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一般过程是什么?关于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一般过程是什么?关于认识的过程(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分)《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客体是认识的对象,即客观事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
很多同学跟兔兔老师反映,从认识论开始,哲学就开始变得复杂了起来,很多题目完全不知道从何入手。
今天来讲一个关于认识论的细节考点。
从基本概念的角度来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主体指的是认识的主体,指人
客体是认识的对象,即客观事物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分)
主体——学者
客体——《记住乡愁》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4分)——原理
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3分)——主体
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3分)——客体
“真理”的概念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就是“正确的认识”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就是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
这一过程大家都懂,即“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注意,细节要求理解并背诵,与“实践”产生联系
反复性含义: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我们来看一下这类题目要如何做
2018第一学期期末福州质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第二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但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凸显,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第三阶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认识到绿水青山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结合材料,说明人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的认识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9分)
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过程”是以“以实践为基础”,一定要在答题中阐释认识过程的特点,并体现出是由实践所决定的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的认识及其变化,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受检验和为社会实践服务的。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认识由于受主客体条件限制,经过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正确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的,人类是时代延续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的真理性认识会不管超越自身、无限发展。
还有一道类似的:
产业发展的逆生态化是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2015年春,一部名为《穹顶之下》的雾霾调查纪录片在各大视频网站热播。著名媒体人柴静以“患儿母亲”身份,陈述了“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三个问题。因部分内容涉及国有石油企业、地方政府、环保部门,以及部分数据的可靠性、结论的可行性等原因,该片引发社会各界热议。一时间,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也受到审视和质疑,甚至对于一些质疑的反质疑也陆续出现在各大媒体。
某环境系学生:作为学了七年环保的人,只知道出门带口罩的方法。柴静勇敢的作为就像一阵号角,号召你要醒过来。
中石化某高层:柴静一知半解,属于“外行看热闹”;雾霾责任在烧煤,在公民,在政府……
某著名财经人:少罗嗦,赶紧多买一点环保题材股票。
环球时报官方微博:该片更像环保部门对各种无奈的一次集体控诉,而柴静只是一个记录者。如果纠结于她本人,恐怕没有真正看懂。
运用“认识的反复性”的知识,分析“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和“反质疑”并存的原因(10分)。
“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和“反质疑”并存,都是体现认识的反复性,首先解释认识的反复性,接着讲述为什么认识会具有反复性,因为主体认识是反复的,客体的呈现是反复的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鲜花和掌声”到“审视和质疑”再到“反质疑”反映了人们认识该纪录片的发展过程(3分)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整个社会对于雾霾的研究与治理水平制约了对该纪录片的评价活动。(2分)认识活动还受到立场、观点、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评价该纪录片时,人们往往是站在各自的立场看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2分)
③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该纪录片刚刚问世,内容的正确性,今后对于雾霾治理的影响等问题,都有待时间检验。(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