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桃夭是爱情诗吗?诗经3
诗经中桃夭是爱情诗吗?诗经3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经·周南·樛木》:中国的文字可真是变幻莫测!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吧,《诗经•周南·桃夭》《诗经·召南·雀巢》都是和婚礼有关的诗,我们来观赏一下《诗经》时代的婚礼。这里说的“婚礼”是狭义的婚礼,指的是结婚当天和“娶亲”相关的系列活动。南有樛木,葛藟纍之
逃之夭夭
仔细想想,“逃之夭夭”这个词太有意思了。查字典,“夭夭”只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绚丽茂盛的样子 ,一是指体貌安舒或容色和悦的样子。“逃之夭夭”的“夭夭”,都对不上号。
那“逃之夭夭”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呀,它属于借用,借用了《诗经•桃夭》中的“桃之夭夭”,“桃之夭夭”中的“夭夭”是指绚丽茂盛的样子,“”桃之夭夭“就是指桃树枝叶茂盛的样子。
还有“鸠占鹊巢”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借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造个句子吧:“林有有想鸠占鹊巢,结果机关算尽,竹篮打水一场空。”你看,“鸠占鹊巢”有不劳而获之意,是个不太光彩的词。这个词也是从《诗经》里来的,在《诗经·召南·雀巢》里,鸠占鹊巢可是合情合理的。
中国的文字可真是变幻莫测!
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吧,《诗经•周南·桃夭》《诗经·召南·雀巢》都是和婚礼有关的诗,我们来观赏一下《诗经》时代的婚礼。这里说的“婚礼”是狭义的婚礼,指的是结婚当天和“娶亲”相关的系列活动。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
1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经·周南·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樛木”是一种下曲而高大的树,“葛藟”是两种蔓生的植物,“纍”“荒”“萦”都是缠绕的意思,“葛藟”缠绕着“樛木”,比喻女子嫁给了男子。当然作为现代独立女性,是不认同这样一种依附、捆绑的夫妻关系的,不过,在《诗经》的时代,一个男子能和一个女子相伴相随,毕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人自己或女人自己又生不出孩子。
有学者言:“男女嫁娶是亘古以来人生的重要喜庆。而《樛木》,正以如此兴奋和浓烈的激情,表现了我们民族淳朴、古老的婚礼祝福习俗。”
螽:蝗虫
2 “宜尔子孙,振振兮”《诗经·周南·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螽斯》,排在《樛木》的后面,《桃夭》的前面,合起来构成婚礼三部曲,《诗经》的编纂者可谓煞费苦心了。
“螽”是什么东西呢?有人说是蟋蟀,有人说是蝗虫。可能理解成蝗虫比较合理,因为蝗虫如果成灾的话,是很吓人的,这里“诜诜”“薨薨”“揖揖”都是众多的意思,蟋蟀不可能成群结队。
“振振”也是多的意思,“绳绳”是绵延不绝的意思,“蛰蜇”是群聚欢乐的意思。
合起来,这首诗的意思就是祝福你多子多孙,因为惟有子孙众多,人丁兴旺,家族才能绵延不绝,才能其乐融融。
时代不同了,现代社会多子未必多福。但在《诗经》那个农耕时代,多子多孙才是对新婚夫妻最好的祝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3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阳春三月,桃树枝繁叶茂,粉红的桃花绚丽多姿。在这样的季节进行婚娶,是一件令人无比开心的事情,诗里的“归”,是出嫁的意思。经过精心打扮的年轻女子,姣好的面容如同盛开的桃花,今天是她出嫁的日子,她就要和一个男子组成家庭了。“宜其室家”,朱熹《诗集传》这样解释:“宜者,和顺之意。室为夫妇所居,家为一门之内。”意思是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共处为家。
在中国古代,男女结婚以后一般还要和长辈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个新婚女子来到另外一个家庭生活,和自己不熟悉的人朝夕相处,能不能和顺是挺考验人的。娘家的亲人们,当然是希望自己家的女儿嫁过去以后能和丈夫及丈夫的家人和睦相处,既不希望她被丈夫家暴、冷落,也不希望她被丈夫的家人欺负、虐待,所以“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颠倒反复地表达了亲人们的牵挂和祝愿。
另外,年轻女子嫁过去以后,能不能早生贵子,能不能多子多孙,也关系到她未来的幸福,就像桃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一样,所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赞美姑娘像桃花一样鲜亮夺目,而“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则是含蓄地祝愿自家女儿早生后代、家庭兴旺发达。
古代迎亲图
4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经·召南·雀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鸤鸠自己不筑巢,住到喜鹊筑好的巢里,这是自然界两种鸟的自然天性。姑娘出嫁,住到丈夫的家里,也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两者之间有可比性,所以诗歌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起兴,写男娶女嫁的正当合理性。
此诗着重写新郎从亲迎到最后成婚的过程。“御”是迎接的意思,“将”是送走的意思,“成”是回到男方家里结婚礼成的意思。
“御”“将”“成”三个字写出了成婚的整个过程,传达出“亲迎”仪式的热闹、隆重。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5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这是一首嫁娶后闹洞房时唱的歌。
古代婚礼是在黄昏时举行的,需要燃薪照明,因此要提前准备好薪束,这就是诗歌从“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
写起的原因。而“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显示了从黄昏到深夜的过程。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是说,今天晚上是什么日子呀,你见到了这个好男子。这样说的意思当然是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是你们结婚的好日子,是你们一辈子都不应该忘记的日子。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是对新娘说的,说你把你的丈夫怎么样呀?“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是对两个人说的,说你们有幸见到彼此,你们把对方怎么样呀?“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是对新郎说的,说你有幸遇到这么美丽的新娘,你把你的新娘怎么样呀?
当然是好好享受新婚的欢乐啦,这可是千金一刻的良宵呀!
此诗是以玩笑戏谑的口吻来调侃新婚夫妻,但有非常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欢乐气氛。
这就是《诗经》时代的婚礼,无比喜庆,无比热闹。
你对古代的婚礼有什么样的看法,欢迎交流。
请关注@ 十月冬阳,“人生有风雨,文化伴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