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聚变需要克服库仑斥力(驳舍电求氢论者)

聚变需要克服库仑斥力(驳舍电求氢论者)丰田汽车研发费用及营收占比(单位:百万日元),援引自第一电动网需要知道,纵使氢燃料电池的佼佼者丰田,也还远远称不上成功,其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车Mirai从推出至今销量也仅仅6千辆左右,而丰田在氢燃料电池研发上已花费20年时间,所耗物力无算。如果当时中国选择燃料电池路线,如此投入产出比才是真笑话。作为中国此前新能源政策的重要制定者和推进者之一,万钢的一些言论常被置于放大镜下细细琢磨,读者们总希望找出一点由头来验证“自己之前早就说过”的真理,顺便讽刺一番政策制定的草率,此次也不例外。对此,有媒体专门找出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做的一份统计:截止去年,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总投入高达3900亿元。试图拿出数字来陈述中国20年电动化走了好长一条弯路。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且不说3900亿元里电动产业占比多少,如此大的投入也非草草能决定得了。此前由于碳排放与城市污染状况,国家急需取代燃油的解

近日,由前科技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名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文章在车圈掀起轩然大波,许多人将其中一句“应及时把产业化重点向燃料电池汽车拓展”,解读为国家大方向上将舍弃电动化转向氢能源。且不提万钢言论是否能上升为国家意志,单就“拓展”一词能延伸到“舍弃”层面,就很佩服其意识流特质的阅读理解能力。

聚变需要克服库仑斥力(驳舍电求氢论者)(1)

万钢《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版面

此次关于万钢的文章,争论者也主要围绕两个问题:

其一,中国的电动化布局是否黄了?

作为中国此前新能源政策的重要制定者和推进者之一,万钢的一些言论常被置于放大镜下细细琢磨,读者们总希望找出一点由头来验证“自己之前早就说过”的真理,顺便讽刺一番政策制定的草率,此次也不例外。对此,有媒体专门找出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做的一份统计:截止去年,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总投入高达3900亿元。试图拿出数字来陈述中国20年电动化走了好长一条弯路。

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且不说3900亿元里电动产业占比多少,如此大的投入也非草草能决定得了。此前由于碳排放与城市污染状况,国家急需取代燃油的解决方案,相比技术难度更大,初期投入更多的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已经算是较好的选择。由此,政府出台补贴政策,刺激了国内电动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大,并且形成了电动汽车产业、基础设施和政策法规的综合竞争优势。

聚变需要克服库仑斥力(驳舍电求氢论者)(2)

《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蓝皮书》显示:北京新能源乘用车全年累计减排二氧化碳61.6万吨

需要知道,纵使氢燃料电池的佼佼者丰田,也还远远称不上成功,其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车Mirai从推出至今销量也仅仅6千辆左右,而丰田在氢燃料电池研发上已花费20年时间,所耗物力无算。如果当时中国选择燃料电池路线,如此投入产出比才是真笑话。

聚变需要克服库仑斥力(驳舍电求氢论者)(3)

丰田汽车研发费用及营收占比(单位:百万日元),援引自第一电动网

并且,在万钢的文章中,依旧提到了“要明确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方向”,属于未来仍需努力与改进的地方。而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与充电时长等痼疾也有着多种技术手段与新模式可以解决。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研究虽然已快触及现阶段的天花板,但短时间内也还有增程式电动等解决手段,另外充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普及也可以缓解里程焦虑,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还大有可为。

其二,中国转入燃料电池是否太晚

即便如此,仍旧有人发问:现在才考虑燃料电池,那不是又晚了一大步。其实不然,国家从未将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

早在2015年,中国政府就有了发展燃料车的决心,并且不同于电动车方面的补贴正在逐年递减,燃料电池的补贴仍然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另外,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对符合国家技术标准且日加氢能力不少于200公斤的新建燃料电池加氢站每个奖励400万元。

聚变需要克服库仑斥力(驳舍电求氢论者)(4)

《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8〕18号)明确指出燃料电池补贴并未受“退坡影响”

此后氢能的发展已经逐步升级为“国家战略”:

2016年出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到,将“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列为战略任务之一。同年出台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加氢站现场储氢、制氢模式的标准化和推广应用;2050年实现氢能和燃料电池的普及应用。

聚变需要克服库仑斥力(驳舍电求氢论者)(5)

《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关于氢能源的布局规划

2017年,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联合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逐步扩大燃料电池车试点示范范围,并不断完善法规与测试平台。其中目的还在于积极探索燃料多元化,不仅仅希望通过电力能源取代传统能源,同时也希望在其他替代燃料上有所发展。

所以说,在国家层面早就着手布局氢能、燃料电池,何来入场太晚?只是由于燃料电池难度更大,进展相较电动汽车更为缓慢,见诸报端很少而已。

聚变需要克服库仑斥力(驳舍电求氢论者)(6)

如今,新能源不仅仅只是一个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路线,而且要承担起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大气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在此背景下,利用现有基础引导电动汽车的发展满足阶段性需求,同时在技术产业上探索燃料电池更多的可能性完全实际可行。如此堂皇正道,又何来阴谋之说、鬼蜮伎俩?

或许争论对于许多人而言并非是探讨真理,而是试图说明自己才是正确的一方,但希望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事件中,还请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