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木心手稿高清图:赵鑫木心文学回忆录

木心手稿高清图:赵鑫木心文学回忆录一种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 2 在读的过程中,几度兴奋的不行,想象着用激烈的口吻狂赞一番。 此刻,在读完陈丹青的后记后,心里沉沉的。 在露天平台上,耳边是不绝的细脆虫鸣,抬起头,启明星在刺眼的广告牌旁固执而孤单的凝视,那是木心吗?

木心手稿高清图:赵鑫木心文学回忆录(1)

赵鑫 | 木心《文学回忆录》:

最好看的“文史哲艺话”!

1

该以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读后感呢?

在读的过程中,几度兴奋的不行,想象着用激烈的口吻狂赞一番。

此刻,在读完陈丹青的后记后,心里沉沉的。

在露天平台上,耳边是不绝的细脆虫鸣,抬起头,启明星在刺眼的广告牌旁固执而孤单的凝视,那是木心吗?

2

一种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

六七天的时间,除了吃喝拉撒睡,以及必做之事,全被木心占满,幸福。

看着看着,我会大笑、拍手叫绝、沉思片刻、着手找寻课中提及的著作、泪目、发呆、感慨······

一刻不想停的看,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这比我所有看过的小说、电影、戏剧都好看(刚刚花了九、十天,咬着牙读完了《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字数大概还不及本书多。),更别提理论著作。

这是一种可以独立的文体,我给它取名:“笔记体长篇小说”。

3

鲜活的人。

善良的心。

苦难的经历。

铮铮的傲骨。

坚韧的生命。

决绝的脾气。

深刻的幽默。

智慧的头颅。

准确的敏感。

锐利的直觉。

忘情的投入。

无悔的牺牲。

宇宙的视野。

中正的判断。

悲凉的通透。

淡然的永恒。

好看的皮囊。

高贵的灵魂。

4

再难有,这样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曾有幸得一些尊敬的恩师教诲,但由于历史原因,绝无木心先生这般起落的人生经历,没有可比性。

去年疫情初期的几个月,才得知唐诺先生,便觉得一书面灯塔;而在12年就出版、21年才了解的木心先生,更是我全面的书面先生——我所喜爱的领域几乎被木心先生的谈及覆盖,只是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而已。

陈丹青遇到木心先生,是此生大幸,他紧锁眉头的硬气和较真找到了出处;木心先生遇到陈丹青,也是幸运的,《文学回忆录》如《论语》一般得以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食粮。

这样的师生,难再有。

5

几年前已听说过此书,但讲的人称“不过如此”,也没在意。

一年多或几个月前,陆续读了几本薄的集子,有被感动。

几天或十几天前,偶然翻到下册,惊为天人,开始在笔记本上摘抄,手疼。

逼迫自己完成上一个计划后,即投入这套书,开始还想摘抄,可是太多了,而又等不急想快点读下面的,就没动笔了——如果真的抄,恐怕至少要半个月以上,抄几本。

这里也就不摘录品鉴,否则不知多少万字能尽兴,这是可以不断“重读”的书。

如果12年遇见,也许自己也不会有今天这般感触,毕竟期间学习了几十门国内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讲的文史哲艺方面的课,由此读了大量相关的书籍。

也许,此时遇见,又是在疫情期间工作受阻可以静心读书时,真的是“最好的安排”。

可惜陈丹青没读原典。

6

在我知道的当代作家中,没有一位像木心先生这样具有古今中外、博大精深的学养,成为纯粹的艺术家、更趋于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木心先生证明了一种可能性:

人,真的可以这样活着。

7

《后记》的回忆和感慨令人鼻酸,虽然斯人已逝,但曾经有这样的交集,已经有了相对的极大意义,甚至也许是绝对的。

木心先生是我书面的亲老师。

2021.13~1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