋平均深度在3000~5000米,海底火山比较活跃、资源比较丰富的大多分布在4000米,4500米是根据科考需求拟定的深度。”中船重工702所所长何春荣告诉《国资报告》。
仅用三年时间,2016年,4500米深潜器已进入组装阶段,明年即可下海试水。
702所深水拖曳水池
与蛟龙号不同,4500米深潜器此次在超厚钛合金板轧制、半球无缝焊接、机械手、高压海水泵、高精度传感器、水声定位系统、锂电池等核心组件,从材料、设计到建造全面实现了国产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近十家单位参与研究,近百家企业、研究所、高校配套,专家组对每阶段的进度进行评估。如焊接、电池、海水泵等难度较大的技术,会委托两三家单位同步攻关。”胡震向《国资报告》介绍,这些技术全都是瞄准7000米级的指标攻关,组件完全可以在蛟龙号上使用。“下一步,我们将在球舱的舒适度、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使4500米深潜器更加方便应用、方便维护,使界面、接口更丰富,装备搭载更便捷,满足客户的需求。”
胡问鸣在参观蛟龙号时指出:“4500米深潜器绝不能定义为一个实验室产品,我们不是在搞一个实验型深潜器,也绝不是在完成一个成果,而是在研发最终能实现工程化批量生产的产品,将来,我们要让若干个4500米深潜器走向领海、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公海,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颜开向《国资报告》表示,蛟龙号的研制直接带动了深海装备领域新材料、新装备的应用发展,未来,一个围绕着深海科考、勘探、开发、运输、旅游等一系列的产业集群将会喷薄而出。
与此同时,在中船重工702所,1万米深潜器的研制工作早已开始,经过十多年探索、已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的深海空间站此次也列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越往深处,压力越大,如同指甲盖上顶起小轿车,但702所的研究者们“不信邪”,誓造蛟龙御深海,把绝域变家园。
建造者们铭记
“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雄厚扎实的积累,高瞻远瞩的领军人物,研究者兼收并蓄、旷达宽广的心胸,耐得住寂寞的态度”,何春荣向《国资报告》总结道,正是依靠这五点,蛟龙才能从中船重工呼啸而出。
作为中国船舶行业唯一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中船重工2015年研发经费达到130多亿,占销售收入的5.9%,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7.6%,远超央企平均水平。胡问鸣介绍,中船重工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已经设立,首期规模180亿元;下一步,还将设立创新基金,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推动产融结合。
23次海试记录
在中船重工,集团下属的28个研究院所旗下,都设立了公司,研发团队与企业团队可以对调。研发团队研发的产品一旦可以商用,团队便会被整体调入企业,直接实现产业化;市场团队在市场中发现新的需求,形成课题,也可以调回研究院所进行研发。
今年1月,中船重工的智海协同创新平台上线,用互联网将集团、成员单位和国内外研究者、创客的智慧汇聚到一起,实现了“课题求解—方案征集—专家论证—签署协议—线下交易”的技术解决众筹方案。
在这样的支持和机制下,中船重工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将快速提升。中国未来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深海的钥匙,已经掌握在这些建造者手中。待到中国的蛟龙们驰骋深海的时候,请别忘记他们。
(微信编辑 · 段久惠)
回复以下关键词
给您曾经错过或忘却的精彩
中国黄金 / 诚通 / 市值管理 / 华生 / 曹凤岐 / 创新 / 宋志平 / 钢铁 / 去产能 / 员工持股 / 人才 / 科兹 / 三菱 / 投资运营公司 / 湖北 / 广东 / 国家电投 / 航天科技 / 中车 / 核潜艇 / 中国节能 / 李曙光 / 国新 / 神华 / 国家电网 / 颠覆央企 / 马泽华 / 宁高宁 / 刘德树 / 中兴 / 海康威视 / 中石化 / 十大新闻 / 深圳 / 国投 / 罗钾 / 2016会 / 通号 / 私有化 / 混改 / 张卓元 / 弘毅 / 国药 / 双创 / 电科 / 稳增长 / 王忠禹 / 供给侧 / 胡鞍钢 / 中交建 / 刘起涛 / 建设科技集团 / 境外国资 / 一带一路 / 新加坡 / 新兴际华 / 熊猫 / 纪委 / 中冶 / 德国经济 / 央企重组 / 中远 / 央企级别 / 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