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开场唢呐锣鼓(京剧唢呐的作用和技巧的发展)
京剧开场唢呐锣鼓(京剧唢呐的作用和技巧的发展)传统京剧唢呐的技巧有别于民乐唢呐,基本上只吹一个八度的音程,指法技巧只用垫音、指颤音,呼吸方式只采用循环换气。这也是京剧唢呐的一大特点,即使连续吹奏20分钟也不能出现断音现象。但是小唢呐吹奏昆曲时就要求有气口和停顿,便于演员的演唱。这两种换气的运用有着严格的区分。在传统京剧中还有一些用唢呐担任领奏的唱腔,如《罗成叫关》中的[唢呐二黄],唢呐演奏者要通过熟练流畅的指法技巧和充足饱满的气息来配合演唱,从而增强了这类唱腔激昂挺拔,气势磅礴的特点。在演奏风格上独树一帜,与京胡伴奏的唱腔迥然不同。另有一类由唢呐来领奏的唱腔,是用D 调小唢呐吹奏的昆曲。如在《大闹天宫》的“偷桃”一折里,唢呐演奏者不仅要带领其他乐手配合演员的演唱,还要长时间地吹奏曲牌[小开门]和[万年欢]来衬托演员的表演动作。吹奏昆曲剧目时唢呐演奏者要严紧地配合演员的节奏和气口,要掌握好每个演员的特点和风格。还要有应变和领奏能力,曲牌
文 马忠昆
传统京剧的唢呐分为两种。一种是A 调大唢呐,其音色圆润饱满,刚柔兼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主要用来吹奏各种曲牌和特殊的唱腔,如唢呐二黄、南锣和云苏调。也可以用来吹奏一些舞台效果,如:马唤(马嘶)、乌啼和小孩哭。
另有一种是D 调小唢呐也称为海笛子,其音色刚劲嘹亮,清脆挺拔,主要用来吹奏京剧舞台上一部分昆曲的剧目,以武戏为主,如《林冲夜奔》、《钟馗嫁妹》、《芦花荡》。
京剧的唢呐曲牌种类繁多,内容广博。在绝大多数的剧目里,都要用唢呐曲牌来烘托渲染各种舞台气氛。由于A调大唢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而可以吹奏不同情感的曲牌来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剧中的情节场景。在《群英会》中,周瑜迎接蒋干时,用唢呐吹奏的[工尺上]采用了下把低音慢起的手法,两只唢呐刚劲饱满的音调,再加上南堂鼓低沉浑厚鼓点的巧妙结合,两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使这一曲[工尺上]庄重宏伟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出来。也把周瑜大都督的英武气派和对蒋干盛情隆重欢迎的场面渲染得逼真感人。而在《草船借箭》中孔明和鲁肃上船时,同样也用了[工尺上],由于此时剧中场面较小,人物较少,在这一曲[工尺上]的唢呐演奏上就采用了上把中音较快吹入的方法,音色也略显柔和圆润,这种演奏效果与舞台的情节场景十分吻合贴切。这也说明了京剧的唢呐曲牌可以一曲多用,其效果的不同全在于演奏者的处理方法。
在《挑华车》中高宠起霸后唱的[粉蝶儿],一句“杀气冲霄”,声情并茂,震撼全场,此处唢呐演奏者用了曲牌中的最高音,E 调的“2”,这种高音有拔地而起之感,显得高亢激越,把高宠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陡然展现了出来。
在《白蛇传》的“水斗”中,水族们集体演唱的[二犯江儿水],通过唢呐豪放洪亮音调的引导,以及吹奏技巧的合理运用,使唢呐的旋律和打击乐的锣经与众水族的合唱融为一体,把白娘子和水族们同心协力与法海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真可谓曲牌的精品,每次演出都会赢得满堂喝彩。
用唢呐还可以吹奏表现战斗和舞蹈场面的曲牌如:[柳青娘]、[哪吒令]。也可以吹奏表现升堂升帐、发兵过场、行军狩猎,饮酒叙事,悲伤赴刑等情节的曲牌,总之唢呐具有极其广泛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一些剧目中,用唢呐演奏的效果还能起到剧情发展时不可缺少的桥梁作用。例如《杨门女将》“探谷”中的“马唤”效果,就是用唢呐超吹和打音的技巧相结合,吹奏出了白龙马的一声嘶鸣,让穆桂英领悟到老马识途,从而打听到了采药老人。如没有这声“马唤”,剧情就无法转折发展。再比如《野猪林》中倒拔垂杨柳的情节,也是用唢呐模仿乌鸦的啼叫,惹恼了鲁智深,继而发展到拔去垂杨柳。另外在《四郎探母》的“盗令”中,铁镜公主故意掐了阿哥一把,使之啼哭,借此来惊动萧太后,才盗得令箭,正是这声啼哭起到了剧情转折的作用。这也是用唢呐来模仿,后来又发展到只用唢呐芯子来吹奏小孩哭,其效果更加逼真。
在传统京剧中还有一些用唢呐担任领奏的唱腔,如《罗成叫关》中的[唢呐二黄],唢呐演奏者要通过熟练流畅的指法技巧和充足饱满的气息来配合演唱,从而增强了这类唱腔激昂挺拔,气势磅礴的特点。在演奏风格上独树一帜,与京胡伴奏的唱腔迥然不同。另有一类由唢呐来领奏的唱腔,是用D 调小唢呐吹奏的昆曲。如在《大闹天宫》的“偷桃”一折里,唢呐演奏者不仅要带领其他乐手配合演员的演唱,还要长时间地吹奏曲牌[小开门]和[万年欢]来衬托演员的表演动作。吹奏昆曲剧目时唢呐演奏者要严紧地配合演员的节奏和气口,要掌握好每个演员的特点和风格。还要有应变和领奏能力,曲牌的入转收要心中有数,这确实需要具备一定的伴奏经验和吹奏的功力。
传统京剧唢呐的技巧有别于民乐唢呐,基本上只吹一个八度的音程,指法技巧只用垫音、指颤音,呼吸方式只采用循环换气。这也是京剧唢呐的一大特点,即使连续吹奏20分钟也不能出现断音现象。但是小唢呐吹奏昆曲时就要求有气口和停顿,便于演员的演唱。这两种换气的运用有着严格的区分。
传统京剧唢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吹奏A调唢呐时时常有音调偏低的现象,影响了音色的正常发挥。还有一种上下把音程吹不准的现象,往往是下把音偏高,上把音偏低,换气时更加不准。另外有些吹奏者的唢呐发音过于直白,毫不修饰。
可喜的是自从上世纪60 年代以来,在众多新编剧目的演出里增加了一些吹奏民乐唢呐的人才来参加京剧伴奏,把京剧唢呐的演奏水平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如《红灯记》中的[娃娃调],由管乐大师宋保才先生演奏的唢呐出神入化般地运用了吐音、滑音、颤音的技巧,其刚柔相济的音色和极富感染力的韵味与演唱珠联璧合,把李铁梅悲愤坚强,不屈不挠的心情和品格充分地体现了出来,这种高超的吹奏技艺令人叹服。目前在我们中国京剧院上演的创新剧目中,唢呐的演奏者仍然保持着不断进取的精神。我在《大闹天宫》、《春草闯堂》、《泸水彝山》等剧目里的唢呐演奏中就坚持了改革探索的思路,多处运用了民乐唢呐的单吐、三吐、花舌、颤音、滑音等技巧来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和渲染舞台的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演出效果。希望有一定传统京剧唢呐吹奏基础的年轻人能够多掌握一些民乐唢呐技巧,并加以运用,为把京剧唢呐的演奏水平推向新的高峰,贡献自己的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