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是南唐著名词人,偏安一隅的南唐虽然为词人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南唐的地理位置正是今天江西、安徽、两湖一带,自然条件良好,物产丰富,另外从中晚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就开始南移,而且这里是风光秀美的江南水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冯延巳的词作时说:“冯正中(冯延巳)词与中主、后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这一论断精准地指出冯延巳词在男女相思别离的花间题材之外,拓展了有关人生悲慨的题材内容而使其词情感涵量深沉广大。晚唐五代时期是词的发展期阶段,受“词为艳科”和“娱乐至上”观念的深刻影响,此期的词大多描写闺阁艳情或女性的容貌、服饰和仪态等等,呈现出一股香艳绮丽之风,尤以花间词派为典型。冯延巳的词作虽然与花间派词人的那种闺阁情调并无二致,有着娱宾遣兴的文化审美特征,但花间派词人的旖旎香艳之气并没有影响到冯延巳的创作,冯延巳的词作表现出的是柔婉清幽的优雅气息而并非是低俗的艳曲。冯延巳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冯延巳《谒金门》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1)

这是南唐词人冯延巳《谒金门》一词中的开篇句,词人以微妙的手法将朦胧的情感寄寓在眼前的一池被春风荡漾起波纹的水面上。词人没有刻意地涂抹装饰,也没有刻意地雕琢刻画,词意却宛如出水芙蓉一般清新自然,柔婉清雅,历来好评如潮,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名句。

据说南唐中主李璟看到冯延巳的这首词后,便调侃道:春风吹皱一池春水,与你有什么关系呀?冯延巳说,我的词作所蕴含的情思还不如你的“小楼吹彻玉笙寒”呢,于是两人相视大笑。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2)

晚唐五代时期是词的发展期阶段,受“词为艳科”和“娱乐至上”观念的深刻影响,此期的词大多描写闺阁艳情或女性的容貌、服饰和仪态等等,呈现出一股香艳绮丽之风,尤以花间词派为典型。

冯延巳的词作虽然与花间派词人的那种闺阁情调并无二致,有着娱宾遣兴的文化审美特征,但花间派词人的旖旎香艳之气并没有影响到冯延巳的创作,冯延巳的词作表现出的是柔婉清幽的优雅气息而并非是低俗的艳曲。

冯延巳在外貌与花间派无大异的艳体小词中,寄寓了士大夫忧生忧世的思想情感。比起花间派词人的娱乐性,冯延巳更多地表现了士大夫意识中的另一面,这样就在同样的题材范围中开掘了思想深度,开拓了新的意境。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冯延巳的词作时说:“冯正中(冯延巳)词与中主、后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这一论断精准地指出冯延巳词在男女相思别离的花间题材之外,拓展了有关人生悲慨的题材内容而使其词情感涵量深沉广大

冯延巳是南唐著名词人,偏安一隅的南唐虽然为词人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南唐的地理位置正是今天江西、安徽、两湖一带,自然条件良好,物产丰富,另外从中晚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就开始南移,而且这里是风光秀美的江南水乡。

可以说,环境与外部因素造就了冯延巳作品中那种江南小调一样的委婉精致,这也是冯延巳的词作具有柔婉清雅特征的外在因素。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4)

在冯延己的词中,他经常借用女子的口吻来表达情感,这一点已经超出了男子作闺音的传统模式,在本应欢畅的环境中融入了词人对个体与时代的忧思,表现出深沉的人生悲慨,是冯延巳自身的士大夫情感,带有文人的特征,然而冯延巳在词作中的情感表达是婉曲含蓄、纤细敏感的,呈现出柔婉清雅的词体特征。

也就是说,冯延巳能依凭类似于花间题材或艳情题材,书写出与花间词所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的词作,寄寓和抒写他对于生活和人生的那份特别敏感幽微的思索和心绪。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5)

冯延巳秉持“我以我手写我心”的风格,不再局限于具体的男女情事和实在的生活忧愁,而是多写一种无可名状而又难以抛掷的情怀和心理活动,从而抒发对于人生更为深邃和执著的悲情愁绪。比如这首《踏鹊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

这是一首表达孤独与惆怅的词。全词所写的是词人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与凄冷感。词作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词作意蕴深远,读来动人心扉。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6)

开篇句“谁道闲情抛掷久”,大意是:谁说愁绪被忘记了太久?词人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的心情提了出来,这是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表现了词人内心感情的波澜起伏。其实整个上片的情感始终紧扣开篇句,这一句也为全词定下了一个基调。

开篇句虽然仅只七个字,然而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词人在感情方面欲罢不能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与苦闷。而对此种感情的由来,词人并没有明说,而是只用了“闲情”两个字。这种莫可名状的情感才是最苦的,而这种莫名的情感对于某些多情善感的词人而言,是与生俱来的,是让人无法摆脱的。

词人在此一句词的开端先用了“谁道”两个字,表达出原以为可以做到,谁知竟不能做到的状态。有了这两个语气助词,于是下面的“闲情抛弃久”所表现的挣扎与努力就显得那么苍白而无力。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7)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连词人自己也无法为这徘徊不去的哀愁命名,只能将其称为“闲情”,然而这“闲情”真的无法命名吗?其实词人心中的闲情是只要一闲下来就无端地涌上心头的一种感情,也就是一种无可名状的情思状态。这“闲情”并非空无依傍,甚至可以确切地说,这闲情正是词人那排遣不去 、欲拂还来的孤独感。

有人说孤独是一种态度,寂寞是一种想法。也有人说真正的孤独是很精致的独处。或许冯延巳对孤独的体会格外深刻,由于环境的造就、自身的敏感、时运的蹉跎,他对孤独的体验愈是深切。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8)

接下来的“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这是词人的内心对白:每当初春降临,我的惆怅心绪一如往昔。此时春已绿遍江南,户外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满眼的绚烂和生机,江南的春天每一年都是这样让人沉醉。

在这美好的初春时节,本应是人们出游踏青的好时节,然而对天性敏感又被孤独环绕的词人来说,却是另一种体验:他害怕这让人心醉的初春的温柔,因为词人是孤独的,他因孤独而敏感,因敏感而使自己更容易感受到孤独。

如果春游踏青的话,他一定会看到林间的戏蝶,看到空中的飞燕,看到水中的禽鸟,这又会进一步加剧他内心的孤独感。这里已融入了词人对于人生或生活更普遍而又更深厚的情感体验,即随着季节的推移而循环出现的人生无常感、孤独感、忧郁感。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9)

词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孤独的体验呢,如果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待词人的愁绪的话,就不难理解冯延巳的填写此词时的心态了。

原来这与他的人生际遇是有关系的,冯延巳虽然在南唐担任过宰相,但他的仕途之路却是跌宕起伏的,他曾因兵败而三次遭到罢相,他内心的挫败感和失意感积聚得越来越多,却无人可以倾诉。

南唐由盛转衰,和冯延巳的兵败有着直接关系,他成为众矢之的是在所难免,同事的冷落带给冯延巳孤独和痛苦,利益冲突的存在使得尔虞我诈、相互攻讦十分常见,冯延巳对此感到十分痛苦。但若从冯延巳的角度想象当时的处境,不难体会那复杂的感受,这就决定了冯延巳的词必然蕴含一种深沉的哀思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10)

灵魂深处的孤独与寂寞,总需要一个人来读懂,可是词人身边没有这样的人,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孤独吧。所以,词人在沉浸式的孤独体验中,写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春天本是桃红柳绿的时节,应该与友人或爱人一起赏春才是,可是他却一再用醉酒的方式获得暂时的安宁,或许醉酒是词人排遣愁烦心绪的一种方式。在词人心中,生机勃勃的春天不但不能赋予他昂扬向上的生命力,反而成为了触景生情、借酒消愁的伤心季节。

下片,词人以“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起笔,在这首词中,只有这一句是纯写景的句子,词人描述的是河岸边青草翠绿与河岸上柳树成荫的美丽景象。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细细品味的话,这一句也不是单纯写景的句子,而是以景物为依托抒发内心的情感。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11)

细品词句,词人笔下的这种绿遍江南的春色,这种随风飘拂的纤柔的柳枝,它们所唤起的,或者所象喻的,该是一种何等绵远纤柔的情意。这绿遍河畔的草青,被春风裁出的新的柳叶是年年都有的,而且词人笔下的春色便具有了一份绵远纤柔的情意。

但是,词人接下来说“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词人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为问”、“何事”在行文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疑问语气,从词人尝试抛弃的徒劳与挣扎中,到词人反躬自问。在这强烈的追问之后,词人却忽然一笔荡开,不再胶着于眼前的景物,也没有做任何回答。

词人以为自己不会再为这愁情而伤怀了,可是这愁情却偏偏抛却不去。在这桃红柳绿、春意融融的时节,他的忧愁也如同这春天新生的事物一样生发着。孤独是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落寞的情感,孤独是内心的思绪万千,止于笔尖,欲发声,终未言。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12)

词人也很难将自己的孤独表达出来,于是他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收束全词,这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呢?只见词人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他的衣袖。当他转身时,一弯新月从树林中升起。

此时的时空已经发生了变化。时间由白昼转入黄昏,月亮爬上枝头,行人们都已行色匆匆地回家去了。而词人却独自徘徊,当他来到小桥时,夜晚的清风徐来,吹满了他的衣袖。

孤独是一种有意识的悲观,孤独是无意识的自在独行。这一刻的夜晚是孤寂的,可是固执的词人,非要在这孤寂的夜晚中独自徘徊,这是一种多么孤独的境地。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13)

“独立小桥风满袖”,就是词人对孤独的沉浸式体验,孤独是孤独者一个人的体验,是孤独者在生命幽深之处的独白。那里没有喧嚣,没有无谓的客套,虚假的微笑,强作的欢声以及连自己都费解的恭维,不需以假面示人;那里可以尽情追逐往昔,可以细心抚慰痛楚,也可以畅想来日。正是凭着这份孤独的体验,词人才可以找寻到一片慰藉身心、安放心灵的空间。

然而在诉说这种幽深的境遇时,词人仍然遭遇到表述的艰难,他担心自己始终未能把它说清楚,只是独自一人低吟浅唱罢了,然而这正是词人所选择的面对孤独的姿态,这也是词人真挚情感的流泻。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14)

冯延巳的这首词中满是孤独,满是惆怅,满是酒醉,满是无眠。在他的笔下,春天常见的景、物经巧妙恰当地组合后便有了一种伤感美。面对不可阻挡的南唐国势和无可避免的人生悲剧时,冯延巳生活在长时间的孤独和愁怨中,所以他的这首《踏鹊枝》中的每一句都是词人心迹的写照。

冯延巳词作的情感世界是深沉的,既体现在词作所蕴含的情感的深沉上,又体现在他的词作所蕴含的深挚动人的情感上,更体现在词作意境的深邃秀逸上。

冯延巳却一反常态(冯延巳却一反常态)(15)

清代诗人黄子云说:“诗不外乎情事景物,情事景物要不离乎真实无伪。一日有一日之情,有一日之景,作诗者若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则固景无不真,情无不诚矣。”

冯延巳的这首词恰好是一首“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的作品,如果用黄子云的这句话来注解冯延巳的这首词,是一点儿都不为过的。冯延巳的词作以淡淡的忧伤和朦胧的哀怨,铸就了柔婉清雅的词体特征,在艺术技巧上和审美情趣上,成为时代的回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