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民间故事自制剧:本土编剧创作剧本

民间故事自制剧:本土编剧创作剧本  3个月天天看剧 做笔记琢磨剧本创作  林高在:《哑巴四爷》的主人公——哑巴石雕艺人伍孚,原型其实就是吴吉堂的爷爷,一名哑巴石匠。早在10年前,我与吴吉堂因为工作关系成为忘年交,听说他爷爷的故事,我特别感兴趣。2015年底,我们俩来到龙岩连城的培田村实地考察。培田村,一个拥有800多年历史、有着“福建省民居第一村”之称的古村落,我被这里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不到一年,一部18万字的长篇小说就完成了。  故事始发于清末民初闽西南的汀州。男主人公伍孚在8岁那年因受清末把总柳六甲迫害成了哑巴之后,由书院塾师莫爷介绍成为汀州著名石匠兼武人尹君正的爱徒。1924年,投奔了粤军的柳六甲串通伍孚的大师哥与二师哥暗杀了尹君正,尊从师父临终遗言,26岁的伍孚接过尹家产业,靠技艺、为人与智慧,振兴家业,还先后与四位性格迥异的女人一起生活。1934年,已成为四爷的伍孚与苦等十年的青梅竹马女伴莫问天(尹君正女儿化

民间故事自制剧:本土编剧创作剧本(1)

  左为小说,右为剧本。

  4年前,台湾艺术研究院退休编剧林高在与集美本土作家吴吉堂,合著了一部长篇小说《哑巴四爷》,但未公开发表。今年,受疫情影响,宅在家的林高在想起了这部小说,并用3个月时间,将小说改编成拟定36集的电视连续剧《哑巴四爷的乡愁》。日前,厦门文学院与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围绕该剧剧本举办了一场座谈会。

  会上,林高在介绍了小说及剧本的创作背景。与会的同行给出了中肯的评价和建议,林高在都认真地记录下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林高在表示,希望借助该剧,对闽南乡土文化进行传承与推广,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故事梗概】

  故事始发于清末民初闽西南的汀州。男主人公伍孚在8岁那年因受清末把总柳六甲迫害成了哑巴之后,由书院塾师莫爷介绍成为汀州著名石匠兼武人尹君正的爱徒。1924年,投奔了粤军的柳六甲串通伍孚的大师哥与二师哥暗杀了尹君正,尊从师父临终遗言,26岁的伍孚接过尹家产业,靠技艺、为人与智慧,振兴家业,还先后与四位性格迥异的女人一起生活。1934年,已成为四爷的伍孚与苦等十年的青梅竹马女伴莫问天(尹君正女儿化名)联手报了家仇,两人“终成眷属”。然而此时,震惊中外的“松毛岭之战”打响,伍孚毅然带领八个徒孙上了战场,自己却成了“活着的烈士”。家乡解放后,名闻遐迩的“哑巴四爷”为传承石雕文化奋斗不止,直至改革开放时期。

  原型来自身边人 被当地历史文化深深吸引

  记者:4年前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创作《哑巴四爷》?

  林高在:《哑巴四爷》的主人公——哑巴石雕艺人伍孚,原型其实就是吴吉堂的爷爷,一名哑巴石匠。早在10年前,我与吴吉堂因为工作关系成为忘年交,听说他爷爷的故事,我特别感兴趣。2015年底,我们俩来到龙岩连城的培田村实地考察。培田村,一个拥有800多年历史、有着“福建省民居第一村”之称的古村落,我被这里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不到一年,一部18万字的长篇小说就完成了。

  3个月天天看剧 做笔记琢磨剧本创作

  记者:为何在4年后,又根据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剧本?

  林高在:当时因为一直没有办法定稿,出版的事情就此耽搁,其间,我和吴吉堂又忙于各种琐事,导致该小说一放就是4年。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宅在家的我没有闲着,1月到3月,每天坐在电视机前,从早到晚,总共看了20多部、700多集的电视剧。我看电视剧,侧重欣赏剧作家们的编剧手法,甚至还认真做笔记。看完之后,我的脑海中突然蹦出了《哑巴四爷》这部小说,心想为何不能试着将它改编成电视剧呢?于是在3月底,我生日的当天正式开笔。花了3个月,我完成了27万字、36集的剧本。

  为了让剧情更加跌宕起伏,我“抛”开了小说的情节,将故事发生地以“虚实相间”的手法表现,时间跨度长达78年(1906年至1984年),让黄埔军校建立、闽粤赣边区的工农红军、松毛岭战役打响、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改革开放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剧中有所体现。

  突出浓浓乡愁 描绘一个闽南文化模范人物

  记者:与小说名不同的是,剧本多了“乡愁”二字。

  林高在:植根于人心的乡土文化,是“离开了还想回来”的对家乡的那种依恋。曾说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

  生于斯长于斯的哑巴四爷,是有骨气、讲正义、爱国爱乡的民间艺人,是值得敬仰的闽南文化模范人物,他认定这片红土地不容任何敌人侵犯、破坏,因而在“松毛岭战役”以及解放鸡冠寨的战役中勇于抛头颅洒热血并立下战功;钟情于石雕文化的他,认定家乡人应该世代敬畏山水,让自己的乡愁永远地留在家乡。

民间故事自制剧:本土编剧创作剧本(2)

  林高在

  【人物名片】

  林高在,1950年出生于福州市闽侯县,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1980年前,先在老家从事木匠、厨师、等工种,又在基层供销社从事购销员、会计等工作,后在公社机关、公社文化中心站等单位任职,1980年经考试成为国家干部。曾于1980年、1999年两度“弃政从文”。从事编剧行业12年,共创作大戏5部、小品约30部(其中发表及演出的约15部)。此外,多次参加诗歌征文并获奖;多次担任各类大型文艺晚会的策划并撰写主持词。多次创作短篇小说、杂文、评论等作品,发表于《厦门文学》《福建文艺》《菲华文学》等刊物。2016年,出版自传体散文集《梦回酸甜居》。

  文/记者 陈 冬 张觉尹

  图/受访者 提供


来源:厦门日报

0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