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79所高校培养院士:两所高校获强援

179所高校培养院士:两所高校获强援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灼华表示,院士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陈国强院士长期以来对母校非常关心支持,此次担任南华大学名誉校长,将与全校师生并肩作战,为学校跻身国家“双一流”高校行列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这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南华人的信心和决心。5月21日下午,南华大学在南华礼堂举行名誉校长聘任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华大学80级校友陈国强被聘任为名誉校长。陈国强于1963年9月出生湖南省攸县,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院士是肿瘤病理生理学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和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等。2010-2021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兼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他先后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并负责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和创新研究群体,带领研究团队,致力于肿瘤病理生理学和化学

来源:南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近日,两所高校喜获强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华大学80级校友陈国强被聘任为南华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受聘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

南华大学

5月21日下午,南华大学在南华礼堂举行名誉校长聘任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华大学80级校友陈国强被聘任为名誉校长。

陈国强于1963年9月出生湖南省攸县,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院士是肿瘤病理生理学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和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等。2010-2021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兼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他先后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并负责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和创新研究群体,带领研究团队,致力于肿瘤病理生理学和化学生物学基础研究,在肿瘤细胞命运决定和微环境调控机制方面获得系列创新性成果 先后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等。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年获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201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79所高校培养院士:两所高校获强援(1)

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高山向陈国强院士颁发名誉校长聘书(图片来源:南华大学)

校长张灼华表示,院士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陈国强院士长期以来对母校非常关心支持,此次担任南华大学名誉校长,将与全校师生并肩作战,为学校跻身国家“双一流”高校行列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这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南华人的信心和决心。

武汉理工大学

5月18日,武汉理工大学举行战略科学家聘任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受聘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校党委书记信思金、校长杨宗凯、副校长陈文、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周祖德、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华林、校长助理沈革武出席聘任仪式,人事处相关负责人、机电工程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参加聘任仪式。会议由陈文副校长主持。

179所高校培养院士:两所高校获强援(2)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为尤政院士颁发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聘书(图片来源:武汉理工大学)

信思金书记对尤政院士受聘战略科学家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这是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学校机械工程学科和机电工程学院建设发展中的一件大事。相信在以战略科学家尤政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鼎力支持下,学校机械工程学科建设发展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强调,学校相关部门和机电工程学院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全情关心好、爱护好、服务好人才,充分发挥以战略科学家为代表的各类人才在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战略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机械工程学科和学校高质量发展。

杨宗凯校长表示,尤政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机械电子专家,在智能微系统及其空间应用领域学术成果丰硕、学术影响力强、社会声誉高,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成功的经验和丰富的资源。聘请尤政院士为战略科学家,将为学校机械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提供战略引领与支持,强化学校与兄弟高校和学术组织的联系,为学校整体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希望武汉理工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以此次聘任为契机,结合两校科研实力和行业背景优势,加强交流互鉴,携手前行,共同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尤政院士表示,武汉理工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优秀人才,很高兴能受聘为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并表示将竭尽所能,为打造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贡献力量。他指出,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深化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希望今后两校继续坚持开放导向,加强战略沟通;坚持创新导向,培育新的合作动力;坚持包容导向,增强交流互鉴,实现互利共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