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俗话说的7不出门8不归家:俗语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俗话说的7不出门8不归家:俗语七不出门八不归家第二种,这种说法就比较普遍了,就是和谐音有关,“八不归家”让人就能轻易地想到一种两栖动物,“王八”和“乌龟”,这两个词一般是贬义词,多用于骂人,暗含的隐喻不好。也就有了“八不归家”的说法,但是也有很多地区认为比如河北地区,他们认为“八”有发财的隐喻如果逢八回家就是带着财气回家,是个吉利数字。所以这个地区有“要出走,三六九;要回家,二五八”的说法。因此地域不一样说法不同。2. “八不归家”在民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既然是归家,那自然指的是在外的游子们了,在古时候人们讲究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字,如果为在外的游子们违反了在其中的一个,就不要在回来了。在那个重视道德品行修养的年代,只要触犯了这八个字的其中一个,就没法立足于社会,回家只会让家族跟着一起蒙羞,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如果严重的话可能还会丢了性命,历史上这样因为失礼而丢性命的事比比皆是,比如“春秋五霸”

从古至今衣食住行与我们息息相关,出行排在第四位,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会有很多人出行,有的是做生意,有的是出差公干,有的是旅游等。现在的人可能不那么讲究,不是有那么一句话“说走就走的旅行”吗?根本不会看什么日期。只要自己高兴就好。并且现在出行很方便,汽车、火车、飞机大大地缩短了两地之间的距离。至于回家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也是一样,想什么时候回都行,只要想回了。尤其是过年那段时间各种交通票不好买的情况下能买到票就是万幸的了,哪里还会考虑回家的日期。

但是在过去可就不一样了。古人对于出行或者回家是很讲究的,在选择出行或者回家的日期上是很慎重的。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因此会出现不同的说法和习俗,比如大年初四,对于北方的习俗来说就得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哪都不去,不允许吵架,不能大声说话,迎接财神。但是对于南方的人来说,初四得出门工作,隐喻为有事干。

因此就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所以大可不必太较真。既然出行很重要,那么古人自然就会有讲究,并且形成了一个地方的习俗。于是人们就会用一些简短的句子来说明这些习俗,然后在民间流传下来。其中有那么一句“七不出门 八不归家”说的是出行时间还是有其他意思呢?那从字面上理解说的是,有七的数就不出门,有八的数就不回家。真是这样的吗?

俗话说的7不出门8不归家:俗语七不出门八不归家(1)

1. “七不出门”这是习俗,我们在解读的时候应该站在古人的角度去解读。针对这个“七不出门”民间大致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我们知道在过去,科技不发达,人们认知有限的农耕社会,很多人没有文化,要求也很简单,只要能填饱肚子即可,只有填饱肚子,家庭才能安稳。天天围绕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忙碌着,如果这七件事都没忙明白就出门远行如何能够安心。我们知道在过去古人传递信息上受到很大限制的,并且出行也是很不方便,有骑马的,骑驴的,坐马车的,步行的等,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人出门远行肯定是步行。再加上信息传递不方便,如果家里出个什么事,等知道在回到家中估计黄花菜都凉了。因此“七不出门”指的是在这七件事都没做好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出门。并不是指时间。

第二种,和我国的丧葬习俗有关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丧葬礼仪习俗方面是很讲究的,比如守孝期间不串门,也不去别人家,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吃喝玩乐。在过去如果有人去世了,根据地方不同下葬的时间不同,有地方隔天就可以,有的地方需要停七天,还有人下葬后也有习俗,比如有的地方有“七七”的习俗,但是叫法可能不一样比如“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七”等一直做满七七四十九天。每七天为一个祭日分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因此和丧葬有联系的事,民间的人们都认为是不吉利的是很忌讳这方面的,自然也就会加以联想扩展到其他事情上去,比如出行,很多地方就认为逢七出门是件不吉利的事情。也就有“七不出门”的说法了。

第三种,和我国古时候的婚姻制度有关系了。在古代是男尊女卑的制度,女人在古时候地位是很低的,在过去离婚叫休妻,只有男方主动写休书,女方是没有这个主动权的。古时候针对男子休妻一事有个说法叫“七出三不去”,七出,最早出现在汉朝,在《大戴礼记》中有记载:“七去”,又称作“七弃”(也叫“出母”、“出妻”、“休妻”),然后到了唐代正式出现,内容一样。“七出”内容有: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三不去”在《礼记》中有记载是来约束“七出”的,三种不能休妻的条件:有所娶无所归(无娘家可归的)不去,与更三年丧(曾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因此“七出”是休妻的意思,暗含的隐喻不好,民间自然就会觉得逢七出门不吉利。所以“七不出门”。

俗话说的7不出门8不归家:俗语七不出门八不归家(2)

2. “八不归家”在民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既然是归家,那自然指的是在外的游子们了,在古时候人们讲究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字,如果为在外的游子们违反了在其中的一个,就不要在回来了。在那个重视道德品行修养的年代,只要触犯了这八个字的其中一个,就没法立足于社会,回家只会让家族跟着一起蒙羞,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如果严重的话可能还会丢了性命,历史上这样因为失礼而丢性命的事比比皆是,比如“春秋五霸”时期的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答应了管至父和连称在边疆守城一年返回的事,但是他没有信守诺言而被这两人杀害。因此“八不归家”和时间没有关系而是和人品有关。

第二种,这种说法就比较普遍了,就是和谐音有关,“八不归家”让人就能轻易地想到一种两栖动物,“王八”和“乌龟”,这两个词一般是贬义词,多用于骂人,暗含的隐喻不好。也就有了“八不归家”的说法,但是也有很多地区认为比如河北地区,他们认为“八”有发财的隐喻如果逢八回家就是带着财气回家,是个吉利数字。所以这个地区有“要出走,三六九;要回家,二五八”的说法。因此地域不一样说法不同。

“七不出门,八不回家”有的地域只是说过年这段时间,正月初七和初八,其他时间段没所谓。有的地域逢五不出门,还有的是逢十三不出门,十三谐音有“失散”的意思。

俗话说的7不出门8不归家:俗语七不出门八不归家(3)

当然这些都是茶饭后的闲聊,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习俗,当不得真。只是老一辈人总是唠叨,按照我们现在的思想,应该是相信科学,你们觉得呢?有道理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