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毛泽东彻夜失眠:毛泽东彻夜失眠

毛泽东彻夜失眠:毛泽东彻夜失眠“别急,你会见到的。”杨昌济报以微笑地说。杨开慧继续追问:“那我什么时候能见到你这位‘国家栋梁’呢?”杨昌济本人甚是喜爱毛泽东,多次在家人面前提及毛泽东,直言其定能成为国之栋梁。而每每听到父亲夸赞他人的杨开慧,更是对父亲口中的“栋梁之材”万分好奇。一次正在看书的杨开慧,在听到父亲的称赞之后,忍不住地问道:“爸爸,你怎么会知道毛泽东会成为国家栋梁呢?”杨昌济则对自己的女儿爽朗一笑,轻轻地拍了拍杨开慧的头,笑着说到:“别急,当你见到他就知道了。”

前言

1930年痛失爱妻的毛泽东,在井冈山彻夜难眠,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爱人,更是他真正的红颜知己,两人起于微末之间,经历过生死,经历过贫穷,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爱情故事。

毛泽东彻夜失眠:毛泽东彻夜失眠(1)

图丨杨开慧、毛泽东

杨宅初寓:杨家有女12,毛家长子20

1913年,那时20岁的毛泽东刚刚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结识了自己恩师杨昌济。

杨昌济本人甚是喜爱毛泽东,多次在家人面前提及毛泽东,直言其定能成为国之栋梁。而每每听到父亲夸赞他人的杨开慧,更是对父亲口中的“栋梁之材”万分好奇。

一次正在看书的杨开慧,在听到父亲的称赞之后,忍不住地问道:“爸爸,你怎么会知道毛泽东会成为国家栋梁呢?”

杨昌济则对自己的女儿爽朗一笑,轻轻地拍了拍杨开慧的头,笑着说到:“别急,当你见到他就知道了。”

杨开慧继续追问:“那我什么时候能见到你这位‘国家栋梁’呢?”

“别急,你会见到的。”杨昌济报以微笑地说。

就这样毛泽东的名字,在杨开慧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影响,并为以后的婚姻埋下了伏笔。

“毛泽东……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杨昌济日记实录

毛泽东彻夜失眠:毛泽东彻夜失眠(2)

图丨毛泽东

假日,早早做完功课的毛泽东,第一次按下了板仓杨寓的门铃。给她开门的是一个,脸廓圆润,双眼乌黑灵动,个头不高的小姑娘,她就是杨开慧。

那时只有十几岁的杨开慧,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地看着眼前陌生高大的青年,轻声问道:“你找谁?”

毛泽东回应道:“请问,这里是杨先生的家吗?”

听到是毛泽东的声音,杨昌济放下了手中的报纸,走到门口,招呼进入家中,

这是毛泽东与杨开慧人生中的第一次见面,在杨家毛泽东同老师杨昌济于天下大事,治学之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二人亦师亦友无拘无束。

此后毛泽东经常在闲暇时去杨府纵论天下,探索救国之道。起初杨开慧只在默默旁听,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讨论的启发下,杨开慧也渐渐地懂得了些许治国之道,并参与讨论。

毛泽东对参与讨论的杨开慧十分关心,而杨开慧每每看到在家中壮志激昂的毛泽东也多有心意。

毛泽东彻夜失眠:毛泽东彻夜失眠(3)

图丨杨开慧

1917年11月,杨开慧羞怯地将一首小诗送到了毛泽东的手中,低声道:“润之哥,请你改改。”

毛泽东边看边念:

“高谊薄云霞,温和德行嘉。所贻娇丽菊,今尚独开花。月夜幽思永,楼台入幕遮。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

毛泽东念完整首诗,杨开慧已经羞红了脸,两个人就这样看着初秋的月色,静静地听着风轻拂落叶的声音。

回到家中的杨开慧依旧沉浸在幸福中久久不能自拔,但一想到父亲将在明年到北京教书,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之情,却又使她茫然。

时间飞逝,夏蝉初鸣,1918年夏,杨昌济行将北去,到北京大学任教。

码头上毛泽东为杨昌济一家送行。昔日总将笑容挂在脸上的杨开慧,坐在船上,心事重重地看着毛泽东。

情定北海:秋冬风花雪月,诗词互传情愫

1918年,毛泽东为了留法学习的机会,第一次踏在了北京的土地上,奈何时局动荡,留法的申请迟迟不能得到审批,只好在恩师杨昌济的推荐下,在北大图书馆担任管理员。

来到北京的毛泽东经常出入杨家,与杨开慧那朦朦胧胧的感情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两颗火热的内心点燃了爱情的火花,这个相差八岁的男女相爱了。他们一起漫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香山、北河、故宫的每一个角落都刻下了两人相互依偎的身影。

秋天的枫叶红得像是一团火焰,寒冬的腊梅若不走进去看,根本分不出是雪还是花朵,如此美好的记忆深深地画在了两个年轻男女的心中。

毛泽东彻夜失眠:毛泽东彻夜失眠(4)

图丨《建党伟业》剧照

18年后毛泽东同斯诺谈论这段往事时,目光隐有泪水,意味深长地说到:

“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可怜,可是在另一方面,故都的美对于我是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了洁白的梅花盛开。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就在北海,相互牵手的毛泽东与杨开慧踏过坚冰,走上了古老的白塔。尽管冬深雪凝,大地冰封,但这一对雪白的恋人却安然没有感到寒冷,他们热情地交谈着,身处苍寒之所,脸上却挂在阳春三月的笑容。

经过了近半年的初恋时光,两人早已将对方牵挂于心,此时杨开慧给毛泽东的信时称呼已是一个字:“润”,而毛泽东给杨开慧写信时,称呼也是一个字:“霞”。

1920年杨昌济病逝,杨开慧跟随自己的母亲、哥哥回到湖南。毛泽东选择继续留在北京,争取社会各界“驱张”运动的支持。

毛泽东彻夜失眠:毛泽东彻夜失眠(5)

图丨《建党伟业》剧照

南北相隔,思念骤增,安奈不住内心的毛泽东经常以诗词,寄托相思。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江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虞美人·枕上》毛泽东

1920年7月,毛泽东回到湖南后,再次与杨开慧见面。此时的杨开慧为了支持自己心爱之人的梦想,不顾日渐拮据的家里,说服自己的母亲将父亲去世时好友赠送部分祭奠费用捐献,作为毛泽东在长沙进行革命的活动经费。从经济上支持毛泽东“文化书社”的组织。

就在与毛泽东朝夕相处的生活中,杨开慧渐渐地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于1920年成为湖南的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

朴素结合:倾尽所有,终成眷属

随着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感情日渐浓烈,两人萌发了结婚的念头。

1920年的冬天,刚一下课的杨开慧就夹着书包匆匆向湖南师范的教员宿舍赶去,这天的杨开慧不坐花轿、不要嫁妆、没有媒妁之言,自由自主地与毛泽东结了婚。

这天冬阳温暖,毛泽东精心地整理了自己的头发,穿上了一件崭新的藏青色长袍。杨开慧则换上了母亲新作的旗袍,画上了妆容。

天一早毛泽东就吩咐从韶山毛家带下来的伙夫邹香庭准备一桌酒菜,晚上用来请客。这在邹香庭看来是少见的,因为工作的原因毛泽东的经济并不宽裕,少有请人吃饭的时候。

晚上毛泽东与新民会的朋友坐在一起,吃饭喝酒,兴高采烈,嬉戏打闹,杨开慧就在坐在毛泽东的旁边敬酒送菜,此时的毛泽东突然从坐起,宣布了自己和杨开慧成婚的消息。

婚后的杨开慧继续在学校学习,她与毛泽东相互敬爱,生活甜蜜,如同毛泽东曾经对人说的那样:

“我同开慧结婚,是建立在双方个性思想彻底了解,完全相合的基础上的,所以经过恋爱结婚,都没有什么波折发生。”

毛泽东彻夜失眠:毛泽东彻夜失眠(6)

1921年共产党成立,杨开慧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这年冬天毛泽东在湖南组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省委——中共湘区委员会。

当时的中共湘区委员会秘密活动机关就在长沙吴门外的清水塘毛泽东租的一栋三开间的木板房内。杨开慧充当着毛泽东身边秘书、机要、文印、联络、总务等多项工作。

每当毛泽东召开会议时,杨开慧就会站在室外的流动站放哨。为了防范军阀派出的巡逻杨开慧刻意将一面巨大的镜子挂在客厅后壁,随时观察门外的动静。而对于毛泽东起草的重要文件,她则会将它们收藏在自己的首饰或者化妆盒里,精心保管,形影不离。

1921年5月1日,在毛泽东等人的组织下长沙街头涌现出无数的工人、学生。他们穿梭在长沙的大街小巷高举着横幅,挥舞着手中的旗帜,高喊着共产主义的口号,形成了一道斑斓的洪流。

当夜,庆祝国际劳动节的游行示威大会结束之后,身为组织者之一的毛泽东回到了船山小学的临时居所,等待丈夫多时的杨开慧早早地为他拿出了简单可口的宵夜和茶水。

吃过宵夜之后,毛泽东喝着茶水静静地和妻子说:“霞妹,现在斗争复杂,今日游行虽然成功,但赵恒锡定不会善罢甘休,我们还要早做提防……”

杨开慧顺从地点了点头:“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一切都听你的。”

此时的天色已经深得可怕,点点星辰闪烁,只有幼小的虫子发出细小的叫声。油灯下毛泽东铺开墨纸,又要为明天的工作进行筹划。

“我来,”杨开慧接过丈夫手上的墨,在石砚中轻轻磨着,对着毛泽东关心地说到:“你总这样忙,白天不够,晚上还有继续,日子久了你的身体会垮的……”

“不妨事的”毛泽东坐在竹椅上温柔地看着妻子,宽慰地说着:“我的身体结实得很,上学时天天都在锻炼。”

杨开慧佯装不开心的说道:“父亲在世时就常常说你工作起来不要命一样,我也没见过那个身体好得像你这样工作。”

1922年10月,杨开慧怀孕将近足月,临产在即,此时的她本应要注意休息,但泥木工会的事情让毛泽东、杨开慧夫妻二人疲于应付。

一日正在家里处理泥木工人罢工事宜的杨开慧突然感到身体难受,在家中照顾女儿的杨母知道女儿可能就要临盆了,便立马将她送去了湘潭医院。

就在送往医院的第二天,刚刚结束罢工工作的毛泽东穿着一身工人服装,匆匆走进医院。此时的毛泽东已是满眼血丝一夜未睡。

“你怎么样,不要紧吧。”毛泽东轻声地问道。

此时的杨开慧心疼地回答:“我不要紧,这几天你正忙,还是赶紧去做你的事吧。”

而毛泽东这一离去就是10多天的时间。

就在毛泽东带领工人罢工的日子里,杨开慧顺利地生下了他们的爱情结晶——毛岸英。

毛泽东彻夜失眠:毛泽东彻夜失眠(7)

小小的毛岸英是在出生的第三天才见到了自己的父亲,看着孩子小小的脚丫,在母亲怀里依偎的样子满心欢喜。

但在为孩子取名字时这一对浓情蜜意的夫妻却陷入了分歧。

当时的毛泽东征询杨开慧的意见,杨开慧说:“从你们毛家的族谱上排列,儿子应该排在‘远’字辈,你看叫远什么呢?”

毛泽东却摇了摇头开玩笑地说:“如今的我早已是离经叛道,行事已与毛家族谱上的祖训相较甚远,怕是祖宗早早就不认我了。”

“那叫什么好呢?”杨开慧现在继续问道。

“就叫岸英吧,岸有高大、伟岸之意也,英有才智过人之意。”毛泽东开心的说到。

随着毛岸英的降生,毛泽东领导的泥木工人大罢工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湖南政府派出管理此事的人员在谈判时被毛泽东说得哑口无言,被迫接受了毛泽东提出的“营业自由,承认三角四分工价,以全生活而安人心,”的复工条件。

毛岸英的出生为毛泽东和杨开慧之间带来了更多的乐趣,但现实终究无情,为了革命,为了岌岌可危的国家,毛泽东与杨开慧不得不面临他们结婚后的第一次分离。

1923年毛泽东赴上海担任党中央秘书长,协助陈独秀工作。杨开慧留守长沙继续为长沙共产革命事业出力。

终至诀别: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和毛泽东一起从武昌启程,回到了长沙。8月,毛泽东为组织秋收起义,将妻儿送回了板仓老家。

1927年9月9日,在湘赣边区,震惊整个中国的秋收起义发动。10天之后起义军各部在文家市会师,当晚各个起义部队领导经商议决定放弃原定的进攻长沙的计划,转向守备较差的湘南一带(井冈山)。

毛泽东跟随部队进入井冈山,妻子杨开慧却留在了长沙。思念妻子的他曾以暗语写信给杨开慧,大意说到,起义成功后处境十分艰难,但现在好了很多。

毛泽东彻夜失眠:毛泽东彻夜失眠(8)

图丨杨开慧、毛泽东

发信的地点是在江西宁冈县的一家药铺,信件几经周折,直到1928年才交到杨开慧的手中。看到熟悉的笔记杨开慧甚是激动,立即翻出了地图满地图得去找宁冈县的位置。

找到位置后,疲惫一天的杨开慧连夜写信给毛泽东,信中诉说着自己的无限思念,以及当前长沙内的革命形势。怎奈当时的形势严峻,交给交通员后却没能送到毛泽东的手中。

当时的长沙斗争环境险恶,共产党人随时都可能面临牺牲。杨开慧深知自己的处境,所以曾在一封未被寄出的信中提到了自己的遗嘱。

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扰得我非常厉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地闹了一晚。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给你们。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倘若真个失掉一个母亲,或者更加一个父亲,那不是一个叔父的爱可以抵得住的。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至于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给——弟的信》杨开慧

这一份被杨开慧自称为遗嘱的信,她把这封信同自己写好的杂文、诗稿装在一起,一同藏在卧室墙内的砖头后面。

1930年10月24日凌晨,杨开慧在家中被捕,连同孩子和保姆也一同被送到了监狱。

1930年11月14日,在长沙市井湾陆军监狱中饱受折磨的杨开慧,被长沙市国民党官兵押解着刑场。

杨开慧走出监狱的大门时,一直保持着昂然。那时候,不到十岁的毛岸英就抱着自己母亲的腿,痛哭流涕:

“妈妈,我舍不得你呀!还有爸爸、弟弟、舅舅都舍不得你呀!”

杨开慧强行将眼中的泪水咽下,最后一次抱住了自己的儿子,轻声安慰道:

“孩子,我没有别的话要说。如果你将来见到爸爸,就说我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说我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帮助他了,请他多多保重!”

毛泽东彻夜失眠:毛泽东彻夜失眠(9)

图丨毛岸英

为防止长沙的共产党人法场营救,行刑地已被国民党团团包围,此时的执法处长还在做最后的劝降。

“你上有老母,下有孩子,要为自己的将来着想!”

“这些事,我自有主张,不用你们管!”

“你不怕死吗?”“牺牲小我,成功大我!”

“对你的家属,有什么遗言?”

“你可以告诉他们,我死后不要做俗人之举。”

一个多月后,杨开慧牺牲噩耗传至瑞金,就在那天,毛泽东一夜未睡。

毛泽东深知杨开慧的牺牲是为了自己。杀害杨开慧不过因为她是我毛泽东的妻子啊!

为此,毛泽东极度悲伤,强抑内心悲痛,挥笔致函杨老夫人及杨开慧的亲属,沉痛地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寄款为杨开慧修墓立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