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所蕴含的道理(骆驼祥子告诉我们的道理)
骆驼祥子所蕴含的道理(骆驼祥子告诉我们的道理)初入京城的祥子是多么强壮、乐观、善良、积极啊!他一心一意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拉车也能拉出门道,“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咬牙三年后,祥子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车后,他又幻想:“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然而命运对努力的祥子是多么不公啊!拥有洋车的他转眼便被大兵们劫掠一空,千方百计得到的三匹骆驼又只卖出了微不足道的三十元钱,而这笔钱又转眼间被孙侦探敲诈走了。拉车之中,无论他怎么努力,善良勤劳获得的往往是主人家的侮辱与嘲弄,老实本分又使他处处受人欺诈与蒙骗。对于祥子来言,高大的身量与千百般的力气并不能改变他的命运。最伟大的作品往往善于揭露最残酷的真相,正因如此,祥子才不能像诸多书中主角一样逆转乾坤;归根结底,逆天改命对于民众来讲只是镜花水月。努力并不能改变命运,而等待祥子的总是破灭与绝望:老马车夫的贫困潦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老舍·《骆驼祥子》
与众多中小学生一样,笔者第一次读到此书时不过是十一二岁,那时读到的感想不过是随着语文新课标里面的种种注释而感想,并无太多见解与思考。十多年后,再次读完此书,笔者内心的感触与震动却远非十多年前所能比较。书中的文字与内容早在1936年出版的时候定下,然而读的人不同,感受就不同;读的人变了,感受同样也会变。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阅读此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都会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此同时,人们心中的不少感受却又是相似的,因为其内容能引起不同时空、民族读者的共鸣,这便是经典的力量。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存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的价值总是有着超越时代的价值,因为它们不仅有着杰出的艺术成就(语言运用、文字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还往往是对复杂人性的刻画,是对这个人类社会最隐秘地方的揭露。
再读此书,笔者首先感受到的便是老舍炉火纯情的文字功底,其对于语言的掌控真可谓炉火纯青、收放自如,极具有张力。
“灰天上透出些红色,地与远树显得更黑了。红色渐渐与灰色融合起来,有的地方成为灰紫色,有的地方特别地红,而大部分的天色是葡萄灰的。又待了一会儿,红中透出明亮的金黄来,各种颜色都露出些光,忽然,一切东西都非常清楚了。跟着,东方的早霞变成一片深红,头上的天显出蓝色。红霞碎开,金光一道一道射出,横的是霞,直的是光,在天的东南角织成一部极伟大光华的蛛网;绿的田、树、野草,都由暗绿安为发光的翡翠。”
这一段是老舍对北平日出的景色描写,其对种种色彩文字的运用水平之高,自不待言。而这段文字恰好在祥子新车被抢,在乱军之中又恰好得到了三匹骆驼之时,这段朝霞的描写可谓是祥子的心境:从无边的黑暗与绝望中获得了新的希望。
“病过去之后,他几乎变成另一个人。身量还是那么高,可是那股正气没有了,肩头故意往前松着些,耷拉着嘴,唇间叼着支烟卷。有时候也把半截烟放在耳朵上夹着,不为那个地方方便,而专为耍个飘儿。他还是不大爱说话,可是要张口的时候也勉强刷点俏皮,即使说得不圆满利落,好歹是那么股子劲儿。心里松懈,神态与神气便吊儿郎当。”
这段文字清楚地展示了老舍独特的“京味”风格,用朴素精致的北京白话将祥子堕落后的样子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其神态、形象、气质都使人一闭眼就能想象出来。而这样的祥子又与全书开始时是如此对立、如此冲突,又给人一种语言之外的震撼。
除了高超的语言应用,真正让这本书成为经典的还是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底层人民的遭遇。老舍用祥子的悲剧打碎了人们(从上到下)想象中的幻梦:努力就能改变命运,好人终有好报。
初入京城的祥子是多么强壮、乐观、善良、积极啊!他一心一意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拉车也能拉出门道,“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咬牙三年后,祥子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车后,他又幻想:“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然而命运对努力的祥子是多么不公啊!拥有洋车的他转眼便被大兵们劫掠一空,千方百计得到的三匹骆驼又只卖出了微不足道的三十元钱,而这笔钱又转眼间被孙侦探敲诈走了。拉车之中,无论他怎么努力,善良勤劳获得的往往是主人家的侮辱与嘲弄,老实本分又使他处处受人欺诈与蒙骗。对于祥子来言,高大的身量与千百般的力气并不能改变他的命运。最伟大的作品往往善于揭露最残酷的真相,正因如此,祥子才不能像诸多书中主角一样逆转乾坤;归根结底,逆天改命对于民众来讲只是镜花水月。努力并不能改变命运,而等待祥子的总是破灭与绝望:老马车夫的贫困潦倒、虎妞的诱骗与死亡,小福子的毁灭,性病的打击……最终,正如再强壮的骆驼也会被无数稻草压倒一样,再淳朴的祥子也不得不走向堕落与毁灭。他的堕落是对这个世界的嘲讽与反抗。
老舍对祥子一生的刻画正是对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真实写照。自古以来,王侯将相、呼风唤雨往往是极少数人的专利,正所谓“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由上如下者极易,由下至上者甚难。即便是有了科考,真正能够高中进士的历次不过百余人,然而细究高中的原因,天赋与家境又不得不占去大半的原因。“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不过只是激励人们的故事而已,又岂能是现实的出路?等待底层人民的终究不过苟且与死亡。正因如此,老舍才会在书中残酷地写道:“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才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真实写照,世界上又怎么真可能存在“善恶有报”的因果论呢?等待民众的总是贫困与苦难以及由此导致的卑劣与堕落。
然而老舍毕竟是“人民艺术家”,是一个有关怀、有理想的伟大作者,悲剧之所以给人力量不仅是因为它将悲哀正面展现给读者,更是它在毁灭的黑暗中指出一丝光明。他对祥子绝望的刻画正是对旧社会的嘲讽与批判,也是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理解,更是对黑暗不公的勇敢反抗:“苦人的懒是努力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着一些公理。”“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预备反抗。”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千百年的斗争就是退无可退的反抗!
作为那个时代的作者,老舍也不得不有其现实的关怀。对于一个伟大的文学巨匠来讲,他自然难以真正同意“政治领导艺术”的论调,他始终认为“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但对于一个身处乱世、颇有分量的爱国者而言,他又不得不承认文学作品终究有其实用性,有着启发民众的功能。正因如此,老舍的杰出作品才能同时有着高超的艺术成就与现实关怀,而这种关怀又不出于僵硬的教条与刻板的宣传,因而也更具有深度。
他对于阮明的刻画,便是对不少自诩革命者的思考乃至于深刻地批判。
“曹先生是个社会主义者,阮明的思想更激烈,所以二人很说得来。不过,年纪与地位使他们有点小冲突:曹先生以教师的立场看,自己应当尽心教书,而学生应当好好地交代功课,不能因为私人感情而在成绩上马马虎虎。在阮明看呢,在这种破乱的世界里,一个有志青年应当做些革命的事业,功课好坏可以暂且不管的。”
通过这几句话,我们清晰地观察到阮明正是当时众多激进学生的一种代表:有正义感,对于众多社会不公极为不满,因而思想激进;颇有雄心壮志,希望革命改造社会,却往往不愿认真踏实学习。
紧接着,阮明便与曹先生发生冲突,原因很简单:“到考试的时候,曹先生没有给阮明及格的分数。”本来即使曹先生给他及格,阮明也不能避免停学,结果他却对曹先生生出无穷的憎恨,甚至蓄意陷害:“他想在曹先生身上泄泄怒气。既然自己失了学,那么就拉个教员来陪绑。这样,既能有些事做,而且可以表现出自己的厉害。阮明可不是什么好惹的!况且,若是能由这回事而打入一个新团体去,也总比没事可做强一些。”
这段话深刻地表明了阮明这类人的卑劣无耻,自己口口声声批判社会,然而稍有挫折便生怨恨之心,不惜与自己的恩师好友反目成仇,甚至借机生事,以此作为打入团体的“投名状”。老舍敏锐地观察到了这类青年的心态:“因为轻看学问,慢慢他习惯于懒惰(做学问是最需要努力勤奋的),想不用任何劳力而获得大家的钦佩与爱护。”不学无术、自高自大、爱慕虚荣正是这类进步青年的通病。(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曾在其作品《复活》、《罪与罚》中刻画过类似的革命青年形象,可见这种形象有着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正是靠着陷害曹先生的功绩,阮明竟也做起官来,结果也不难想象:“阮明做了官以后,颇享受了一些他以前看作应该打倒的事。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他穿上华美的洋服,去嫖,去赌,甚至于吸鸦片。”当他偶然良心发现时,又将过错尽然归咎于万恶的社会。为了做出成绩、升官发财,阮明身为官员竟然自己“自作自受”,蓄意制造事端然后自己去破获事端,借此来向上攀爬:“阮明出钱,出卖思想;祥子为钱,接受思想”。结果,自作聪明的阮明被土老帽的祥子出卖,被公开枪决了,这便是一个自诩进步青年的一生。
在全书中,有一处的地方时常使人困惑,甚至认为这是老舍的政治宣传,这一处便是老舍对个人主义的抨击。
“他(祥子)等着吸那最后的一口气,他是个还有口气的死鬼,个人主义是他的灵魂。这个灵魂将随着他的身体一齐烂化在泥土中。”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许多读者对这段批判个人主义的地方困惑不解,甚至认为这是老舍的舆论攻势与政治宣传。众所周知,个人主义原非中国土产,而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个人主义的核心内涵便是个人奋斗可以改变命运。(诸如最出名的“美国梦”)老舍对个人主义的批判或多或少也夹杂着对这种理想乃至是欧美政治的批判与嘲讽,这自然会引起诸多读者的困惑与不满。不过,我们仔细考察一下老舍写成此书的政治思想与立场以及时代特点,我们不难判断此处并非是他对政治宣传的刻意迎合。老舍是一个有关怀与深度的文学家,却并不是一个以文学为斗争武器的文学革命家,他总是希望艺术是鲜活而非强迫的,更何况此时的他并非身不由己。
笔者猜测,老舍对个人主义的批判正是他对中国底层民众人生的深切认知:不改变社会状态,个人奋斗是没有出路的。在致人于死地的绝境中,真正的希望是不能存在的。他批判的是个人努力的幻梦,他希望的是祥子这样善良淳朴的中国民众能够有真正的出路而非个别人的出人头地,他希望的是礼仪之邦的真正觉醒与改变。