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丧事期间,有个别人嬉皮笑脸,没有把它当一回事 你还别说,唢呐吹出来的哀悼之声的确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那种亲人去世之后的肝肠寸断,心如刀割,痛不欲生,死去活来的悲痛之情。它对死者也是一种很好的安慰,祈祷,祝福,哀思和灵魂深处的怀念,对活着的人也是一种思想上的鼓舞,精神上的鞭策,告诉他们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必须坚强,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可以说将他们对逝者的种种缅怀,纪念,留恋,不舍,伤痛,内疚,遗憾等情绪完完全全的释放了出来,听着哀乐,孝子孝女们会沉浸在这哭天喊地,伤感无限,不能自控的气氛之中,当看到自己的亲戚和朋友时,不免会“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并泣不成声的说:“我可怜的爸爸,您走得太突然,您走了,让我这么活”之类的话来,当然,旁边跪着的子孙后,还有周围的亲戚朋友也会不免泪如雨下。 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亲人去世,对于他们的直系亲属而言,这的确是一件让人痛不欲生,肝肠寸断的事情。

-----由西北地区的一些市、区(县),在丧事上流行迎宾礼炮所产生的一些反思

作者:张志刚 、魏永宁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1)

农村一些地方丧事期间准备坐席

最近两年以来,很多地方对丧事的礼仪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和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也有很大的关系。对大多数城里人而言,有老人去世后丧事的办理一般比较简单,也没有那么多的礼仪或者乡随,而对大多数的农村人而言,有老人去世,那可是一件大事,非常大的事情。

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亲人去世,对于他们的直系亲属而言,这的确是一件让人痛不欲生,肝肠寸断的事情。“小办”的话孝家会倍感寒酸,也丢了自己的面子,“大办”的话,一个贫困家庭的确有点吃紧,那打肿脸冲胖子的尴尬和难受也只有自己才会知道。那么,既然这样的话,一般的人选择的方式是过得去就行,也就是当地村民所接受的“中办”吧!

农村一些地方唢呐吹起来迎宾客

说起办丧事,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炮张,它一定少不了,这玩意在咱甘谷有俗称鞭炮,当然,多发的一种长长的小鞭炮,也叫串子连的东西大家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常用之物。在以前,办丧葬的各种礼仪上,除了孝家要按照传统习惯燃放这些能让人引起注意的响声之外,经济富裕,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还会请吹响乐队,也就是唢呐增强这种家里有人逝去的悲伤之情,让整个丧事办的体面,大气,具有人情味,还能彰显出各种的特点。

你还别说,唢呐吹出来的哀悼之声的确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那种亲人去世之后的肝肠寸断,心如刀割,痛不欲生,死去活来的悲痛之情。它对死者也是一种很好的安慰,祈祷,祝福,哀思和灵魂深处的怀念,对活着的人也是一种思想上的鼓舞,精神上的鞭策,告诉他们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必须坚强,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可以说将他们对逝者的种种缅怀,纪念,留恋,不舍,伤痛,内疚,遗憾等情绪完完全全的释放了出来,听着哀乐,孝子孝女们会沉浸在这哭天喊地,伤感无限,不能自控的气氛之中,当看到自己的亲戚和朋友时,不免会“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并泣不成声的说:“我可怜的爸爸,您走得太突然,您走了,让我这么活”之类的话来,当然,旁边跪着的子孙后,还有周围的亲戚朋友也会不免泪如雨下。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2)

丧事期间,有个别人嬉皮笑脸,没有把它当一回事

可以说是唢呐,勾起了他们心中无法抑制的情感,感情的玻璃瓶已经打破了,一切的委屈,后悔,辛酸,难过,伤心顷刻之间全部宣泄了出来。孝家那七上八下的心情,及其复杂的感情,如那奔腾的河流一般,全部流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之动情,也会不由自主的伤感起来。

其实,每个人的感情世界都很脆弱的,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现实的确如此,当你感情的薄弱点被一种事物或者现象所深深的刺激之后,你哭出来才会好受,才会心平气静,才会不那么的压抑,烦躁,痛苦。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3)

主持丧礼的总理在招呼客人们吃好喝好

让人最难以接受的是一些年轻人居然在外面打工,搞副业时学到了一些新鲜的花样,那就是在老人的丧葬礼仪上使用起了礼炮”,这也就是咱甘谷人常说的“花”,或者冠冕一点叫烟花爆竹,当然此花非彼花,它不是花多,而是礼炮的意思,为什么叫它为“花”呢?这主要是由于它所放出来的烟雾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具有杀伤力的,而且非常好看的花多式样,这些年轻人在观念上的变化,可以说有些颠覆传统观念,有些超越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些推翻了传统意识上只有大喜的事情才可以畅怀痛饮,才可以手舞足蹈,才可以鞭炮噼里啪啦响,才可以锣鼓喧天,炮声轰鸣的人伦观念。

可是,对于自己的亲人,一般情况下是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䴲了,也就是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又岂能兴高采烈,热闹非凡,手舞足蹈的去庆贺呢?深处悲伤之中的人,他们内心深处的非常压抑的,非常无助的,非常沮丧的,非常失忆的,非常惊恐的,非常懊悔的,非常不舍的,总是,心情复杂的要命。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4)

抬着死者到自己坟地准备安葬

这种情况下去看到有人喝酒划拳,有人所三道四,有人鞭炮噼里啪啦,有人烟花缭绕,很多人,只要是有一点思想的人,他们的确是很难接受,没有人真正的理解他们的心情,知道他们的痛苦,真的没有人知道,或许他们想要的是嚎啕大哭,或许他们想要的是一个人静静的呆一会,不需要任何人打扰,可是这种想法一般人都会有,现实又不允许,在众目睽睽之下,丧葬礼仪越来越变成了一场赤裸裸的“演戏”,当然,死者的妻子或者丈夫,或者孝子,孝女,孝孙,孝孙女们都成了这场戏曲里的主要“演员”。

这种“唱戏”或者“演员”的角色是这个群体性的活动所决定的,作为孝家,我们无法拒绝,不能选择,只能接受,任人摆布,有时候,看着有些人没有一丝的怜悯之心,还做出落井下石的极端举动,看着他们那嬉皮笑脸,坐在那里只是划拳喝酒,吃菜吃肉,甚至还议论他人是非,败坏他人形象,真的是气的无话可说,想想自己的父母去世,也要靠这些人来热场子,本来想说的话又咽了下去,唉,咱不说也罢,学着也逢场作戏吧,想想这些孝子,也真是可怜,看看尸骨未寒的死者,看来旁人就是旁人,自己的父母也只有自己疼,真应了那句话:“终天唯有思亲泪 ,寸草痛无益母灵”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5)

下葬之前,有一些祭祀活动,礼炮噼里啪啦响起来

在我的记忆里,甘谷县也是如此,这里的农村人在办丧事的时候,由于传统意识:这已经不是自家人可以解决得了的事情了,它更是一种需要全村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战友等各种关系的融合的大杂烩,正因为参与的人多了,使现场无法管控。于是,就让村里有资历,有能力,精干的人当起了“总管”,而且还找专人制定了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执事榜”。规定了操办此事的人员所要承担的各种任务,职责,还明确了他们的权限,分工等详细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这场人死了之后的埋葬工作已经不是不是由自家人说了算了,而是由村里人说了算。一些传统以上的礼仪在废止,一些年轻人看到城里人比较热闹,超前的思想,于是,他们也萌发了一种从众的心理,有了追求新颖,独特,另类,追风的趋势,在丧葬礼仪的操办上,他们在意识形态上发生很大的改变,在思想观念上也发生了别出心裁的改变。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6)

礼炮射到天空中形成五彩缤纷的花朵

可以说,很多新的做法和往日的俗规也有了一些重大的改变,这些做法和往常截然不同,譬如,“礼炮”这种一起只有在春节时候使用或者结婚时候使用的东西,竟然在这样一个伤痛的场合大肆的出现在了迎客,死者出殡,埋葬的那个具体的礼仪上,这是一大奇观,也是一种惹人争议的现象,有人说这是时代进步,观念创新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是道德沦丧,是非不分的揭露。对此,我也有很大的不解,简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荒唐的匪夷所思的现象。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在不久前,村里又有老人去世了,儿女们的哭声已经越来越少,而代之而来的是在逝者去世之后,各种敬献花圈的人,治丧的人 默哀的人,祈祷的人,祝福的人却络绎不绝,同样,在丧事的办理期间,也会聚集不少以治丧为名,专门过来赌博,喝酒,划拳,凑热烈,拍马溜须,自吹自擂,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甚至是酒后狂言,侮辱女性,辱没祖宗的事情,这哪里是来默哀,分明是来起哄,来无事生事,起事闹事的,让我咋说呢?都没法说,一点也不会体贴人家失去亲人的心里感受。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7)

棺材抬到了墓地,准备下葬

这个社会到底的怎么呢?是社会高速发展的速度让人无法接受,还是大家的观念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到的变化呢?我曾看见一辆三马子上装满了无数束礼炮,从那送丧的礼仪上看,阵势强大,那一束束的长枪短跑,先进了不少,尤其是当我看到那一束束的礼炮射的很高很高,形成五彩缤纷的花多时,这一反常的迎宾礼炮却一下勾起了儿时对幸事的回忆。

不能否认,在我幼小的心里,儿时农村所办的丧事,在我的记忆里是阴森森的,是死沉沉的,是哭丧着脸,带着麻线帽子,穿着白衣服,还有连鞋子都是白色的,那时候,谁家的老人去世都是全村里的一件大事,大家都要家家户户来人招待客人,操办丧事。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8)

下葬之前,阴阳先生对死者进行哀悼,祭祀

可是,现在的丧事,已经完全变了模样,也没有了原来死了人的那种伤悲和撕心裂肺的痛彻,对村里很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小孩而言,它们更像是在办一个轰轰烈烈,欢欢喜喜,开开心心的喜事一样,好像恨不得让老人早死一样的感觉,这些感觉让我们这些人很难以接受,但这是一个社会潮流,我们也无法改变,真的很无奈,很纠结,很痛苦,很辛酸,在文化娱乐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农村办幸事可以娱乐几天。所以,我们对农村的丧事,更多的是一种期盼,每逢某某家有人去世,我们是兴高采烈的,满怀欣喜的,如果不上学,基本上连续几天都会在丧事现场嬉戏。

那时候,除了突发意外情况死人,一般死人都是有先兆的,如某某人得了什么病,全村人都会知道,那时候,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很差啊,真的都很差,吃的不是谷面,就是杨麦面,后来,大家吃上了小麦面,所以,当得知村里有老人得了不治之症,譬如:癌症,心脏病,脑血栓等,或者是什么慢性病时,基本上就是在村里找找乡村医生,每天吃点药,打个针啥的做做样子,然后,在家等死,为什么不用住院,为什么不去看病?归根结底还是金钱惹的货,说实话,农民很辛苦,有一日三餐已经很不容易了,那有没钱去住院啊。还有,当时的医疗条件不是很发达,一般的大病,重病,说实话,医院也是无能为力,到头来不但搭救不住人,还会欠一大堆的账,祖祖辈辈也还不清啊!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9)

下葬时,孝子,孝女下跪哭泣对死者进行送行

当然,现在各地的医院,医疗条件和医生的专业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对于城里人而言,医院是死人最多的地方,也是一些人希望自己的父母能死在这里的唯一地方,现在的社会,一个没有钱的人,家里死一个老人连丧事也办不起啊,如果有病死在家里,是要被村人戳脊梁骨的,更是国家不允许的,对于农村而言,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自己能死在家里,有人送丧,有人追悼,有人怀念,有人记挂,有人祝福,逢年过节的能来坟头上个香,烧张纸钱。

我们都是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知道,一个人去世后,在死者家中就会传来一阵惊天动地的哭噩声,邻居们听了以后,也会就纷纷过来帮忙。不管是他(她)是何时去世?白天也好,半夜也好,都要互相告知,相互不约而同的过来帮忙,如果村里人是同姓的本家人,或者一祖之后,他们更是要立即通知到场,异性的,关系不错的,也会到场积极帮忙。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10)

阴阳先生仔细检查棺材放置的位置是否到位,是否符合风水学科的要求

在人去世后很短的时间内,大家要帮死者换上早已准备好的寿衣,也有一些人因为走得匆忙,后人也没有给他们准备寿衣,在这种情况下,死者的家人会到处去借寿衣,情形甚是可怜,有些惨不忍睹,而按照人死之后的生理变化,应该在死者走了半小时后,身体还没有僵硬的时候,立即把寿衣换上,否则等人僵硬后,衣服就换不上了。还有将双臂紧紧的绑在一起,置于死者的胸前,又要将双脚也紧紧的绑在一起,否则,棺材里是装不下的,有的人知道时日不多,会早些准备,有些人是突患急病如心脏病、脑出血或意外事故暴毙,则要抓紧赶制寿衣,或者去买。来帮忙的人自动分工,死者家女儿会给老人擦洗身体,然后换上衣服,男人们负责把尸体移到灵床上,每家都会有一个木制的单人床,当做灵床使用,在尸体没放进棺材之前,都是把灵床放到正房正对门口的位置,死者头东脚西下次放,上面罩一块蓝色的布,连同头一块盖住。

其它人则开始分工,有的扯白布做孝衣孝帽,糊白鞋(把鞋的外面糊上一层白布),有的则连夜去买办丧事所需的一应物品,如烧纸,白布等。不管人何时死,只要死去,这些工作立即就要开始,不论冬夏,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不论下雨还是下雪。而同时,还有一项工作,如果是晚上,要立即通知死者的女儿到场,告知时,不能说老人去世了,一般会委婉地说,老人身体不好,孩子自然就会会意的!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11)

八点半中,太阳沐浴着大地,村庄,死者正式填土埋葬

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谁去报丧,谁去买东西,谁去请响器,谁去租灵棚,谁去租板凳,谁去租枪(放火药)等,都有专人负责,无一疏漏。报丧是有讲究的,就是把死者去世的消息告诉其亲戚,必须当面告知,不能打电话,更不能让别人转告。

据我所知,通知一般会说,XX什么时候没了,或不在了,听者立即就会明白。买东西一般是去集市上的店铺,什么白布啊,寿衣啊等非常齐全。请响器那时候叫写响器,大概的意思是应该是写一封信邀请吧,我没见过怎么写,儿时没有电话,没有手机,都是一个人骑自行车到外县去请,那时候,一般市内的是秦安,清水,武山的较多,省内的兰州,甘南,陇南的居多。现在当然方便了,响器和军乐队的广告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了墙上,电话尤其突出,唯恐看不清呢?搭灵棚所需的木秆、绳子、壁画、棚等都有农村某户买了后专门租用,也是一笔固定的收入呢。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12)

祭奠完毕,方向规范好,填土埋葬

办丧事所需的板凳碗筷等也如同灵棚一样,有人买了后专供办丧事用。枪是装火药那咱,下面是木头枪柄,上面套的则是枪头,铁铸的,有四个孔,最下面是一个小孔,放炮捻,插进炮捻后,从孔上方装为药,然后用铁铳砸实,这样点燃下面的炮捻,就会发出震耳欲聋的轰响......

我的思绪在飞舞,在盘旋,对于老人去世我感触太深,长这么大,我已经经历了很多起的丧事,也眼睁睁的看到了很多人在我眼皮底下去世了,他们有村里人,也有亲戚,还有我的亲人。也许,是我太过脆弱的原因吧,也许,是我最经受不了有人去世的现实吧,对于村里再有老人去世,我已经无法再接受了,可是生老病死,世间轮回,谁也无法改变。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13)

填完黄土之后,留一个坟堆,跪拜,祭奠,烧纸,为死者沉痛送行

说话说:“人活一世 草木一春”。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就短短的那么几十年,可以说稍纵即逝,从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真如白驹过江,意犹未尽已到迟暮之年。

当每个人要离开人世间的时候 家人都家要为我们举办一次丧礼,这已经成为千百年以来的历史传承,也是中国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娘生父母养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对于葬礼隆重与否都没有多大的关系,作为已经逝去的人,他们泉下有知的话都理解,海涵,包容。只是对我们活着的人而言,还是有一种感念上的瑕疵,那就是认为只有办的隆重,才能对得起逝去的亲人,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按照科学的说法,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可以说人死之后,一了百了,什么也没有了。因此,我们作为后人与其竭尽全力的在死了以后大摆筵席,招待客人,给死者一个浩大的安葬仪式,还不如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多让他们吃一点,喝一点来的实惠。与其花上巨资本,甚至是欠债去办这样一场风风光光的葬礼,真的还不如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能多回家看看,尽尽孝心来的实惠。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14)

烧纸完毕之后,灭掉火星,打扫现场

当然,针对这种老人去世之后放鞭炮,甚至是放礼炮的行为,我们也能理解,也许这样做是作为村里人的在大流意识下做出的一种随波逐流的选择吧,或者是作为孝子孝女感觉到良心上过意不去而利用大肆的燃放烟花爆竹而找一个心安理得吧,但是啥事情大家心里得有一个底,思想上有一个度,不可出轨,不可过分,不可过火,只要儿女们有这样一个意思就行了,确实没有必要进行互相攀比,也没有必要进行自我渲染,让别说谁谁谁活起了人,他爹或者他娘去世之后,人家的丧礼办的多么的风光!这些超过限度的铺设的排场,营造的气氛都是毫无意义的,更是没有必要的,铺张浪费是也是国家和社会不允许的行为,因此,应该尽量的以精简为主,杜绝不必要的开销。

也许,正是是因为受几千年以来儒家孝悌思想的影响和父母对儿女的哺育之恩的感召吧,丧礼,尤显得特别重要,在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千百年以来,丧礼,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民俗,不,不仅仅是民俗,它更是一种传承,一种文化,一种寄托,一种精神,一种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纪念,缅怀,追忆,思念已逝亲人的念想吧!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15)

在死者坟堆上面盖上花圈,撤离现场,回孝子家吃饭,休息

作者简介

一、张志刚,甘谷县金山镇人,甘谷县作家协会会员,理事;甘谷在线文学副主编,驻金山镇通讯员,甘谷生活网文学顾问,甘谷人网文学副主编,自考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本科学历。曾先后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蒙古自治区总队第三支队服役,退伍后 曾在富士康科技、侨云科技、伯恩光学等公司担任过保安队长、安全主任、安全工程师及行政主管等职务,并独立承办过企业日报和月刊。期间,创作了许多乡村气息浓郁、体现民俗文化的诗词、散文和记实文学,作品散见于《江门文艺》、《深圳特区报》、《晶报》、《南方都市报》、近两年以来,其回乡发展,在甘谷新闻网,天水广电网,天水圈子,天水城市在线,天水新闻网,天天天水网,甘肃文化产业网,甘肃书画网等报刊,网站发表过很多的作品,深受群众的喜欢。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16)

张志刚照片

二、 魏永宁 男 汉族 甘肃甘谷人.现为甘谷作协会员 甘谷新闻协会会员。甘谷在线文学副主编,先后在《甘肃农民报》 《天水日报》 省市县电台 电视台发表新闻作品100余篇。1991年被甘谷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

农村的丧事有什么习俗?到底是怎么回事(17)

魏永宁照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