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衰老4个信号(聊聊衰老死亡和葬礼)

衰老4个信号(聊聊衰老死亡和葬礼)“妈妈会希望我们经常回来看看她。”姐姐说道。提及临别场景,医疗和心理学专业的前辈平静地对我说道,母亲走得很安详,最终骨灰撒向大地。关于葬礼安排和骨灰处置,她们姐妹和母亲早已商量并做出决定。母亲生前居住在姐姐购买的房子中,姐姐表示三年内不会处理房子,母亲的遗物也都还留着。而死亡当然无法避免,古往今来不管多么赫赫的伟人,最终也躲不过死神召唤。虽然一直有各种“传言”,人类可以活到129岁甚至145岁,如果将记忆存储在芯片中,还有可能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又或者将人体在液氮中冷冻起来,若干年后再行解冻,可以延长生命或者治疗绝症。但不管如何,在目前情况下,普通人类面临普通死亡仍是无法避免。前辈已经先后送别四位至亲:父母、公婆。父亲早逝,公婆于前几年离世,母亲在今年清明节期间,因消化道出血于成都离开,后面三位离世年龄都在八十岁左右。

近期偶然机会,和即将退休的前辈聊起她退休后的打算。前辈出生于兰州,父母当年知青插队过去,姊妹定居成都,公婆在上海。她本人先后在兰州、广东工作多年,又辗转长三角一带。

我问前辈打算在哪个城市养老:江苏、广东、兰州?上海或成都?前辈回应道,退休后她打算携家属一起,先从长三角开始,每个城市住上十天半载再换个城市,一路向南,再向西,最后去长江和黄河的源头看看。至于在哪个城市定居养老,目前还未想好。

于是很自然地又聊到衰老和死亡。以目前老年人普遍现状来看,刚退休人员尚不能称之为老年人,他们身体还很健康,并没有多少衰老的迹象。

真正进入衰老期的年龄大约在70岁甚至75岁以上(生病除外),彼时人的身机能在各方面都显现出了老态,包括身体和头脑。而且人一旦进入衰老期,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迅速老去。

而死亡当然无法避免,古往今来不管多么赫赫的伟人,最终也躲不过死神召唤。虽然一直有各种“传言”,人类可以活到129岁甚至145岁,如果将记忆存储在芯片中,还有可能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

又或者将人体在液氮中冷冻起来,若干年后再行解冻,可以延长生命或者治疗绝症。但不管如何,在目前情况下,普通人类面临普通死亡仍是无法避免。

前辈已经先后送别四位至亲:父母、公婆。父亲早逝,公婆于前几年离世,母亲在今年清明节期间,因消化道出血于成都离开,后面三位离世年龄都在八十岁左右。

衰老4个信号(聊聊衰老死亡和葬礼)(1)

提及临别场景,医疗和心理学专业的前辈平静地对我说道,母亲走得很安详,最终骨灰撒向大地。关于葬礼安排和骨灰处置,她们姐妹和母亲早已商量并做出决定。母亲生前居住在姐姐购买的房子中,姐姐表示三年内不会处理房子,母亲的遗物也都还留着。

“妈妈会希望我们经常回来看看她。”姐姐说道。

公婆这边相对传统,家中并无提前商议。婆婆离世时前辈咨询公公葬礼有何要求,公公委托前辈全权处理。公公离世前夕,前辈问公公还有什么诉求,公公小声在她耳边说道:“请将我和妈妈的骨灰放在一起,洒入镇海(公婆祖籍)水中。”见前辈点头答应,公公的最后一句是:“谢谢你。”

前辈和爱人至镇海询问骨灰入河,当地不允。两人商量之下,最终回到兰州,至黄河上游,将骨灰撒入了黄河。兰州是公婆的第二故乡,前辈说:“黄河入海流,最终都归于一处。”

我不知原来洒骨灰还有这许多讲究,一来家族中父辈尚在,轮不到我操办葬礼,二来也没有经历过长辈水葬。祖父骨灰葬入墓地,外祖母与外祖父同年过世,当地要求宽松,甚至无火葬,最终入土于青山之上。

前辈说关于水葬各地都有要求,可提前咨询,有些地方并不允许,也有集体组织,前辈先生外祖母的骨灰便是在上海集体海葬。政府会定期组织,需提前预约和登记。

我有些感慨,人生前无论多么健康饱满,活生生,死后也不过一抔灰土。前辈点头,我们都沉默不再说话。前辈丁克,60年代的丁克可谓超前,为此她也更早规划养老和后事。前辈爱人亦是家中独子,好在她还有姊妹可以相互照应。

近期听闻一则故事。某先生父亲过世后,母亲始终保存着父亲生前留下的手机。登陆微信,每天充电,如同父亲还在一般。外出时她会带上自己手机和父亲手机,用父亲手机拍照,边拍边说“今天天气真好”,“你看这花多漂亮”。她也并没有表现出过多伤感,只是用平常语气告诉家人:“我带你爸出去转转。”

“你爸会看到的。”

“我不搬家,到时候你爸找不到。”

父亲的手机就是母亲的寄托,这是母亲的思念和倔强。

就在上周,祖母最小的弟弟(我们称之为小舅公)因脑溢血离世,就在年初他夫人于老年痴呆的多年折磨下离世。祖母为家中第12个孩子,这是最小一位弟弟,如今祖母的12个兄姊均已不在人世,只留祖母尚存。

祖母年初生病住院,我和父亲电话说要回去看看。父亲感慨“看一次少一次”,我闻言心酸。前几日中秋我回去看望祖母,包了红包买些点心,然而却完全无法与她交流。九十多岁的祖母,耳聋目昏,连看我都是靠模糊的光辨别,完全听不见我说什么。曾经硬朗的身躯,如今战战巍巍,瘦得只剩一张皮,老得仿佛已经是一具空壳。

有人说,每位老人过了80岁都应当上一门“生死课”,提前谈谈生死,做好面对死亡的心理建设。有些较为开明的老人,看待生死的确能相对超然。但并不是所有老人都可以坦然面对生死,惧怕也是人之常情,部份老人迷信,死亡甚至是禁忌话题。

我同样记得在某个将醒未醒的清晨我突然想到生命的短促,在某个恹恹欲睡的午后我突然想到每个人终将面对死亡,那两次的感觉都仿佛有根针刺中心脏,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

这些年从事养老行业以来,也许我已变得不那么畏惧和谈论生死,但愿我真正老去时,还可以更从容一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