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戈壁滩(戈壁滩变身青青草原)
美丽戈壁滩(戈壁滩变身青青草原)这片饲草在戈壁荒滩上长成,仅仅两年时间就让曾经“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变身为青青草原。这个饲草基地是青海省饲草产业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它不仅体现了饲草产业最新的科技水平,还发挥着联农带农作用,并在土壤改良方面有着深刻的生态意义。一望无垠的青草地里,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割草、摊晒、耧草、打捆,经过一系列程序之后,地头的鲜草成为青干草被装车发往全国各地。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了往昔的戈壁滩如何种植出优质饲草,看到了高寒冷凉地区如何解决饲草收割时受阴雨影响的问题,也看到了东部农区具有典型意义的基于饲草的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检测饲草水分。初秋时节,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这片海拔2900米的土地上,伴随着农业机械的轰鸣声,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的万亩饲草陆续进入收获期。
戈壁滩变身“青青草原”——青海饲草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编者按:2021年秋天,从牧区到农区,从戈壁到谷地,记者跟随青海省饲草料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一起,在不同地区看到了饲草的不同种植模式。
“畜牧业发展,饲草料先行”,饲草对于青海畜牧业发展,对于青海打造“牦牛之都”“藏羊之府”,是重要支撑,有着基础而重大的意义。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了往昔的戈壁滩如何种植出优质饲草,看到了高寒冷凉地区如何解决饲草收割时受阴雨影响的问题,也看到了东部农区具有典型意义的基于饲草的种养加一体化发展。
检测饲草水分。
初秋时节,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这片海拔2900米的土地上,伴随着农业机械的轰鸣声,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的万亩饲草陆续进入收获期。
一望无垠的青草地里,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割草、摊晒、耧草、打捆,经过一系列程序之后,地头的鲜草成为青干草被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这片饲草在戈壁荒滩上长成,仅仅两年时间就让曾经“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变身为青青草原。这个饲草基地是青海省饲草产业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它不仅体现了饲草产业最新的科技水平,还发挥着联农带农作用,并在土壤改良方面有着深刻的生态意义。
燕麦给苜蓿当“保姆”
饲草长得好,水肥不能少。
8月20日清晨,谢赤邦开始给他负责的地块儿浇水。说是浇水,倒也不用他亲自上阵,他只需把设备开关的阀门操心好就成,每隔两个小时花10分钟轮换地块儿,剩下的就交给先进的灌溉设备。
“这是微喷灌,是一种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均匀地把水喷洒到植物所需要的地方,就像下毛毛雨一样。”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鲍奎告诉记者。对于地里的燕麦和苜蓿来说,就像被轻柔的春雨“抚摸”,基地还采用了水肥一体化,实施了德令哈地区首创的先进大田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
阳光穿过灌溉形成的水雾,晨光下青嫩欲滴的燕麦和苜蓿“相伴”而生。说是“相伴”,其实是一种苜蓿保护播种方式,燕麦给苜蓿当“保姆”,为苜蓿遮挡强烈的光照,让它在生长初期能顺利生长。
这是青海省农牧业饲草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今年在德令哈实施的苜蓿高效生产集成技术试点项目。为了使这个项目能取得良好成效,省饲草料技术推广站首次应用了苜蓿保护播种模式,再结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等先进技术,在戈壁荒滩上建成总计2.7万亩(1亩≈0.067公顷)的饲草生产基地。
“从全省饲草产业布局来说,柴达木地区定位是苜蓿种植,苜蓿是多年生作物。我们现在试验了50多个苜蓿品种,从越冬能力、产量、养分等方面分析,选出最优品种来进行推广。你看这个基地所处位置,降雨量少,蒸发量大,适合燕麦和苜蓿套种来保护苜蓿生长。苜蓿第一年没有产量,燕麦可以有产值,明年就是苜蓿为主了。”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教授、苜蓿高效生产集成技术试点项目科研首席徐成体说。
近年来,在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扶持下,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省饲草料技术推广站的技术支撑下,德令哈市积极作为,坚持“立草为业”,科学引导奔盛草业基地结合“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饲草产业重大科技协同推广”等项目,努力搭建“科研 推广 基地”的运行模式,引进试种83个饲草品种,示范种植紫花苜蓿、燕麦、饲用玉米及小黑麦等12个地方主导品种。
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草原是青藏高原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其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39%,也是我国最大的草原牧区和畜牧业发展基地。在柴达木盆地,草地畜牧业一直是牧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
德令哈市作为柴达木盆地东部经济区中心,二、三产业发展较其他地区具有明显优势。但由于自然因素限制,存在着草场利用面积小,天然草场产草量低,一产水平一直较低,仅靠现有草畜平衡区发展畜牧业已无发展潜力。
“开展协同推广模式创建工作,做好德令哈市苜蓿高效生产集成技术推广,对发展一产及产业融合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通过加大优质苜蓿饲草种植技术推广力度,建立一个高标准示范基地,提高饲草种植科技含量,切实提高饲草品质、数量,对调整我市农牧业产业结构、减轻草场放牧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德令哈市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国成说。
专家讨论饲草生长情况。
“种最好的草!”
“种最好的草!”这是鲍奎从种草之初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我接触到饲草以后,发现这个产业在国外发展时间很长很完善,机械效率也很高。柴达木地区气候干燥,可以很快就晒成方便运输的干草,土地面积大,可以实行集约化经营,我有信心生产出好品质的饲草。”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基地种出的饲草确实品质优良,“采购商主要看水分、绿度、灰分。你看它的水分不到14,颜色也好,品质可与进口青干草相媲美,达到了一级饲草标准。”8月19日,青干草被一摞一摞地装上车,省饲草料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检测完水分后告诉记者。
好品质换来好价格。这些青干草产品赢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地区养殖企业的青睐,每吨售价达到2400元,地头呈现出采购商抢购的热闹场景,基地也逐渐成为我省绿色优质饲草产品重要输出地之一。
“刚开始收割一周时间,已经运走了200多吨,都进不了库房,人家直接到地头来拉。我们还与蒙牛、圣牧高科等大型企业初步达成了采购意向。”鲍奎告诉记者。
地绿了,人富了。企业发展得好,也带动了群众增收,以每亩35元进行土地流转,每年上涨5%,2020年劳务支出达到217万元。
谢赤邦来自尕海镇富源村,负责1300亩地浇水灌溉的他每月工资4500元,一年可以领取8个月的工资,还管吃管住,“这个工作干着轻松,我骑着电动车开关阀门,难度不大,就是需要操心。”
除了直接带动群众增收,还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变化。鲍奎的饲草种得好,逐渐有人来打问“怎么种怎么买机械?”“做青贮好还是干草好?”
尕海镇的伊国凯就是其中代表。以前养羊的他在鲍奎的带动下开始种饲草,种了200亩,不但自家的羊有了吃的,还能销售出去增收。
目前,德令哈市相继培育饲草生产经营主体33家,饲草生产规模达7.4万亩,并将饲草产业纳入“十四五”期间农牧主导产业。其中,奔盛草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发挥了有效带动作用。
“小小的饲草可以做成大事业。以优质饲草供给为核心的多元化优质草产品生产加工、草畜高效转化等能促进牛羊养殖,也能助力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省饲草料技术推广站站长邓生栋说。
“改良土地看我的!”
站在一望无垠的青草地面前,似乎很难想象它曾经的荒凉模样。翻开地表上覆盖的青青苜蓿,可以看到土壤里满含沙石。附近还未种植饲草的荒凉戈壁,零零散散地分布着骆驼蓬、碱蓬等植物,和青翠的饲草地形成了鲜明对比。
“刚开始我也纳闷,这能种得出来吗?”徐成体说出他当时的疑问。
是啊,这里曾是荒凉的戈壁。2016年,德令哈市政府将尕海镇的这片土地纳入基本农田占补平衡项目进行土地整治。之后,试验种植马铃薯和油菜,但都不成功。
“种了饲草后,现在全部复绿。”徐成体的疑问有了答案。
“我们公司2019年开始种饲草,仅燕麦品种就更新了四五次,今年又开始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种植,逐渐摸清了这片土地的特性,也开始从这片土地见到效益。”鲍奎说。
畜牧业发展,饲草料先行。荒凉戈壁滩变成青青饲草地,实现了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奠定了物质基础,“已经见到了成效,接下来要提高饲草产业科技水平,进一步为全省饲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示范推广和服务。”邓生栋表示。
在这片戈壁滩上种植饲草,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有机质含量,减轻了土壤盐碱化程度,增强了抗风沙和水土保持能力。
“这2.7万亩的土地上再也扬不起风沙。”邓生栋说,“同时,不使用农药,通过机械深翻除杂草,可以避免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为土壤改良提供了新的路径。”
饲草在这片戈壁滩的种植成功,给了饲草人更多的信心,“只要水肥条件跟上,种植就没大问题。海西有很多这样的戈壁滩,我觉得未来大有可为!你想想啊,要是这些戈壁滩的土地能够通过种植饲草得以改良,那个场面得多壮观啊!”徐成体描绘着未来场景。
【记者感言】给戈壁滩更多可能
提起戈壁滩,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
“风吹石头跑”是人们对它的形容。是啊,在人们的印象里,戈壁滩,意味着干旱、荒凉、草木难生,意味着那片土地很难刨出生机和希望。
曾经,记者也是这么认为的,每当开车穿越戈壁滩,在打起精神对抗单调景色的同时,也不禁在感慨“可惜了这么大片的土地,要是能种出点儿啥来就好了!”
没成想,终于有一天,记者真的看到了戈壁滩上变身“青青草原”,大片大片的饲草昭示着努力耕耘后沉甸甸的收获。
秋日时节,记者跟随青海省饲草料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来到了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戈壁滩。蓝天白云之下,连绵无际的青青饲草映入眼帘,清风吹拂而过,轻柔的饲草随风摇荡。那片沁人心脾的绿色让人看到了生机,看到了希望。
是啊,德令哈的这个典型例子证明戈壁滩并不一定是草木难生。
经过土地整治,它具备了基本的种植条件。
还缺什么?
水,于戈壁滩而言,异常珍贵的水。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青海奔盛草业的负责人鲍奎采用了微喷灌节水技术,实施了德令哈地区首创的先进大田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
水肥不成问题,那么到底种什么?
来自省农业农村厅和省牧科院的专家对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经过分析后得出结论,适合燕麦和苜蓿套种。
鲍奎经过专家指导,加上自身对于青海畜牧业发展的深入了解和国内外饲草产业发展的分析,把目标瞄准了苜蓿种植。
皇天不负有心人。戈壁滩上的这片草地,和附近零散分布着骆驼蓬、碱蓬等植物的荒凉戈壁形成了鲜明对比。
记者仍记得采访时蹲在饲草地里的感受——轻轻翻开地表上覆盖的苜蓿,生怕伤到了它们的根茎,满含沙石的土壤出现在眼前。想到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激动之余,不禁十分敬佩耕耘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他们是农牧民、企业主、专家学者、政府工作人员……大家齐心协力,既创造了经济效益,也产生了生态效益,更给予人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记者仍记得工作人员用手捻着青干草讲述的情景——多好的草啊!一点不比进口的差!你想,大奶企都要来合作,这就是对饲草质量的认可和背书。用这样的饲草喂出的牛羊,那肉的味道能差么?咱们青海要大力发展畜牧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牛羊吃啥?天然草场承载有限,补饲必不可少。饲草料哪里来?不就靠大家伙儿种啊!不说别的土地,青海有那么大面积的戈壁滩,要是将来能多多种上饲草,可不得让牛羊吃得美美的!
期待戈壁滩的更多可能……(潘玲)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